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擁有「中興」、「定鼎」兩項頭銜的帝王,光武帝劉秀當為第一人

2020-12-25 騰訊網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漢光武帝劉秀,雖比不上秦皇、漢武那麼顯赫耀眼,但也絕非等閒之輩。在他頭上,至少可以戴兩頂桂冠:一頂叫做「中興之君」,另一頂叫做「定鼎帝王」。而像這樣同時擁有「中興」、「定鼎」兩項頭銜的帝王,光武帝劉秀當為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人。

「中興」意謂由衰落而重新興盛,多用以指國家。《詩·大雅·丞民·序》:「《丞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孔潁達《疏》引《正義》曰:「《丞民》詩者,尹吉甫所作,以美宣王也。以宣王能親任賢德,用能使人。賢能在官,職事修理,周室既衰,中道復興,故美之也。」據此可知,「中興」即「中道復興」的意思,這裡是用來讚美周宣王的。

周宣王姬靜是西周的第十一代國君,其父厲王姬胡是一位貪婪暴戾的君主,他在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統治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任用「好專利而不知大難」的榮夷公等人,壟斷山林川澤的一切收益,不讓平民採樵漁獵;同時還興師動眾,徵伐淮夷和荊楚,給民眾帶來沉重的負擔。他的暴政,激起廣大國人的憤慨,「國人謗王」。他又靠巫術「監謗」,用高壓手段制止民眾的議論,使人敢怒而不敢言,「道路以目」。殊不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人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終於「暴動」。厲王本人被迫逃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太子靜躲於召公家,由召公用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交給憤怒的國人殺死,才算保住性命。當時宗周一片混亂,遂由召公、周公臨時主政收拾殘局,號稱「共和行政」(另說由國人共推諸侯共伯和執政)。共和十四年(前828)厲王死於彘,太子即位,是為宣王。儘管這時周的統治力量已經大大削弱,但宣王在北伐和南徵中均取得了一些勝利,於是被後來史家譽為「宣王中興」。宣王在位近50年,此間社會較之厲王時期要好得多。一個朝代能有將近半個世紀的相對平穩,稱之為「中興」,也不全然都是溢美之詞。當然,實際上西周並沒有由此真正轉衰為興,而在宣王之子幽王時期便徹底滅亡了。

歷史上繼周宣王以後的中興之君,是西漢的昭、宣二帝。原來西漢帝國在武帝時雖達鼎盛,但武帝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外事四夷,內侈宮室,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得天下虛耗,百姓流離,出現了空前的危機。武帝晚年,也的確認識到自己的過失,開始禁苛暴,止擅賦,與民休息,養民富民,可惜時間太短,未能真正見效。繼立的昭帝劉弗陵,為武帝少子,在大臣霍光等的輔佐下,繼續執行武帝晚年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取得「百姓充實」的積極成效。其後的宣帝劉詢,自幼生長民間,「具知閭裡奸邪,吏治得失」。他進一步推行輕徭薄賦、發展生產、評理刑獄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使社會繼續平穩前進。經過昭、宣兩代的努力,一度風雨飄搖的西漢王朝又興盛起來,史稱「昭宣中興」。從時間上來看,西漢昭、宣二帝在位近40年,短於周宣王10年左右,但其後西漢又經過元、成、哀、平四代50餘年方亡,又比周宣王只傳一代11年就亡國,長了許多。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西漢的這次中興,似乎要比西周的宣王中興更名副其實一點。

西漢昭、宣之後的中興之君,就是本書要寫的主人公漢光武帝劉秀。劉秀本是漢室皇族後裔,在新莽末年的社會大動亂中,他先躋身於農民起義軍中,後來獨立發展,取得了天下。舊史家一般認為,王莽篡漢,漢的統序已經衰亡;劉秀起事後一直以匡復漢室為己任,所建立的新王朝也以「漢」來命名,加之他本人的皇族身份,這樣漢的統序似乎又延續下來,故而被稱為「光武中興」。南宋陳亮甚至認為:「自古中興之盛,無出於光武矣。」這裡,如果拋開其他不論,單就上述史實的表象而言,有關光武中興之說,也不是全然沒有道理。正是從這種意義上,我們稱光武帝劉秀為「中興之君」。

