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 04:39:38 (農曆十月初八)小雪節氣。
小雪是冬天的第二個節氣,也是24節氣的第20個節氣,迎來小雪,北方的冬天就真的到來了!
中國古人通過北鬥星在天宇的旋轉和太陽的黃道變換來確定四季、劃分24節氣,根據天人合一、天地感應的思想,古人形成了北鬥星崇拜和太陽崇拜,並通過刻畫符號、製作器物、舉行祭祀儀式等方式完成天人溝通,並形成了民俗文化。
一、小雪節氣由來
至晚在春秋戰國時期,小雪節氣的稱呼已經形成,《汲冢周書》記載:
冬三月中氣,小雪、冬至、大寒。
《汲冢周書》還提出了小雪三候:
小雪之日,虹藏不見,又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又五日,閉塞而成冬。
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裡說:
「至於孟冬而始寒,小雪而物鹹成。」
冬天來了,天氣開始寒冷,到了小雪時節,所有的農作物都成熟了。
在西漢武帝《太初曆》頒布之前,秦漢都沿用古六歷之一的《顓頊曆》,把十月作為歲首,類似現在的春節。
董仲舒說「物鹹成」,是因為十月是當時所有農作物豐收的時節,所以要在這個月慶祝人壽年豐,從而形成新年習俗。
二、北鬥星崇拜
《淮南子·天文訓》則提出了小雪節氣對應的天象是:(北鬥鬥柄)指亥,則小雪。
此時太陽黃經到達240°,對應射手座,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易經》12消息卦的坤卦、後天八卦乾卦的位置,同時也對應12地支的亥位。
戰國典籍《鶡冠子》說:
鬥柄北指,天下皆冬。鬥柄運於上,事立於下,鬥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
古人發現,在冬天黃昏時,北鬥七星的鬥柄正指向北方,所以稱「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24節氣小雪對應《易經》乾為天卦,物象為龍,對應12地支亥,物象為豬。
乾卦是《周易》第一卦,而豬是12地支的最後一支,一頭一尾。
這樣北鬥星、龍和豬三種天上地下的天象和物種就發生了強關係,紅山文化玉豬龍很可能有這種自然崇拜的因素。
小雪節氣,北鬥星鬥柄指向偏北方,五行屬水,亥豬五行亦屬水,五色為黑,五臟為腎。
腎在《黃帝內經》等中醫典籍裡被認為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因此古代又把豬看做生殖崇拜之神,紅山文化玉豬龍還有一種造型,很像胎兒,也有生命崇拜之說。
三、神秘的玉豬龍
通過小雪節氣天象與物象的對應,或許我們就能破譯距今5000-6000年前紅山文化符號——玉豬龍造型的由來。
中國人的玉器崇拜,源於古人相信「玉」是溝通天地的靈性媒介,而北鬥星運轉與人間四季、24節氣變換的關係,讓古人把北鬥星確認為天象崇拜的一個重要標誌物,甚至超過了太陽崇拜。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古人對北鬥星的崇拜需要找到一個類比的物象,最好是當時他們最熟悉的動物或者是器物。
紅山文化玉豬龍
安徽凌家灘玉龍
雖然目前發現的玉豬龍造型各異,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豬頭龍尾,首尾銜接。
北鬥星在天宇中的造型被古人認為是「帝車」和野豬的獠牙,甚至是野豬戰鬥的樣子!
從紅山文化直到滿清,東北地區的很多部落族人都有崇拜野豬的習俗,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漢語意思就是「野豬皮」。
綜上所述,玉的靈性媒介特質、野豬與北鬥星相似的外形特質,以及上文所言龍豬首尾相連的樸素哲學,三大因素促成了玉豬龍造型的誕生和古人的玉豬龍崇拜。
而商周時期的青銅豬器物造型及「太極圖」花紋也反應了這種北鬥崇拜、豬崇拜習俗的延續。
湖南湘潭出土商代青銅豕尊,肩部和臀部都鑄有龍紋。
這件晉侯墓出土的西周青銅豬尊,腰部有明顯的四臂旋轉太極圖,呼應了《鶡冠子》「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