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的王莽,溫和的劉秀:「光武中興」的成功與隱憂

2020-12-25 史徒行者孫

公元九年一月十五日清晨,五十四歲的王莽前往漢高祖廟拜謁,他向高祖靈位獻上金匱策書,「書言王莽為真天子」,將自己的下一步登基計劃向劉邦進行了「匯報」。隨後他又換上天子冠服,在未央宮前殿接受了時任皇太子劉嬰的禪讓,「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新朝建立,國祚210年的西漢帝國就此滅亡,歷時15年的王莽改制也正式啟動。

王莽篡漢

雖然被班固稱為「亂臣賊子無道之人」,「竊位南面,處非所據,顛覆之勢險於桀、紂」,但王莽在解決社會上長期存在的階級矛盾問題方面有更大的魄力和更強的責任心。只可惜摸著石頭過河的「王莽改制」非但沒有成功,反而讓局面進一步惡化,進而成就了另一個「真命天子」劉秀。

一、「過猶不及,事緩則圓」——功敗垂成的王莽

王莽篡位時,他接手的是一個被土地兼併和奴婢問題困擾百年、幾近末路的國家。

西漢中後期,以自耕農稅收為主的中央財政逐漸受到土地兼併侵蝕,大漢國力大不如前。民生方面,由於國家財富集中於少數富人,而大量破產農民們為求生存只能賣身為奴或者淪為流民,社會貧富分化極為嚴重,民間流寇四起。

帶著成百上千奴婢出行的漢朝貴族

在此背景下,漢哀帝時期曾任用大司馬師丹進行改革,師丹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張以求緩和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卻因貴族官僚反對最終未能實行。

制節謹度以防奢淫,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多畜奴婢,田宅亡限,與民爭利,百姓失職,重困不足,其議限列。——《漢書·哀帝紀》

到了西漢末年,兼併和分化尤甚,富人「衣必文採,食必粱肉」,窮人卻「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社會階級矛盾已達到臨界點,劉氏的統治岌岌可危。

篡位之後的王莽為了挽救其統治便啟動了歷史上有名的「王莽改制」。他認識到土地兼併和奴婢問題的產生根源都在於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所有權的流轉,於是他將土地收歸國有,禁止土地和奴婢買賣,同時輔之以強硬的法律,誓要一舉解決土地兼併和流民問題。

王莽

雖然王莽魄力十足,但這種激進式的改革並沒能解救那些飽受摧殘的百姓,「王田制」讓貴族和平民們都成了無地的苦民,「禁止買賣奴婢」則讓那些失去土地、無路可走之人成為流民甚至流寇。一時間「農桑失業,食貨俱廢」,於是天下大亂之勢驟起,暴力革命也就無可遏制了。

是歲,赤眉力子都、樊崇等以饑饉相聚,起於琅邪,轉抄掠,眾皆萬數。遺使者發郡國兵擊之,不能克。——《漢書·王莽傳》

二、「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半路殺出的劉秀

王莽改制失敗後,以劉氏子弟為代表的貴族群體,在與赤眉軍、綠林軍等農民起義力量的配合下一舉推翻了新朝,隨後劉邦九世孫劉秀脫穎而出,在與農民軍和其他割據力量的鬥爭中獲得勝利,最終統一了全國建立東漢。

光武帝劉秀

劉秀的成功,按照宿命論來解讀看似是大漢「氣數未盡」,但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劉氏宗族子弟能夠再度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益於王莽改制的失敗,而東漢的建立,其實質是一場貴族的復闢運動。

為什麼這麼說?

前文我們提到,西漢歷代政府對土地兼併和流民問題的改革措施都未見成效,到了西漢末年其社會矛盾已經到達臨界點,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劉氏掌控的西漢朝廷必將隨著其自耕農經濟的崩潰最後被農民起義推翻,取而代之的將是另一個姓氏的宗族勢力。

自耕農經濟的周期性崩潰規律示意圖

但王莽的出現改變了原定劇情的發展。「王莽篡漢」通過和平方式實現政權更迭,使得大部分劉氏宗族子弟得以倖存,復闢的力量也得以保存;而「王莽改制」的失敗激起了貴族和百姓的不滿,全社會矛盾的焦點從劉氏的西漢朝廷轉移至王莽的新朝。