當然,劉秀這位中興之君與前述的周宣王、西漢昭、宣二帝等中興之君,又有很大的不同。不論周宣王也好,抑或西漢的昭帝、宣帝也好,他們的中興,都是在原有王朝框架內的復興。而劉秀的中興,卻是重建了一個新王朝,只不過這個新王朝仍然沿用「漢」的稱謂罷了。從這種視角來看,漢光武帝劉秀不僅是位「中興之君」,而且還是位「定鼎帝王」。

「定鼎」一詞,《辭源》(修訂本)解釋道:「傳說夏禹鑄九鼎以像九州,歷商至周,都作為傳國重器,置於國都,後因稱定都或建立王朝為定鼎。」接著釋文引《左傳》宣公三年「成王定鼎於郟鄖」,以及《文選》南朝宋顏延年(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高祖(指劉裕)以聖武定鼎,規同造物;皇上以睿文承歷,景屬宸居」兩例,以具體說明其用法。我們講劉秀是定鼎帝王,即說他是開國之君的意思。儘管劉秀自稱他所建立的新王朝為「漢」,而他本人身上也確實有著西漢劉姓皇族的血統,但事實上,劉秀的「漢」和劉邦的「漢」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裡不僅僅是建都地點的不同,而且還有著更深刻的社會內涵的不同。

中國歷史上的定鼎帝王,一般說來都是頗有作為的。遠的我們姑且不說,就以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而論,史家雖然頗譏其「好酒及色」,是一個元賴之徒,但對他的政治膽略、政治智慧與政治成就,卻不能不嘆為觀止。《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常徭鹹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嘆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當時劉邦不過是秦朝基層的一個小小的亭長,見到至高至尊的皇帝,竟然敢想-「當如此也」,可謂膽大包天。這充分表現了他非凡的志向和大無畏的勇氣。正是基於這種積極的進取精神,所以早在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而起之前,他便以逃亡的形式開始了反秦活動。當陳、吳起事後,他立即響應,在家鄉拉起一支隊伍,投身到反抗暴秦的鬥爭之中。及陳、吳失敗,他和項羽領導的武裝力量,成為繼續反秦的主力,並最終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後來,他又滅掉項羽,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西漢王朝。在此過程中,他所表現出的卓越的政治才幹,以及不怕困難、不怕失敗、不屈不撓的品質,都是很值得稱道的。特別是他的用人藝術,更堪稱一代絕唱。西漢立國之初,曾有過一場關於劉、項得失天下的原因的討論。經過是這樣的:一次,劉邦在雒陽南宮設宴,款待群臣。當酒酣耳熱之際,他興衝衝地問大家說:「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回答道:「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忌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劉邦聽罷連連搖頭講:「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的這番總結可謂肺腑之言,充分表現了他高超的駕馭人才的能力。因此,他在秦漢之際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大顯身手,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作為定鼎帝王的劉秀,比起他的先祖來,也並不遜色。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他奮寡擊眾,舉弱震強,進退有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極富戰略眼光,善於統領全局,最終平滅群雄,大業以濟;在治天下的過程中,他以柔道理國,偃武修文,尊師重道,尤其是在對功臣的處理方面,較之先輩更技高一籌。《後漢書·光武帝紀》最後有這樣一段記載,頗能反映劉秀本人行為以及個性的某些情形:

初,帝在兵間久,厭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皇太子嘗問攻戰之事,帝曰:「昔衛靈公問陣,孔子不對,此非爾所及。」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愛精神,優遊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雖身濟大業,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牛馬,雖道未萬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其大意是說,劉秀長期徵戰,厭惡武事,而且深知天下民眾飽受戰害,疲耗殆盡,人心思定,希望安息修養。自平定隴、蜀以後,除非遇到緊急情況,從不再論軍旅戰事。皇太子曾向他請教攻戰之事,他竟回答說:「過去衛靈公向孔子詢問戰陣,孔子不作回答,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每天天亮他即上朝理事,直到太陽落西方才罷朝。又常常帶領公卿大臣們講論儒經的義理,夜裡很晚才肯睡覺。皇太子見他如此勤勞辛苦,便乘機進諫,勸他頤愛精神,優遊自寧,以享黃老養性之福。不料他卻回答說:「我自己高興這樣,一點也不覺得疲累呀!」倘若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劉秀,可稱得上是一個工作狂。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說他「允冠百王」,認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惟光武獨焉」,如此高的評價,也正好給本文開始所講的劉秀非等閒之輩,做出了一個有力的註腳。

