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遇龍帶領團隊破譯豬的營養密碼—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功能性微量元素螯合物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團隊:
印遇龍帶領團隊破譯豬的營養密碼

印遇龍在豬舍做實驗

■本報記者 沈春蕾

「您吃豬肉嗎?」

「吃一點。」

「您為什麼要研究豬飼料?」

「因為事關民生。」

瘦肉精、抗生素、重金屬殘留,曾一度讓人談豬肉而色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印遇龍帶領團隊,對豬的營養密碼展開了30多年的破譯。

「我們希望從豬嘴巴到豬屁股實現全程管控,順應市場對豬肉品質和生態養殖的需求,讓老百姓吃到放心的豬肉。」日前,印遇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如是說。

研究豬先養豬

要研究豬,必須自己養一頭豬。30多年前,湖南小夥印遇龍在亞熱帶生態所建起了一棟豬舍。如今,不僅豬舍變成國際知名的亞熱帶農區畜禽健康養殖研究中心,印遇龍也晉升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自嘲是個「養豬院士」。

然而,養豬是一項艱苦的工作。豬籠子自己做、豬崽子自己抓、豬生病自己治……印遇龍從養豬、稱豬到打點豬飼料,都是親力親為。幾萬公斤的飼料、豬糞、豬尿,都是印遇龍與團隊一起託運收集。

為了研究豬的營養物質代謝情況,印遇龍和團隊整天都要守著豬取樣,豬舍每天都會傳來豬撕心裂肺的嚎叫聲,夾雜著工作人員來回追趕的腳步聲。印遇龍回憶道:「給豬做手術非常難,一開始我們還不會使用麻醉劑,全程需要三四個人壓住它,給它插管子,我們很多工作人員都被豬咬傷過,做完手術還需要護理它們。」

研究動物,不僅成本高,實驗條件也苛刻。印遇龍以採集豬的血液舉例,「血液除了定性還要定量,實驗需要知道豬一天流了多少血,但採樣非常不容易,豬會亂動,插管子會亂咬,連續給豬取血,導致它攻擊性很強」 。

然而,對於印遇龍和他的團隊來說,沒有最艱苦只有更艱苦。「每次採集到的豬糞要弄乾,早年為了不幹擾周圍群眾的生活,我們都是把豬糞放在辦公室裡,關著窗子烘乾,一日三餐都叫別人送飯進來。」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印遇龍團隊率先對中國40多種單一豬飼料原料和18種混合日糧中迴腸末端表觀消化率進行了系統測定,在此基礎上確定了生長豬有效胺基酸的需要量。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國飼料資料庫,在行業內廣泛應用。

從豬飼料著手

20世紀80年代,我國市場上豬肉產品緊缺,急需研製出高質量的飼料,讓豬在最短的時間裡多長肉。各種豬飼料的轉化率究竟怎樣呢?為此,印遇龍團隊提出研究「豬飼料營養物質與代謝產物迴腸末端消化率測定新技術」。

蛋白質、胺基酸、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的消化率,是指導豬飼料配方的重要參數。「如果僅僅用糞便分析方法,因大腸特殊環境的影響,數據會受到幹擾;只有同時測量迴腸食糜,才能得到真實數據。」印遇龍指出。

測量迴腸食糜,傳統方式是屠宰實驗用豬,一個樣品要用掉一頭豬。中科院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黃瑞林於1986年加入團隊,他記得印遇龍在出國深造回國後引進的瘻管手術新方式,「在當時我們是國內第一家採取此技術的單位」。

印遇龍團隊還發現,仔豬斷奶會引起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堪稱「最難養的豬」。於是,在闡明仔豬腸道結構和功能的調控機制後,團隊建立了仔豬腸道健康調控關鍵技術,並開發系列新型飼料添加劑和仔豬飼料產品,解決了仔豬斷奶後腹瀉、採食量低和生長阻滯的問題。

「半胱胺、亮氨酸和牛磺酸等功能性胺基酸可調控氮代謝技術」,能在低蛋白水平上使豬的體形和肉質得到改善,避免了瘦肉精的使用;「胺基酸金屬螯合物技術」,能在豬營養和生長效果無顯著差異情況下,使微量元素得到安全利用……印遇龍團隊圍繞豬飼料展開了系列攻關。

針對我國蛋白飼料資源利用率低以及氮磷環境汙染日趨嚴重這一重大問題,印遇龍團隊還創建了生豬氮磷代謝與調控技術評定新,用以解決傳統飼料配製不當的難題,實現了豬飼料氮磷的高效利用。

圓生態養殖夢

我國是世界第一養豬大國,生豬飼養總量和豬肉消費量約佔世界的50%。生豬生態養殖事關我國萬億生豬產業可持續化發展,對保障國內乃至國際生豬產業和糧食戰略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如何讓豬長得快?如何讓「放心肉」上餐桌?如何實現生態養殖?這是印遇龍團隊30多年養豬生涯所追求的三個目標。為此,他一直努力和產業界結盟,讓中國生豬養殖變成技術創新的先鋒。

