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管理者在做決策的時候,會有一種追求完美主義的傾向。制定政策力求照顧各方利益。這種政策在短期內往往也能夠給企業、組織帶來較大收益。但是,這種面面俱到的政策必然迴避深層次問題,也缺乏對未來變化的應對,導致企業在未來面臨更大的問題。
東漢初年的光武中興正是如此。在經過艱苦的奮戰之後,劉秀終於掃平了各路義軍,重新統一了中國。憑藉過人的能力和策劃,劉秀以符合中國傳統道德的形式,完美地解決了戰爭向和平過渡的問題。
管理者決策,牽涉身邊近人、中高層管理人員、基層員工方方面面。完美的方案希望照顧到每一個方面。就如同看見沒畫完的圓,人人都有拿筆補齊的衝動。
對於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打天下弟兄,劉秀沒有像他祖宗劉邦一樣,一殺了之。相反,劉秀給予了他們優厚的待遇。以賈復、鄧禹、吳漢等為代表的功臣,都分到了1-6個縣的封地。甚至連死了的馮異,也給了他兩個兒子3個縣的封地。這樣的功臣還有降將、外戚及宗族子弟,劉秀一共封了547人。
對於最貧困的農民,劉秀首先通過墾荒、租賃國家田地等形式,讓農民有地可種。隨後又重新執行西漢三十稅一的稅制,大大降低了他們的負擔。對於依靠農民稅收生活的官吏,劉秀裁併郡縣、省減吏員,「省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餘所」,「吏職減損,十置其一」,減輕了民眾負擔。
奴婢的大量存在是西漢末年的嚴重社會問題,劉秀前後六次頒布釋奴詔令,規定「殺奴婢不得減罪」;並「以見徒為庶民」。
甚至對於自己的初戀情人,劉秀都想方設法地將他封為皇后。滿足了當時和後世人對美好愛情的嚮往。
完美政策因為照顧了所有人的利益,因此在短期內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方力量去求發生了變化,導致他們的行動隨之變化。政策的背景和基礎也發生了變化。
整個光武帝統治期間,皇族和功集團臣沒追求皇位的野心,因此安定的社會環境、較高的社會地位、富足的生活條件已經滿足了他們的訴求。自耕農擁有土地後,在寬鬆的賦稅制度下,溫飽問題能夠解決,需求也得到了滿足。佃農依託各地大地主,生活也基本上有了保障。光武中興就此實現。
皇族和功集團在獲得富貴後,訴求轉變為富貴的持續和可傳承。為此他們首先採取的措施是聯姻。劉氏女兒多嫁給功臣宿將家的子孫,劉家的子孫也多娶功臣宿將的女兒為後為妻。縱觀整個東漢,選後大致在陰竇鄧馬梁等功臣家。其次是依託雄厚的經濟實力,興辦私學培養子弟,在東漢官員推薦制度下,佔儘先機。
地方大地主此時有富無貴,跟功臣集團相比,他們只能叫土豪。因此他們的追求主要是政治上的保障。這時候的土豪,可能被政府遷徙去別地;可能被農民起義直接摧毀;也可能被高階官僚吞併?因此他們急於擴大勢力,用金錢結交地方官吏、用手中的財力,強購、接納或侵佔小民的土地,還要大力培養子弟晉升官員等等。只有在自己或者子弟們取得了政治上的特權後才真正成長為豪強。
而自耕農和佃農的訴求就比較簡單了,不要生病,不要有天災,有飯吃的日子儘可能長一點。
隨著各階層訴求的轉變,面面俱到的完美政策開始面臨挑戰。完美政策只能照顧眼前,既迴避了深層次矛盾,又對政策未來發展預估不足。因此完美政策大多短視,其長遠後果甚至必簡單粗暴的政策更嚴重。
劉秀的輕徭薄賦政策,只是提供了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但是卻給下場的運動員們提供了不同的起點。競爭的結果,各種身份開始了分化、轉變、合流等各種變化。
皇族、功臣集團、地方大地主,因為土地規模較大,能夠廣泛採用風車、水井、短轅-牛挽犁等先進的生產工具,甚至在自己的領地興修大型農田水利設施。在種種有利條件下,糧食產量較高。為了應對休養生息政策帶來的糧食價格下跌,他們大量種植蔬菜、瓜果、藥材等經濟作物。組織佃農飼養牲畜、養蠶、繅絲、織布、製鞋等諸多手工業。個別特權階層甚至從事鑄鐵、釀酒、煮鹽這樣的暴利行業。
為了維護田莊的內部秩序和防禦盜寇入侵,頂級地主集團甚至組建具有兵農合一的性質私人武裝。平時從事農業勞動,一旦遇到戰爭便組成軍隊編制。豪強地主武裝在東漢末年形成擁兵自重、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如此,頂級地主們演化成為一個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多功能的豪強集團。
自耕農由於本身勢單力薄,即使在劉秀這樣的明君統治下也只能勉力支持。隨著休養生息政策的推進,糧食產量上漲和糧價下跌進一步削弱了他們的競爭力。戰爭和自然災害則給予他們最後一擊。這些自耕農失去了土地後,紛紛投入到地主田莊的蔭庇中,轉變為佃農。
東漢的土地模式,分為三種。其一,自耕農土地;其二,國有土地;其三,田莊。這三種模式中,田莊生產的經濟佔比重愈漸增大,東漢中後期時,家資數百上千萬的地主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上億。《後漢書》所載,南陽的張堪「讓先父餘財數百萬與兄子」、洛陽的種暠 「有財三千萬」……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
完美政策制定的根源在於目標偏低。較低的目標必然以照顧法。遠大的目標必然觸動方方面面的利益,這時候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完美。
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分析當時天下大勢時說,''諸將皆庸人屈起,志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由此可見,劉秀的目標就是尊主安民,也就是恢復劉姓漢家天下,讓老百姓過上安穩日子。
這個目標是當前急需的目標,但不是解決深層次問題的目標。西漢連續兩個盛世的輕徭薄賦,必然導致大量大地主的產生,大地主的產生又意味大批自耕農破產成為流民。這是經濟發展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王莽採取的措施是徹底摧毀大地主,也因大地主的反抗而倒臺。劉秀則順應了這個趨勢,依賴大地主勢力重新統一中國。
但大地主 帶來的流民問題沒有解決,甚至進一步加劇。東漢前期豪強地主的莊園經濟迅速發展,土地兼併盛行,失地農民或淪為私家依附農,或成為流民。流民大量出現既減少了國家賦役,又造成社會動蕩不安。這才是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