總之,漢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雙重身份的皇帝。他不惟是中興之君,亦是定鼎帝王。本書揭示給廣大讀者的,就是兩漢之際這位重要歷史人物的一生。

本文為黃留珠《劉秀傳》序章,原題《中興之君 定鼎帝王》

相關焦點

  • 光武帝劉秀教子的故事
    博士張佚立即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說:「今陛下立太子為陰氏乎,為天下乎?即為陰氏,則陰侯可。為天下,則固宜用天下之賢才。」光武帝非常讚賞,說道:「欲置傅者,以輔太子也。今博士不難正朕,況太子乎?」於是就拜張佚為太子太傅,同時任命學者桓榮為太子少傅。光武帝劉秀在河北發展的時候,為了取得河北大族的支持,娶了河北大族之女郭聖通為妻。
  • 為什麼光武帝劉秀能夠開創聞名於世的「光武中興」?
    這次去見公孫述時,公孫述卻大擺姿態,處處以帝王身份自居,前呼後擁。在布置好了場面和衛士後,才接見馬援。而馬援去洛陽見劉秀時,劉秀並沒有升堂坐殿,只是便衣便服,連帽子都沒帶,他獨自一人坐在洛陽宮宣德殿的廊廡下面,讓一個宦官引導著馬援去見他。劉秀笑著對馬援說:「貴客敢往來於兩個皇帝之間,見多識廣。今天有幸見到貴客,真是深感榮幸。」
  • 光武帝劉秀形象近乎完美,為何在歷史中存在感不高?有三個原因!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在東西漢兩代二十四帝中,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可以說是非常奇特的一位。他統治的時期雖然被稱為是「光武中興」,但是按照史實分析,其實西漢已經亡於王莽之手,劉秀可以說是再造乾坤,重新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王朝。只不過因為劉秀姓劉,他所建立的朝代也叫漢而已。
  • 靠譜的光武帝劉秀(樂此不疲的成語故事)
    成語樂此不疲出處《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釋義 對某一事物發生了興趣,沉溺其中,不覺疲倦。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公元22年,西漢皇族,南陽地區的地主劉秀兄弟,也起兵與農民起義軍配合,共同反對王莽政權。劉秀在作戰時常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昆陽一戰消滅敵軍四十萬,創造了我國歷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劉秀以恢復漢家制度為號召,取得河北等地官僚、地主的支持,經歷數年徵戰,終於平定天下,中興漢室,建都洛陽。
  • 光武帝劉秀的原配髮妻——光烈皇后陰麗華
    為更始政權立下大功的劉秀,還在馬不停蹄地四處徵戰,繼續為更始帝攻城略地的時候,突然得到噩耗:自己的長兄劉縯,因為功勞甚大,同時威望很高,遭到更始帝劉玄的嫉妒和猜忌,生怕他們兄弟會借軍功奪取大權,於是藉口劉縯跋扈不聽號令,將其殺害。這不啻為對劉秀的莫大打擊。
  • 劉秀對豪強的安撫與鎮壓,是實現光武中興的無奈之選
    一個帝王的崛起,除了他自己本身的能力外,更少不了外力的幫助。劉秀能在海內分崩、天下大亂的時局中走到最後,少不了的就是各方豪強的幫助。更何況他的兄長劉演已經起兵了,所以劉秀帶領賓客回到舂陵也加入了劉演的起義隊伍,同時也解決了劉演起兵導致混亂的局面。畢竟劉秀素來以謹慎厚道著稱,各家子弟也比較相信他。 此後便是招兵買馬,作戰擴大隊伍,加入綠林軍南徵北戰,聲勢和實力越來越強。 只是後來劉秀的兄長劉演與綠林推舉出的更始帝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最後以劉演身死而結束。
  • 光武中興,劉秀不是「位面之子」,幸運的背後是堅韌和努力
    公元3年,劉欽去世,劉秀兄妹被叔父劉良撫養,再無官身,堂堂帝王劉邦的子孫,已經淪為平民,但也正是因此,才有了漢家史書上又一位布衣稱帝的傳奇。 劉秀在起事之時,大部分時間他都處於逆境,甚至隨時都有殺身之禍,他就在這種境況下隱忍成長,不斷學習,才成為一代中興之主,其中甘苦外人又怎能知啊! 他的隱忍、堅韌、努力和好學才是他成長為一代帝王的關鍵。
