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微量元素螯合物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團隊: |
印遇龍帶領團隊破譯豬的營養密碼 |
印遇龍在豬舍做實驗
■本報記者 沈春蕾
「您吃豬肉嗎?」
「吃一點。」
「您為什麼要研究豬飼料?」
「因為事關民生。」
瘦肉精、抗生素、重金屬殘留,曾一度讓人談豬肉而色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印遇龍帶領團隊,對豬的營養密碼展開了30多年的破譯。
「我們希望從豬嘴巴到豬屁股實現全程管控,順應市場對豬肉品質和生態養殖的需求,讓老百姓吃到放心的豬肉。」日前,印遇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如是說。
研究豬先養豬
要研究豬,必須自己養一頭豬。30多年前,湖南小夥印遇龍在亞熱帶生態所建起了一棟豬舍。如今,不僅豬舍變成國際知名的亞熱帶農區畜禽健康養殖研究中心,印遇龍也晉升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自嘲是個「養豬院士」。
然而,養豬是一項艱苦的工作。豬籠子自己做、豬崽子自己抓、豬生病自己治……印遇龍從養豬、稱豬到打點豬飼料,都是親力親為。幾萬公斤的飼料、豬糞、豬尿,都是印遇龍與團隊一起託運收集。
為了研究豬的營養物質代謝情況,印遇龍和團隊整天都要守著豬取樣,豬舍每天都會傳來豬撕心裂肺的嚎叫聲,夾雜著工作人員來回追趕的腳步聲。印遇龍回憶道:「給豬做手術非常難,一開始我們還不會使用麻醉劑,全程需要三四個人壓住它,給它插管子,我們很多工作人員都被豬咬傷過,做完手術還需要護理它們。」
研究動物,不僅成本高,實驗條件也苛刻。印遇龍以採集豬的血液舉例,「血液除了定性還要定量,實驗需要知道豬一天流了多少血,但採樣非常不容易,豬會亂動,插管子會亂咬,連續給豬取血,導致它攻擊性很強」 。
然而,對於印遇龍和他的團隊來說,沒有最艱苦只有更艱苦。「每次採集到的豬糞要弄乾,早年為了不幹擾周圍群眾的生活,我們都是把豬糞放在辦公室裡,關著窗子烘乾,一日三餐都叫別人送飯進來。」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印遇龍團隊率先對中國40多種單一豬飼料原料和18種混合日糧中迴腸末端表觀消化率進行了系統測定,在此基礎上確定了生長豬有效胺基酸的需要量。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國飼料資料庫,在行業內廣泛應用。
從豬飼料著手
20世紀80年代,我國市場上豬肉產品緊缺,急需研製出高質量的飼料,讓豬在最短的時間裡多長肉。各種豬飼料的轉化率究竟怎樣呢?為此,印遇龍團隊提出研究「豬飼料營養物質與代謝產物迴腸末端消化率測定新技術」。
蛋白質、胺基酸、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的消化率,是指導豬飼料配方的重要參數。「如果僅僅用糞便分析方法,因大腸特殊環境的影響,數據會受到幹擾;只有同時測量迴腸食糜,才能得到真實數據。」印遇龍指出。
測量迴腸食糜,傳統方式是屠宰實驗用豬,一個樣品要用掉一頭豬。中科院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黃瑞林於1986年加入團隊,他記得印遇龍在出國深造回國後引進的瘻管手術新方式,「在當時我們是國內第一家採取此技術的單位」。
印遇龍團隊還發現,仔豬斷奶會引起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堪稱「最難養的豬」。於是,在闡明仔豬腸道結構和功能的調控機制後,團隊建立了仔豬腸道健康調控關鍵技術,並開發系列新型飼料添加劑和仔豬飼料產品,解決了仔豬斷奶後腹瀉、採食量低和生長阻滯的問題。
「半胱胺、亮氨酸和牛磺酸等功能性胺基酸可調控氮代謝技術」,能在低蛋白水平上使豬的體形和肉質得到改善,避免了瘦肉精的使用;「胺基酸金屬螯合物技術」,能在豬營養和生長效果無顯著差異情況下,使微量元素得到安全利用……印遇龍團隊圍繞豬飼料展開了系列攻關。
針對我國蛋白飼料資源利用率低以及氮磷環境汙染日趨嚴重這一重大問題,印遇龍團隊還創建了生豬氮磷代謝與調控技術評定新,用以解決傳統飼料配製不當的難題,實現了豬飼料氮磷的高效利用。
圓生態養殖夢
我國是世界第一養豬大國,生豬飼養總量和豬肉消費量約佔世界的50%。生豬生態養殖事關我國萬億生豬產業可持續化發展,對保障國內乃至國際生豬產業和糧食戰略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如何讓豬長得快?如何讓「放心肉」上餐桌?如何實現生態養殖?這是印遇龍團隊30多年養豬生涯所追求的三個目標。為此,他一直努力和產業界結盟,讓中國生豬養殖變成技術創新的先鋒。
印遇龍提出,生態養殖首先是從源頭減排減量化。一方面從飼料出發,合理添加胺基酸、礦物元素,利用酶製劑、胺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減少糞便中N、P的含量。另一方面從糞便本身入手,包括減少衝欄用水,將實心地板改為半漏縫地板,改進飲水器避免豬群飲水浪費,改善豬群生活環境。
他帶領團隊建立了40多種豬飼料原料中磷、氮、胺基酸、澱粉等營養素消化利用率資料庫,創建生豬低氮磷日糧源頭減控技術體系,形成以減少氮磷過量排放為目的的系列低氮低磷飼料產品,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
如何解決畜禽養殖、環境保護及糧食戰略安全三者之間的矛盾,長久以來都是各國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之一。為了管好豬屁股,印遇龍帶領團隊從提高動物營養的有效吸收率做起。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動物營養的有效吸收率提高了,飼料就用得少了,動物的糞便排放也就少了,養殖、環境和糧食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印遇龍說。作為國家生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發起人,印遇龍希望聯盟能推動探索一條生態養殖之路。
《中國科學報》 (2019-04-11 第5版 轉移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