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良與蔣經國結婚時,並不知道他遠在中國的家庭,竟然如此顯赫。
蔣經國在十五歲來到蘇聯,先在莫斯科中山大學讀書,後來時局變動,被滯留在蘇聯,生活過得頗為艱辛。他種過田,掃過街,賣過苦力,窮到沒飯吃。後來到烏拉爾重型機械廠做工,和蔣方良是同一個工廠的工人。
當時蔣經國的名字叫尼古拉。而蔣方良的原名是芬娜。
兩個年輕人相愛了,兩年後結了婚。蔣方良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愛倫,即蔣孝文。第二年又生了個女兒,取名愛理,即蔣孝章。
蔣經國告訴蔣方良,他的父親是中國的最高統帥。而蔣方良對此沒什麼概念,也決計想不到,幾年之後,自己將隨丈夫,來到那個完全陌生的國度。
轉折發生在1936年。西安事變後,周恩來赴西安調停,與蔣介石洽談期間,蔣介石提到有一子滯留蘇聯,周恩來當即答應相助他父子團聚。
史達林同意放蔣經國回國。西安事變這個歷史性的事件,給蔣經國個人的人生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蔣經國忽然接到回國的通知後,驚喜無比,幾夜都難以入眠。
而蔣方良作為一個傳統的女性,自然是隨著丈夫和子女走的。
蔣方良隨夫來到上海,拜見蔣介石和宋美齡。隨後又來到奉化鄉間,拜會她的婆婆毛福梅,並在鄉下重新舉辦了中式的傳統婚禮。
當時蔣方良對中文一竅不通,完全不知道身邊這些人哄哄鬧鬧地在說什麼,只能像提線木偶一般,隨著丈夫行禮下拜。
蔣介石和毛福梅對這位身材高大,金髮藍眼的洋媳婦都有點不適應。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蔣方良性格溫婉,孝順公婆,體貼丈夫,照顧孩子,完全就是一個傳統的賢妻良母。蔣介石對她非常滿意,為她起了中國名字叫「芳娘」,又名「方良」。
蔣方良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她不懂中國話。她也不習慣吃中國菜。民國鄉下繁瑣的禮儀讓她一臉懵。除此之外,炎熱溼潤的氣候也非常讓她煩惱,每當這時,她就無比的懷念起寒冷乾燥的西伯利亞來。
只能慢慢入鄉隨俗。她請了個國文教師,學習非常刻苦,一年之後,已經可以流利地與身邊人對話。她還學會了做浙江菜。她甚至迷上了中國山水畫和書法。
蔣方良與宋美齡
蔣方良對於長輩也非常孝順。據蔣經國回憶,當年蔣方良來華時,曾說「我從小失去了父母,現在嫁給你,以後一定會將你的父母當做親生父母一樣來孝敬」。蔣經國聽了頗為動容。
她對於蔣介石和宋美齡都非常尊敬,蔣介石去世後,蔣方良非常悲傷,獨自一人坐在屋內,對著蔣介石留下的遺物,失聲痛哭。旁人聞之無不惻然。
蔣經國就任總統後,蔣方良出於對宋美齡的敬意,拒絕媒體稱呼她為「蔣夫人」。一次,中央社的記者發布了一個消息,提到蔣方良時稱「蔣夫人」,蔣方良要求將這篇報導刪除,以後「蔣夫人」一次,仍舊歸宋美齡專有。
蔣孝章、宋美齡、蔣方良
蔣方良並不是一位政治女性。蔣經國秉持「男主外,女主內」原則,非常厭惡夫人幹政,不希望蔣方良和官太太們走得太近。蔣方良對於政事於是絕口不提。也極少參加對外活動。
蔣方良自身也不適合政治。一是無興趣。二是性格所致。如果有重要活動,她前一晚上必定失眠,第二天早早起床穿戴整齊在沙發上坐著等候。連副官都說,「她就是一位容易緊張的家庭主婦,一點也不像是第一夫人」。
她曾經喜歡與幾位夫人一起打麻將,蔣經國一次對她講,不希望聽到別人說「夫人也打麻將」,就戒掉了。後來喜歡打球,因為一次乘坐新的座車去打球遭蔣經國指責,於是打球也不去了。生活圈子越來越窄,幾乎沒有什麼朋友。
但是蔣經國在外卻風流軼事不斷。最出名的有兩次,一次是和章亞若,留下了一對雙胞胎男孩。一次和顧正秋,他甚至想離婚和顧結婚,因為蔣介石、宋美齡的反對而作罷。
作為一個善良而傳統的外國婦女(雖然她始終自認是中國人),蔣方良對此毫無辦法,只能默默忍氣吞聲,幸虧有蔣宋二人支持,否則蔣方良若是離婚,不論在臺灣還是回俄,都是處境尷尬,進退皆難。
長期的壓抑,導致蔣方良出現精神上的異常,她總是默默坐著,一天也說不到十句話。有時候又非常緊張,將所有東西都翻出來,搬得到處都是。經過醫生診斷,她患了躁鬱症。醫生給她開了些藥來緩解症狀。
蔣介石、宋美齡與曾孫女蔣友梅
可是悲慘的日子還在後面。1988年,蔣經國因心臟病發作而身亡。第二年,蔣孝文因鼻咽癌過世。外放新加坡的蔣孝武掛念年邁母親孤苦無依,請調回臺,誰知剛回臺灣沒多久,也突然病逝。1996年底,蔣孝勇也因食道癌去世。
短短幾年間。丈夫過世,還未從悲痛中緩過來,又接連三次白髮人送黑髮人,三個兒子均壯年早逝。只剩一個遠嫁異國的女兒。
蔣方良的長媳徐乃錦在外界詢問蔣方良現在的心情時候,曾經說,「她內心的痛苦到什麼程度,那你要再多四十歲才能明白」。
蔣方良後來不再哭泣,也不再說話,經常一個人痴痴地凝望著蔣經國和孩子們的照片,一看就是一天,讓人見之不忍。
2004年,蔣方良在臺北逝世。這位孤苦的白俄女性,在遠離家鄉的臺灣,結束了抑鬱的一生。
作者:檸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