  • 帝王之術:最會作秀的光武帝,哥哥被殺,不哭!感動敵人熱淚盈眶
    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王朝的創立者即第一任皇帝。劉秀生於濟陽縣(今河南蘭考),劉秀28歲起兵,加入農民綠林起義軍,30歲稱帝,在位32年,卒於建武中元二年,終年62歲。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影響頗大的一個帝王,也是最會作秀的一位皇帝。現將光武帝劉秀的作秀之術,作如下略述,以饗讀者。一,本胸懷大志,卻裝著喜歡種地。
  • 《光武帝劉秀成語故事》出版
    中新網·湖北《光武帝劉秀成語故事》出版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11日 17:22 來源:中新網湖北今日熱點:湖北民企千億級「航母」呼之欲出中部第一!卡達政府:阿富汗和塔利班談判將於12日開始爆炸陰影猶在 貝魯特港再起大火引居民恐慌中新網湖北新聞9月11日電 (楊子雯)日前,由趙正鵬編寫、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光武帝劉秀成語故事》以講故事的方式解讀成語,展現了東漢歷史的浩瀚畫面,展示了中華成語文化的獨特魅力。
  • 劉秀是歷史上存在感最低的開國皇帝,卻是最完美的一個皇帝
    歡迎來到百家號滿滿種田,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漢光武帝劉秀。說到歷史上出名的帝王,大抵都會說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有劉邦、朱元璋、成吉思汗等;這些帝王確實是了不起的開國帝王。但是,有一位總是被人所忽略,更多的人認為他是一位中興之主,他以懷柔治天下,卻為人低調,他,就是光武帝劉秀。
  • 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歷史書都隻言片語般略過?
    後漢書中有專門的光武帝紀,對劉秀的記載不少。題主說的可能是歷史課本中漢光武帝劉秀的記載比較少,還有就是專門描寫劉秀的歷史書或者小說比較少。光武帝劉秀歷史書中很少被提及,描寫他的作品也比較少,很大原因是因為東漢夾在了幾乎中國最出名的兩個時代中間。東漢前面的西漢是封建時代的兩大高峰之一,秦末亂局、楚漢相爭,劉邦統一天下的過程非常精彩,而且劉邦是第一個布衣出身的皇帝,這就很有說頭。同樣後面的漢武帝也是一個故事比較多的皇帝。東漢後面的三國因為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影響而聲名遠播。
  • 劉秀的軍事體制改革,是實現光武中興的必然之選
    軍事領導體制的這種轉變充分體現了他獨特治國理念,有利於進一步集中軍事力量和集結皇權,為光武中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建立了東漢政權,創造了光武中興的局面。這與東漢初期穩定的軍事指揮系統和統一後軍事領導體制的變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激進的王莽,溫和的劉秀:「光武中興」的成功與隱憂
    光武帝劉秀劉秀的成功,按照宿命論來解讀看似是大漢「氣數未盡」,但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劉氏宗族子弟能夠再度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益於王莽改制的失敗,而東漢的建立,其實質是一場貴族的復闢運動三、亂世之後的盛世——「光武中興」王莽改制的失敗為當時的中國國家機器按下了「重啟鍵」,固有的政治格局被徹底打破,劉氏宗族重新走上前臺。
  • 東漢的建立與劉秀的「光武中興」
    東亞歷史第32篇:遠古中國之漢光武帝中興。 漢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不過他的父親已經不是王侯,只是居住在南陽郡蔡陽(竟湖北棗陽縣西南)的地方望侯。劉秀的哥哥劉演性格剛毅,慷慨豪放,結交天下英雄;劉秀個性謹慎,不露鋒芒,只是讀書種田,學一點武術。
  • 一位胸無大志的莊稼漢,為何卻被大家評為最有成就最會做人的帝王