於是到了新朝末年,社會上開始出現「新政府的改革既不諒於人民,則轉而思念舊政府」的狀況,原本應該為一系列社會問題擔責的劉漢,反而成了世人懷念的對象,劉氏子弟便獲得了復闢的機會。在終將到來的暴力革命中,他們將不再是待在未央宮中鎮壓起義的執政者,而是代表天下百姓利益的起義領袖。

於時之亂,生民幾亡,鬼神泯絕……於是聖皇乃握乾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赫爾發憤。——《後漢書·班彪傳》

如果按此理解,王莽對大漢的延續是有功勞的,他在西漢遭受千夫所指之時,「毅然」站了出來向世人宣告:所有的罪責都屬於他和他的新朝,與劉漢無關!不但「替」西漢承受了所有的暴力革命風暴,也讓大漢得以重生。

三、亂世之後的盛世——「光武中興」

王莽改制的失敗為當時的中國國家機器按下了「重啟鍵」,固有的政治格局被徹底打破,劉氏宗族重新走上前臺。

公元23年劉秀率領起義軍在昆陽之戰大敗四十萬新莽軍隊,幾個月後長安城破,王莽被殺,新朝滅亡;公元25年六月,「帶甲百萬」的劉秀在河北鄗城稱帝,為表興復漢室之意,其國號仍為「漢」,史稱「東漢」;公元30年東漢掃平關東,32年平定隴西,36年攻克川蜀,至此天下再次歸於一統。

在統一天下後,為了讓飽受戰亂摧殘的中原地區能夠得到恢復發展,劉秀再次貫徹休養生息的政策,二十餘年間「未嘗復言軍旅」,並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國家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民生得到極大改善。

到劉秀統治末期,中央政府已經通過度田掌握了全國耕地面積,因此即使在稅率低至三十稅一的情況下仍能保證中央財政的增加,而人口方面,劉秀當政時期東漢的人口數量增長了一倍達到兩千多萬,是當之無愧的中興之世。

是夏,京師醴泉湧出,飲之者固疾皆愈,又有赤草生於水崖,郡國頻上甘露。群臣奏言:「地祇靈應而朱草萌生,……今天下清寧,靈物仍降,陛下……宜令太史撰集,以傳來世。」——《後漢書·光武帝紀》

「光武中興」成功的關鍵,在於劉秀靈活的帝王平衡之術。他主導之下的改革摒棄了類似於王莽的極端做法,而是選擇了一種較為溫和的方式使得東漢社會上的各方力量得到平衡。

改革的目的是讓社會重回穩定,而土地兼併則是社會亂源,兼併他人的貴族地主、被他人兼併的農民,是亂局之中互相對立的兩方勢力。為了在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同時也能改善農民的生活,以維護社稷之安定,劉秀通過經濟建設和思想建設「兩手抓」,緩和了社會上激烈的階級矛盾。

經濟建設方面的重點在於「度田」,即丈量全國的耕地面積和清查戶口,以保證中央能夠掌握納稅人口數量,進而打擊偷稅漏稅行為。輔之以降低稅率、提高奴婢地位,使民生得到改善。

十一年春二月己卯,詔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後漢書·光武帝紀》

思想建設方面,劉秀通過將「讖緯之學」與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形成了一套維持社會穩定,鞏固其皇權統治的神權理論,這種理論強調天人合一、自然和諧,一定程度上使階級矛盾中衝突的各方能夠安分守己。

四、危機四伏的「光武中興」

劉秀通過溫和的改革措施平衡了東漢社會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這種平衡之術創造的「光武中興」在東漢初期為國家的發展營造了安定的內部環境,保證了新生的東漢帝國能夠平穩渡過動蕩期,同時經濟的繁榮也給中央政府帶來大量財富,對此後大漢兩百年的發展強大功不可沒。

但辯證的來看,看似成功的「光武中興」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困擾西漢和新朝的社會問題,中興背後仍然存在危及劉漢統治的隱憂。

妥協之下的平衡前文我們已經分析過,東漢的建立其實質是一場貴族的復闢運動,依靠貴族、地主力量登上皇位的劉秀,身上有著「士紳階級」的標籤,他甚至曾經為了索租而與佃農對簿公堂,因此他主導的改革不可能與王莽一樣將自己與整個貴族、地主群體對立起來。

