《生門》這部女性為主題的紀錄片,道盡了人間冷暖,相信同為女人,為女人的偉大而自豪;同為女人,為女人的堅強而悲憫。
該影片講述了四位產婦在極端的環境下將經歷的種種磨難通過鏡頭向觀眾展示了產房的眾生相,在生產的期間有溫情、有冷漠、有醫患間的談笑風生。
也有手術成功後幸福的笑容,女人們通過分娩寶寶來完成她們人生角色的轉換、增加。從女人到妻子再到媽媽是一場生死考驗,然而產房外的殘酷事實也是血雨腥風。
夏錦菊女士是好幾個寶寶的媽媽,她經歷了很多次的剖腹產手術,使得子宮壁薄的如同白紙一樣,試想一張紙的厚度又如何能夠承受寶寶和胎盤的重量。
她如同其他產婦一樣,從外表看起來毫無不同,但是除去子宮壁的薄厚外,她的胎盤已經著床到了膀胱上,是屬於兇險性前置胎盤,在醫學上是一種很嚴重的妊娠併發症。
前置胎盤的產婦最容易在生產中出現大出血,她的情況確是更加的糟糕,即使這樣這位母親依然可以微笑著面對鏡頭,展現她的堅強。最後,由於生產過程中子宮壁的損傷,寶寶出生十幾秒後就出現了500ml的失血量。
為了保住她的性命,醫生準備摘掉她的子宮,在詢問夏錦菊女士時,她用盡全身力量苦苦哀求醫生保住她的子宮。在面對她已經心臟停跳2次的狀況下,醫生毅然決然的摘掉她的子宮,保住了她的性命。
手術後,在重症監護室的她因為疼痛,手在不停的抽筋,她的父親一遍一遍的告訴女兒:「堅持住,爸爸陪著你」。然而她的丈夫卻因工作原因不能陪在她的身邊。
曾憲春女士,是來自河南省的一個農村,農村人的固有想法「要兒子」讓她多次懷孕。然而,人流兩次、分娩兩次使得她的子宮壁也和紙一樣薄,面對這樣的狀況,她也是隱忍接受。因為,在農村沒有兒子,就不會挺直腰板的生活。
為了丈夫的面子,她要努力生兒子。由於她的身體狀況,醫生選擇了保守治療,在整個的手術過程中也非常的順利,當她醒過來時的第一句話是問寶寶的性別。在她心裡,如果這次分娩還是得一個女娃娃,她還會選擇再繼續生兒子。
萬幸的是,這個寶寶是男孩,難以想像如果還是女孩,她今後的身體是否能承受住她再次懷孕,固有的思想真的是讓人細思極恐,難以接受,然而這就是現實。
古話說,生孩子的女人就如同在鬼門關裡走一遭,這不僅僅是產房內的兇險,產房外的情況也是讓人噓唏。在這部記錄片中爭議最大的是李雙雙的家庭,因為李雙雙腹中的寶寶可能是一名不健全的寶寶,產房外父子倆爭議著要不要保住腹中的孩子,結果就在猶豫中,寶寶不幸夭折,令人震驚的結果,道出了人性的另一面。
最後:
幾乎每個女人一生中都要經歷一次分娩,現在醫學雖然越來越完善,但是生寶寶的風險還是非常的大的,希望每位女性都可以擁有一名健康的寶寶,一個有愛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