印遇龍提出,生態養殖首先是從源頭減排減量化。一方面從飼料出發,合理添加胺基酸、礦物元素,利用酶製劑、胺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減少糞便中N、P的含量。另一方面從糞便本身入手,包括減少衝欄用水,將實心地板改為半漏縫地板,改進飲水器避免豬群飲水浪費,改善豬群生活環境。

他帶領團隊建立了40多種豬飼料原料中磷、氮、胺基酸、澱粉等營養素消化利用率資料庫,創建生豬低氮磷日糧源頭減控技術體系,形成以減少氮磷過量排放為目的的系列低氮低磷飼料產品,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

如何解決畜禽養殖、環境保護及糧食戰略安全三者之間的矛盾,長久以來都是各國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之一。為了管好豬屁股,印遇龍帶領團隊從提高動物營養的有效吸收率做起。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動物營養的有效吸收率提高了,飼料就用得少了,動物的糞便排放也就少了,養殖、環境和糧食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印遇龍說。作為國家生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發起人,印遇龍希望聯盟能推動探索一條生態養殖之路。

《中國科學報》 (2019-04-11 第5版 轉移轉化)

相關焦點

  • 從果粉眼裡的破譯明星池步洲談談常凱申手下的密碼破譯
    英國人在提到破譯德國密碼的時候,一般說的是圖靈帶領他的團隊,雖然他們不怎麼提波蘭人的貢獻;美國人提到破譯日本海軍密碼的時候,一般說的是羅切福特和他的團隊,比如在羅切福特手下的得力幹將福爾摩斯(Jasper Holmes,他就姓福爾摩斯)。其實圖靈是半途加入的,而羅切福特只幹到1942年就被打發去管理一個幹船塢了,但是人們紀念的仍然是這兩位團隊的帶頭人。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破譯24節氣,小雪、北鬥星與玉豬龍崇拜
    24節氣小雪對應《易經》乾為天卦,物象為龍,對應12地支亥,物象為豬。乾卦是《周易》第一卦,而豬是12地支的最後一支,一頭一尾。這樣北鬥星、龍和豬三種天上地下的天象和物種就發生了強關係,紅山文化玉豬龍很可能有這種自然崇拜的因素。
  • 2020中日農業綠色發展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12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在2020中日農業綠色發展論壇上指出。今年的中日農業綠色發展論壇主題為「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綠色農業」,由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與廣西科協主辦。 桂林市委副書記趙仲華在致辭中表示,目前廣西以新型城鎮化示範鄉鎮和田園綜合體建設為抓手,統籌推進現代農業脫貧攻堅、鄉村旅遊、田園社區建設,促進農業與工業、旅遊、電商等融合發展。
  • 住五星宿舍的「豬中熊貓」 「饞哭了」超80萬拼多多網友
    (穆功 攝) 除了介紹寧鄉花豬的歷史,印遇龍還在直播中帶領觀眾參觀了寧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講解花豬科學養殖技術,並現場推薦豬肉菜餚做法和風味食品,不時挑動著消費者的味蕾。 截至當天下午3點,拼多多直播共吸引超過80萬消費者駐足圍觀,「花豬」相關產品的搜索量直線上升,帶動平臺寧鄉花豬和花豬製品訂單量較前一日增長300%以上。
  • 遺傳密碼的破譯史
    ,並證實了密碼子的簡併性→⑧通過特定的三核苷酸能促進特定的氨醯-tRNA與核糖體結合的重大發現而破譯了61種編碼胺基酸的密碼子→⑨通過對琥珀和赭石突變的回覆突變實驗,破譯了UAG和UAA這兩個終止密碼→⑩通過已經破譯的63種遺傳密碼發現了遺傳密碼的規律,間接證明了UGA是第三個終止密碼子,稱為蛋白石密碼子。
  • 她兩度破譯「白宮密碼」,獲 771 萬獎金
    02耗費十年時間破譯「白宮密碼」王小雲曾將密碼比作鑰匙:「沒有密碼的保障,就相當於有人偷了家裡的鑰匙,可以隨時自由進出你家,你卻渾然不知。」MD5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密碼系統,一度被稱為「白宮密碼」,是很多密碼研究者想要破解的目標。
  • 遺傳密碼的破譯
    破譯遺傳密碼實際上就是要找到基因中DNA的鹼基順序與其編碼的蛋白質胺基酸順序的對應關係:幾個鹼基決定一個胺基酸?哪幾個鹼基決定哪種胺基酸?要判斷哪個三聯體密碼決定哪種胺基酸,首先需要一種人工合成RNA的方法和一個能夠在體外合成蛋白質的實驗系統,這樣,在試管中加入已知序列的RNA,再通過分析新合成的蛋白質產物的胺基酸排列順序就可以推斷密碼子和胺基酸的對應關係。
  • 僅用數學分析就破譯了最高等級密碼,他比圖靈更厲害
    歐洲戰場密碼大戰如此精彩,其實當時的美軍對於日軍的密碼破譯也同樣驚心動魄,甚至美國人用的方法比圖靈的更加高明。曾經破譯了日軍紫密密碼,提前洞悉了日本外交的各種秘密指令。與圖靈的方法不同,弗裡德曼和他的團隊沒有用小線索的方式來逐步試探最終的答案,他對於機械式密碼的破譯工作是終極層面的,也就是說他的方法適用於任何機械式加密,不會造成更換加密方式,之前的破譯方法和工作就立刻一文不值的情況。我們大概都知道在日常使用的英文單詞裡,不同字母出現的概率是不同的。