初,光武為舂陵侯家訟逋租於尤,尤見而奇之。——《後漢書·光武帝紀》

在這種背景之下,劉秀的改革充滿了妥協色彩。作為改革核心舉措的「度田」就是一種妥協式的措施,它通過丈量土地面積和統計人口數量,一方面承認了土地兼併的既有局面,另一方面又希望以此對那些大地主的兼併行為進行警示。

這種妥協式的措施短期可能有效,但長期作用不足,因為在數據統計和管理都極為落後、基層土地糾紛解決機制極不健全的古代,只要土地私有制和土地流轉渠道繼續存在,「度田」對地主們的控制力就會隨著耕地面積的變化和人口的增長而逐漸減弱,土地兼併問題必將死灰復燃。

所以,妥協實現的平衡和穩定,只是暫時的。

朱元璋曾發明魚鱗冊

隱憂對後世的影響東漢的滅亡,從政治角度來看是因為「主少國疑、戚宦專權」嚴重損害了國家的政治、經濟秩序,最終被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滅亡。但如果從經濟角度來看,東漢滅亡的危機其實可以追溯到「光武中興」時期。

一方面,劉秀對土地兼併問題的妥協直接導致東漢中後期社會財富過度集中,那些富可敵國的大富商、貴族、地主憑藉自己掌握的資源,直接參與到漢末的軍閥混戰當中,如劉備就是因為得到中山富商張世平、蘇雙的資助才得以發跡。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另一方面,土地兼併帶來了財富集中,在東漢人口大增長背景之下,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大量生活艱難、無路可走的農民成為反漢的潛在力量,以致於「黃巾起義」之時黃巾軍能達幾十萬之眾。

最終,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崛起的軍閥們將東漢朝廷架空,天下再次陷入大亂。

黃巾起義

五、結語

雖然互為死敵,但客觀來講,劉秀與王莽從正反兩方面共同再造了漢帝國,此後的「光武中興」則是由激進轉向溫和的結果。在溫和的改革措施作用下,階級矛盾得到暫時平衡,但由於改革帶有妥協色彩因而這些矛盾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豪強兼併的亂源仍然活躍在帝國的每一片土地上,並最終將漢帝國帶入深淵。

然而這種亂源是封建社會存在的根基,因此莫說是劉秀,即使是一千六百年後的崇禎也無法將其根除,唯一的出路便是改變僅依靠土地來創造財富的生產方式,以降低人們兼併土地的欲望。而隨著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和文明積澱,工業化終於應運而生。那些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依靠大機器生產創造的財富,最終得以擺脫對土地的依賴,土地兼併所造成的階級矛盾也迎刃而解,國家則能夠實現長久的發展和穩定。

