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烈皇后陰麗華,是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的原配,第二任皇后,漢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家族是南陽當地豪門,生於漢元始五年(5年)。
西漢末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於新始建國元年十二月(公曆是9年1月),正式立國。這個時候,在南陽當地一個漢室遠支宗族----舂陵侯國,一個十三歲,名叫劉秀的年輕人,也因此失去了宗室的身份,成為新朝的一個普通平民。
劉秀的姐夫鄧晨,也是新野人,和陰氏家族有親戚關係。在隨同姐夫走訪親戚的過程中,少年劉秀認識了陰家的小女兒陰麗華,並在之後十多年中漸漸熟悉。陰麗華長大,溫婉聰慧、落落大方,使得劉秀仰慕不已。
再後來,劉秀前往京城長安太學中讀書,路遇執金吾依仗車騎通過,煊赫的儀仗深深震撼了青年劉秀,以至於脫口而出:『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
新莽末年,因為王莽託名復古、朝令夕改,使得天下官民百姓利益統統受損,加上天災不斷,導致各地民眾及豪強不再忍耐,紛紛起兵造反,海內一片沸騰,亂軍四起。
在這個混亂局面裡,劉秀與其兄劉縯經過深思熟慮,於新莽地皇三年(22年)決定起兵,以「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之後,他們歸附於同為舂陵子弟的更始帝劉玄,加入綠林軍更始政權,劉玄封授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
更始元年(23年)五月,劉秀率領九千騎兵,在昆陽(河南葉縣)大破新莽百萬大軍,震動天下,新莽政權因此土崩瓦解。九月,更始政權大軍攻入長安,王莽在亂軍中被殺,新朝滅亡。
為更始政權立下大功的劉秀,還在馬不停蹄地四處徵戰,繼續為更始帝攻城略地的時候,突然得到噩耗:自己的長兄劉縯,因為功勞甚大,同時威望很高,遭到更始帝劉玄的嫉妒和猜忌,生怕他們兄弟會借軍功奪取大權,於是藉口劉縯跋扈不聽號令,將其殺害。這不啻為對劉秀的莫大打擊。
但是劉秀為了日後宏圖,強忍住內心悲憤,裝作驚懼不已,連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賠罪,並表示兄長驕縱,自己也有責任,請更始帝責罰。更始帝於是不再懷疑劉秀,沒有繼續追究,還封劉秀為武信侯,以示安撫,但還是免去其兵權。
劉秀在宛城深居簡出、韜光養晦,避免更始政權的懷疑和忌恨。為了表示自己無心權力,他在宛城向陰家提親,得到同意後,迎娶了思念多年的意中人----陰麗華。
不久後,認為劉秀恭順臣服的更始帝派遣他以行大司馬的身份出使河北諸地,讓他招攬當地豪強歸附。劉秀離開了新婚不久的妻子陰麗華,前往河北招撫當地。在劉秀的策劃下,佔據河北真定的漢宗室真定王劉楊決定與劉秀聯手,共謀大業。
劉楊對日後形勢做了考慮,覺得應該加強與劉秀關係,最好是結為親戚。於是劉楊向劉秀表示雙方應該聯姻,以鞏固信任。劉楊有一個外甥女,名叫郭聖通,他希望劉秀迎娶郭聖通,以使雙方在聯盟的基礎上,更加緊密合作。
劉秀來河北之前,已經娶了陰麗華為妻,現在不告而另娶她人,是劉秀不願意做的,他本意也是不想再娶郭聖通。
不過,劉秀目前的實力弱小,如果放棄與郭聖通背後的舅父真定王劉楊結盟,那麼自己必將不能立足於河北,甚至會被其他勢力所擊敗、消滅。在仔細考慮了目前所面臨的局勢後,劉秀違心地答應了劉楊的聯姻要求,在更始二年(24年),正式於真定迎娶郭聖通為妻,和真定王劉楊的勢力合兵會盟,開始了徵伐河北的歷程。
此後,實力大漲的劉秀,聯合真定王軍隊,迅速蕩平河北其他割據勢力,一路勢如破竹,連戰連捷,奠定了日後的基業。
漢建武元年(25年),劉秀正式自立,脫離更始政權,在河北鄗城(今河北邢臺柏鄉縣固城店鎮)千秋亭稱帝,建國號「漢」,史稱東漢,改年號「建武」。劉秀就是中興漢室的世祖光武皇帝。這一年,郭聖通和劉秀的長子劉彊出生。
建武元年(25年)十月,光武帝派人去南陽接來親戚家眷及原配妻子陰麗華,並將自己在河北時因為形勢危急,不得不迎娶郭聖通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訴了陰麗華。此後,將陰麗華與郭聖通一起平列,封為貴人。
按照光武帝的意思,接回陰麗華後,就要立其為皇后。但陰麗華賢德,固辭不就,且誠懇地說「郭氏在陛下危厄之時,主動嫁給你,為陛下帶來莫大援助,同甘共苦之情深厚。而且又誕育皇長子,理當立為皇后」。光武帝感念髮妻的誠懇,一時不能決定立後人選。
建武二年(26年)春,郭聖通舅父真定王劉楊感覺光武帝登基後怠慢自己,心生不滿,於是勾結外人,意欲謀反。光武帝得知後,密令劉楊族外甥耿純,借巡視之際,於真定驛館誅殺劉楊。
劉楊謀反平定後,光武帝考慮到真定王家族對自己確實功勞甚大,郭聖通在自己身邊也服侍多年,並誕育皇長子,這個時候自己舅父謀反被誅,確實很可憐,不由得起了憐憫之心。
為了彌補真定王家族,建武二年(26年)六月,光武帝下詔冊立貴人郭氏為皇后,其長子劉彊立為皇太子,以安撫真定歸附之人。並讓劉楊之子劉得承襲為真定王,大赦天下。
此後,作為光武帝髮妻的陰麗華,一直位居貴人之位,並先後為光武帝生下劉陽、劉蒼、劉荊、劉衡、劉京五位皇子,及劉中禮、劉禮劉、劉綏三位公主。
建武十一年(35年)之後,東漢河北功臣集團與南陽功臣集團逐漸展開爭奪權力的鬥爭,同時光武為了整頓天下田賦制度而開展「度田」、「搜戶」,從而導致權貴和豪族的反抗,東漢因此產生「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攻劫在所,害殺長吏。郡縣追討,到則解散,去復屯結」等混亂局面,經年不安,漢室江山有傾覆的危險。而代表河西、河北功臣集團的郭皇后,和代表南陽功臣宗族集團的陰貴人,則集中了最後的矛盾。
建武十七年(41年)十月,光武帝為了為了平息紛爭、消除及地方豪族對抗朝廷,無奈下詔:「皇后懷執怨懟,數違教令.......而有呂、霍之風......其上皇后璽綬。陰貴人鄉裡良家......宜奉宗廟,為天下母。主者詳案舊典,時上尊號。異常之事,非國休福,不得上壽稱慶。」宣布免去郭聖通皇后之位,改封中山太后,後又改封沛國太后,由其次子中山王(沛王)劉輔奉養。
建武二十八年(52年),沛王太后郭聖通去世,光武帝將她葬於邙原,陵墓號為北陵。
此後,光武帝立貴人陰麗華為新皇后。同時,光武帝取消度田政策,以安撫蠢蠢欲動地地方功臣豪強集團,結束天下動蕩的局面。陰麗華自更始元年(23年)嫁給光武帝,至此十四年,終於得以被冊立為皇后。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光武帝劉秀去世,永平七年(64年),皇太后陰麗華去世,年六十。嗣皇帝劉莊將母親與父親合葬於原陵,並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