    然而,真正令史家服膺的卻是被譽為「三代而下,允冠百王」的東漢開國之君——漢光武帝劉秀!漢光武帝劉秀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中興之君」與「定鼎帝王」雙頭銜的皇帝。劉秀經過長達12年統一戰爭,陸續消滅河北、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勢力,結束農民戰爭、軍閥混戰與地方割據局面。平定動亂之後,劉秀勵精圖治。開創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光武中興」時代。
  • 漢武帝和光武帝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劉秀是不是漢武帝的後代啊?
    漢武帝劉徹和光武帝劉秀兩人,同樣都是漢朝特別優秀的皇帝,可是在後世眼中,漢武帝的名氣明顯大於光武帝。 兩人都有著武帝的稱號,並且都是漢朝的劉姓皇帝,於是很多人就比較好奇了,漢武帝和光武帝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劉秀是不是漢武帝的後代啊?確實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研究一番的。
  • 光武帝劉秀號稱完美皇帝,但為何歷史存在感不高呢?
    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在歷史上作為帝王堪稱完美,人們很難看到他的緋聞,他象所有開國皇帝一樣具有雄才大略,特別是他在善待功臣問題上,被世人廣為稱道。劉秀是不是完美皇帝姑且不談,但是劉秀的歷史地位不僅僅要看其自身的歷史功績,更重要的還要依託於他所開創的王朝。從這個角度上看,劉秀的地位低於秦皇漢武和唐宗宋祖是很正常的。東漢實際上是中國自秦以後第三個大一統王朝。劉秀是西漢皇室的旁支別系,與西漢嫡系的關係疏遠。因此西漢與東漢並不是兩個具有密切歷史聯繫的王朝。當然劉秀出於籠絡人心的目的,自稱傳承了西漢王朝的血統也是可以理解的。
  • 主席最為敬佩的一位帝王,死後卻葬在爛泥灘下,兩千年來無人敢盜
    南懷瑾也給予極高的評價,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只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這位皇帝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筆者每每想到劉秀這個皇帝, 總會想到一個詞「位面之子」。劉秀也算是漢室宗親,可在推恩令的影響下,皇族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劉秀這一代時,他家就是鄉間土豪而已。
  • 為何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歷史書基本都沒有他呢?
    劉秀是我非常敬仰的帝王,也是歷史上少有的零差評帝王。生在他那個時代的百姓,是有福氣的,基本沒有戰亂,他的雲臺28將相當有名,他沒有殺過一個和他並肩打天下的將領,他自己的後宮也治理井井有條,沒有宮闈之亂,難得!他可能沒有高祖、漢武帝那麼熱血,但是他終結王莽的那場昆陽大戰,堪稱神作,所以,有人說他也是穿越過去。
  • 歐陽歙之死:光武帝劉秀唯一的一次殺功臣,其背後的意義不言而喻
    光武帝劉秀劇照 所謂的「度田」事件,是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六月,劉秀在進行全國的土地和人口普查中,發現歐陽歙在任汝南太守期間存在弄虛作假,收受巨額賄賂之事 歐陽歙是最早一批跟隨劉秀打江山的功臣,劉秀認識他的時候他是河北五原縣的縣令,要知道劉秀的發跡也源自河北,在交往中,劉秀發現歐陽歙「善於修正」,把五原縣治理得非常出色,對他很是欣賞,以後就不遺餘力地提拔他、重用他,後來他跟隨劉秀南徵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在被劉秀任命為汝南太守期間,獲得了「推用賢俊,政稱異跡 」的好評,開國後被劉秀提拔為大司徒,封鄱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