工業化

本文為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相關焦點

  • 劉秀的光武中興為何會成功?而劉備卻失敗了
    劉秀的光武中興為何會成功?而劉備卻失敗了俗話說成事在人謀事在天,我們平常人做點事都不能完全靠努力去獲得成功,更別說推翻一個舊的王朝建立新王朝了。歷史上有一個現象很奇怪,那就是東漢末年的劉備起兵勤王,打著恢復漢室正統的旗號,最後卻以失敗告終,而在兩百多年前的西漢末年,同樣也有一個人,跟劉備同姓同族,起來反抗王莽的大新政權,卻成功了,便是歷史上的「光武中興」。那麼二人同是劉氏後裔皇族,結果為何均然不同?首先便是起兵的口號。出師有名非常在封建王朝非常重要,一個好的剿匪檄文堪比千軍萬馬。
  • 東漢的建立與劉秀的「光武中興」
    東亞歷史第32篇:遠古中國之漢光武帝中興。 漢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不過他的父親已經不是王侯,只是居住在南陽郡蔡陽(竟湖北棗陽縣西南)的地方望侯。劉秀的哥哥劉演性格剛毅,慷慨豪放,結交天下英雄;劉秀個性謹慎,不露鋒芒,只是讀書種田,學一點武術。
  • 劉秀對豪強的安撫與鎮壓,是實現光武中興的無奈之選
    撫養劉秀的劉良好歹是一個縣令,雖然官不大,但是還是有資本讓劉秀讀點書的,剛剛好又撞上了建立新朝的王莽實施擴大招生政策,所以劉秀就考上了太學,成了一個太學生。劉秀在長安讀《尚書》起,他就進到了文化階層。雖然讀書有了知識,但是卻沒有工作,因為王莽雖擴大招生,但是對於畢業後太學生卻沒有安排。因此,劉秀還是回家種地去了。
  • 劉秀的軍事體制改革,是實現光武中興的必然之選
    軍事領導體制的這種轉變充分體現了他獨特治國理念,有利於進一步集中軍事力量和集結皇權,為光武中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建立了東漢政權,創造了光武中興的局面。這與東漢初期穩定的軍事指揮系統和統一後軍事領導體制的變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東漢世祖劉秀,騎牛上陣,破敵逆襲,史稱光武中興!
    當然,劉秀好歹有自己的身份。他的同學親戚和朋友都在,所以他很快就被釋放了。我們不知道劉秀是在女神面前丟了臉,還是在監獄裡丟了肥皂。總之,劉秀在出獄後並不在遵紀守法了,此時的他被監獄大熔爐成功改造成亡命之徒。如此奇恥大辱,不能忍!誰不造反誰是孫子!
  • 光武中興,劉秀不是「位面之子」,幸運的背後是堅韌和努力
    劉秀在起事之時,大部分時間他都處於逆境,甚至隨時都有殺身之禍,他就在這種境況下隱忍成長,不斷學習,才成為一代中興之主,其中甘苦外人又怎能知啊! 他的隱忍、堅韌、努力和好學才是他成長為一代帝王的關鍵。
  • 用「出清」的概念來看「光武中興」——名不副實
    光武中興光武中興或稱建武盛世,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和發展經濟。由於以上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劉秀諡號為光武,所以稱此時期為光武中興。上述百度詞條「光武中興」的名詞解釋,可以簡明扼要的概括為以下幾點:1,加強中央集權;2,控制政府規模、降低賦稅,以此來減輕民眾負擔;3,抑制豪族,解放生產力;4,鼓吹儒學,強化教育。
  • 2020丨公元20年代:光武中興
    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休養生息、省減吏員、減免賦稅、釋放奴婢、檢核戶口、提倡節儉,經過一系列政治措施,革除了西漢以來的積弊,政權逐漸鞏固,社會安定,國力強盛,史稱「光武中興」。公元20年代,王莽建立的「新」朝逐漸垮臺,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 西漢晚期,朝政衰敗。漢成帝時,以太后王政君為首的外戚勢力把持朝政。
  • 為什麼光武帝劉秀能夠開創聞名於世的「光武中興」?
    西漢末年紛爭四起之際,漢光武帝劉秀,順天意應民聲,平息群雄。他在位33年,以柔術治國,統一了分崩離析的中華民族,開創了「光武中興」的盛世。劉秀為人寬宏大度,非常謙遜,尊重別人,平易近人;從不自以為是,妄自尊大,輕賤他人。
  • 王莽像穿越者?幹掉他的劉秀卻開掛了!
    在擁有史上最高氣運的男主角漢光武帝劉秀登場之前,我們得先多花一些篇幅來介紹另一位充滿神秘色彩的人物——王莽。也許這些改革政策會在另一個時空成功,但對於公元初年的中國而言,這些政策並不實際,反而造成了很大的民怨。而且,位面力量已經察覺到歷史的扭曲,於是從王莽登基開始,天災不斷,民眾流離失所,原來對王莽的擁戴也都轉變成了對王莽的一腔恨意。是時候了,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真正的位面之子、天選之人即將踏上舞臺。時代的氣運為他而凝聚,天下的英傑因他而匯集,歷史也將被他一手拉回正確(?)
  • 2020國家教師資格證筆試歷史文化素養——文化名人王莽
    劉秀   1.簡介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字文叔,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朝王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 hào )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 光武皇帝的故鄉——南陽還是棗陽