  • 中國科學家破譯玉米種質黃早四「密碼」,揭示遺傳改良歷史
    中國科學家破譯玉米種質黃早四「密碼」,揭示遺傳改良歷史 蔣秀娟/科技日報 2019-03-22 07:45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在熱帶印太海域,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對海洋環流和氣候系統尤為重要,成為國際上海洋鹽度研究的焦點之一。 據了解,胡敦欣課題組胡石建研究員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基於國際Argo計劃獲取的長時間鹽度觀測數據,以降水極其強烈的熱帶印太交匯區和印尼貫穿流海域為中心,對熱帶印度洋和熱帶太平洋海洋鹽度的年際到年代際變化進行了系統研究。
  • 4個終於被破譯的世界級密碼
    它被認為是在 18 世紀下半葉出現在德國的,其創造者是一個類似共濟會的秘密組織,因此這份密碼被認為含有關於思想史與秘密組織的重要信息。但在南加州大學的計算機專家凱文•奈特(Kevin Knight)的幫助下,這個密碼被成功破譯。凱文•奈特是破譯小組中的一員,他本是一位計算機翻譯方面的行家,但是這次破譯密碼意外地用上了他的專長。
  • 美女教授:家庭工作兩不誤,破譯美國兩大頂尖密碼,獲717萬獎金
    加密性是很低的,也是屬於最容易破譯的密碼。個人的密碼尚可這樣設置,但是一旦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的密碼,那可就是要多方考慮,三思而後行的事情了,畢竟茲事體大。密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難以破譯的密碼都是由極其複雜精密的計算機算法加密,普通人幾乎沒有任何辦法破解。早在1949年,密碼學就正式成了一門學科。
  • 【活動設計】《破譯情緒密碼》
    可以說,情緒就像是住在我們大腦裡的特工,不斷地為我們收集、傳遞著各種訊息,只是這些訊息通常都是加密的,不那麼容易被我們直觀地讀懂,這便需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對情緒密碼進行破譯,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情緒,接納情緒、發揮情緒的力量,不斷地促進劑生命的進步與成長。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做情緒密碼的破譯員,一起破譯情緒密碼。
  • GNC 破譯健康時尚「新密碼」
    全球知名營養品專業品牌GNC(健安喜)現來到中國,帶來了全新的健康時尚「密碼」。76年健康產品的研發與生產經驗、超過1500種經由150項檢驗測試的專業產品、和針對性的專業營養諮詢服務成就了GNC在健康保健領域的知名地位。現在,就讓我們跟隨GNC,破譯健康時尚「新密碼」吧!
  • 龍的原型,眾多學說頭頭是道,卻沒辦法證據確鑿,它能被破譯嗎?
    龍的形象已經在現代人的腦海中固定成型,認為它原本就應該是這樣的,殊不知龍的形象是在漢代的時候才被定型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那麼在漢代以前龍又是什麼樣的形象呢?龍的原型又是什麼呢?1971年,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發現一件墨綠色的玉龍,它的頭部特別像豬,眼尾細長,頭頂後方有長鬣(lie),身體蜷曲,整體造型是C型。這個玉龍由於與豬相似,所以被稱為「豬龍」,是距今5000年之前的紅山文化時代的產物。
  • 破譯乙烯壓縮機失效密碼
    原標題:破譯乙烯壓縮機失效密碼 走進院士專家工作站 乙烯有著「石化之母」的美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石油、紡織、橡膠等都含有乙烯。世界上把乙烯產量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
  • 至今仍未被破譯的五個世界級密碼
    儘管數學、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發展到現在已經相當強大了,但是仍然有一些千奇百怪的密碼難題至今仍未破解。果殼網精選了五個懸而未解的密碼難題,無論你破譯了其中的哪一個,你都能在密碼學界享有至高的榮譽。
  • 這些豬太眉清目秀!印院士的一場拼多多直播,意外炸出一堆單身狗
    前兩天,相信不少逛拼多多的網友都看到了這一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印遇龍介紹寧鄉花豬,還展示了現代養殖技術,在直播間品嘗花豬菜餚,更是把超80萬吃瓜群眾"饞哭了"。就在昨天,1818黃金眼也報導了這事,原來印院士已經研究了40年的養豬,同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養豬院士"。從養豬、稱豬,到打點豬飼料,印遇龍全部親自動手。沒有豬籠自己做,沒有豬崽就自己抓,即使現在榮譽不斷、成果等身,他依然自嘲自己只是個為養豬奔忙的"養豬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