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搭建青年教師相互學習平臺,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全面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5月18日下午-5月19日上午,移通學院首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活動複賽(課堂教學環節)在愛蓮書院圓滿落幕。校長張德民教授出席活動並講話,校領導、校級教學督導、各教學單位負責人、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專家受邀擔任評委,40名青年教師參加此次複賽,2018年新入職教師到場觀摩學習。
賽前,張德民校長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2018年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是學校「以賽促建、互相交流」的重要平臺和途徑,參賽教師、參評評委等作為參與者都在為如何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打造一支教學水平蒸蒸日上的師資隊伍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希望在座的專家評委和學生評委都能按照比賽的評分標準,秉承促進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初衷,持公平、公正的態度完成評分工作,保證參賽教師在公平的平臺上充分表現和相互學習。同時,希望教師們能通過教學競賽,相互交流優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借鑑經驗,優勢疊加,形成學校的教學名師,促進學校的質量的提高。
校長張德民教授講話
移通學院於3月份啟動首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活動。競賽活動分為初賽和複賽兩個階段。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14個教學單位利用一個月的時間,精心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學競賽初賽選拔活動,並向學校推薦了40名優秀青年教師參加複賽。
本次競賽以「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提升課程教學能力」為主題,40名青年教師分為文科綜合組、理工科組同步進行競賽,在評審過程中,採取了校外專家評審+校內專家評審+學生評審的方式,評委主要從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含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能力)、教學語言和教態、教學特色等方面進行考評。複賽分為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與教學反思三個環節,三者權重分別為15%、80%、5%。競賽現場,參賽教師各展所長,顯理學之妙,說文化之倫,文理相擁,精彩不斷呈現,充分展示了該校教師較高的教學水平,經激烈的角逐,數理教學部和外國語言文學系教師分別獲得理工科組和文科綜合組的課堂教學環節第一名。
評委認真「聽課」
通信與物聯網工程學院的趙瑞玉老師作為理工組第一位上場的老師,講的是《萬物皆比特——信息的度量》,她以史上最短的科幻小說開場,引入了「信息量」的概念。故事總是比定義更讓人能夠理解和接受,所以當這篇史上最短的科幻小說出場,所有人都理解了什麼是信息量。趙老師以此為基礎,引出了「自信息量」與「平均自信息量」兩個概念,同時對它們的特性進行了總結。在課後的採訪中,趙老師表示賽前做了大量準備,雖然辛苦,但收穫很大,參加此次競賽很有意義。
賽課
數理教學部蔣觀敏老師講的內容是《二次曲面》,看似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在她的口中卻生動有趣。她注重趣味性和實用性的相互融合,將曲面知識與生活中的原型相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真正體驗數學生活之美。教學過程中,她用樹杆的截面推斷出樹的粗細;將腫瘤的微觀截痕不斷疊加,研究腫瘤的宏觀性質——3D外觀;結合大家熟知的視頻片段,觀看3D列印實質,將不同水平面上的截痕疊加。她用三個不同層次的案例,形象生動地將二次曲面截痕法展示給學生,新穎的教學方式受到專家評委和學生評委的一致好評。
來自通識教學部的李嬌老師講的內容是《「四書五經」導讀之<大學>》,「三綱領」、「八條目」等對古文水平要求極高的內容因她的講述而清晰明了。同是通識教學部講授《禪宗》的陳明波老師評價道:「李嬌老師的課堂目標明確,用端莊的舉止講解這些富有文化底蘊的內容可謂言傳身教,值得學習!」
中文課程精彩,德語課程也不遜色。來自中德應用技術學院的王琥老師講授的內容是《課文裡的熟語》。他運用「雨課堂」智慧教學的創新模式,學生只需要人手一部安裝微信的手機,他就會給「課前-課中-課後」各個環節都賦予全新的體驗。課前通過微信推送給學生布置任務,實現提前預習;學生掃碼籤到進入課堂,PPT同步顯示學生微信上,「實時彈幕、隨機提問」增加師生互動與活力;課後檢測學習效果,實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王老師採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是很好的教學示範。
參賽的青年教師們的教學形式多樣,知識儲備量也同樣令人驚訝。來自藝術傳媒學院向颺老師講課內容是《創意定格動畫》,課堂上講述的真人定格、圖像畫面、實體動畫、剪紙動畫都配有視頻,用最直觀的方式讓學生們感受每種動畫的特點,並且現場與學生進行互動,手把手告訴學生如何用手機進行製作,達到「授人以漁「的效果。
專家評委表示,移通學院首次舉辦全校範圍的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活動,比較成功,達到了預期目的;比賽選手在課堂教學環節,熱情高漲,準備充分,內容熟練,方法靈活。各位評委評判認真,客觀公正,文科組、理工組兩組得分靠前的選手,也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該校教師授課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