    劉秀重建漢家政權後,用十二年的時間,逐一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於建武十二年(36年)全部恢復了被王莽篡奪的漢室江山,中興漢室。劉秀本人也被後世子孫追尊為光武皇帝,上廟號世祖。而兩漢諸帝中,只有開國皇帝:高皇帝劉邦,和中興皇帝:光武皇帝劉秀,因為開國和中興之功,沒有加普遍的諡號「孝」字,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世祖光武皇帝劉秀的功績之高。
  • 為何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歷史書基本都沒有他呢?
    劉秀也不是那麼容易成功!劉縯,劉秀起義以後,領導和參加昆陽之戰,立下不世之功。結果功高震主。哥哥劉演就被殺了!劉秀還得強顏歡笑。而後,請求去河北平定王郎。當時王莽也是靠美德當上的皇帝,然後大臣都是自己安插的親信,軍政大權也抓在了手中,才不顧反對實行開天闢地的超時代王莽新政!結果遇到了劉秀這個掛逼,幾千人起義軍能戰勝十幾萬裝備精良的大漢正規軍,你要問怎麼戰勝的?誰跟劉秀打,那就會遭受隕石打擊,雷暴轟擊,而在對面的劉秀軍毫髮無損!劉秀去單身匹馬拉人,別人都是送錢送人,納頭就拜,就問你服不服?
  • 劉邦斬白蛇,王莽應劫而出,光武中興,漢朝兩分天意邪?
    大漢定鼎兩百年,至平帝朝,劉氏宗族出了一個野心十足的外戚王莽。「赤帝子,兩百年後,我白帝子王莽要篡你大漢,汝今何在?能奈我何!」天理循環,無辜被斬,是以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當下無人敢拭其鋒芒,但在王莽一系列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政令發布後。天下起義浪潮一波一波,浪潮迭起。赤帝子劉邦轉世,位面之子劉秀對決白帝子王莽,勝而立東漢。王莽數倍於劉秀,然一夕盡潰。
  • 光武帝劉秀形象近乎完美,為何在歷史中存在感不高?有三個原因!
    在東西漢兩代二十四帝中,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可以說是非常奇特的一位。他統治的時期雖然被稱為是「光武中興」,但是按照史實分析,其實西漢已經亡於王莽之手,劉秀可以說是再造乾坤,重新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王朝。只不過因為劉秀姓劉,他所建立的朝代也叫漢而已。
  • 昆陽一戰,漢光武帝劉秀究竟是怎樣做到了以弱勝強的?
    昆陽一戰,漢光武帝劉秀究竟是怎樣做到了以弱勝強的?文|傲嬌少年帶你讀歷史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其中出現了許多的歷史事件以及人物。而在這其中就有我們今天所要說的昆陽一戰。眾所周知這一戰是漢光武帝劉旭以少勝多的一場戰役,而這裡邊她究竟是怎樣做到了以弱勝強的?縱觀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爭案例不在少數,但實際上作為典範案例並且能夠讓後人所熟記的除了三國裡邊的三大戰役以外就是劉秀的昆陽一戰了。而這其中這場戰役也是影響歷史進行的一件大事情。但這其中劉秀之所以能夠贏得這場戰役以及能夠做到這樣的一個事情也確實讓人匪夷所思。
  • 同時擁有「中興」、「定鼎」兩項頭銜的帝王,光武帝劉秀當為第一人
    經過昭、宣兩代的努力,一度風雨飄搖的西漢王朝又興盛起來,史稱「昭宣中興」。從時間上來看,西漢昭、宣二帝在位近40年,短於周宣王10年左右,但其後西漢又經過元、成、哀、平四代50餘年方亡,又比周宣王只傳一代11年就亡國,長了許多。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西漢的這次中興,似乎要比西周的宣王中興更名副其實一點。 西漢昭、宣之後的中興之君,就是本書要寫的主人公漢光武帝劉秀。
  • 「名人百科」牛背上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
    【歷史功過】劉秀建立東漢後,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強對官吏的監察,強化對軍隊的控制。在經濟上,實行度田,把公田借給農民耕種,提倡墾荒,發展屯田,安置流民,賑濟貧民。在思想上提倡經學,表彰名節。由於這一切措施,使當時社會安定,生產發展,東漢王朝得興盛,史稱「光武中興」。
  • 完美的解決方案都短視:光武中興
    東漢初年的光武中興正是如此。在經過艱苦的奮戰之後,劉秀終於掃平了各路義軍,重新統一了中國。憑藉過人的能力和策劃,劉秀以符合中國傳統道德的形式,完美地解決了戰爭向和平過渡的問題。管理者決策,牽涉身邊近人、中高層管理人員、基層員工方方面面。完美的方案希望照顧到每一個方面。就如同看見沒畫完的圓,人人都有拿筆補齊的衝動。
  • 成語大王~劉秀
    《後漢書 光武帝紀第一上》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按我們現在人看來,劉秀就是一個要顏值有顏值,要才華有才華,妥妥一個時代偶像啊!話說王莽篡漢之後,廢除漢家禮儀,一日,劉秀身穿威武華麗的漢家衣冠出現在洛陽,整個洛陽為之震動,不少年長之人都痛苦流淚,有生之年再次看見漢官威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