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種針對大學生畢業生的詐騙發案數量,我們稱之為「註銷校園貸」詐騙。
僅S市就已接到數百名大學畢業生的報案,最高一單案件被騙44萬元,人均被騙金額高達4.5萬元。對於剛剛參加工作,尚未有多少存款的年輕人來說,不但瞬間清空了他們的積蓄,還使其背負上沉重的貸款。這一次痛苦的經歷,可能顛覆他們對社會的原本印象,甚至改變整個人生……
通過對案件數據的分析發現,受害群體具備以下四點相似的特徵:
如果你符合上述四個特徵,請仔細了解下面的詐騙話術步驟:
一、說明事由(什麼事?)
來電自稱網貸平臺客服,可以說出客戶的詳細信息,現來協助客戶辦理「銷戶」事宜。
二、闡述理由(為什麼?)
因為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禁止「校園貸」,所以有過註冊或貸款記錄的曾經的大學生,必須立即進行銷戶操作,否則會影響個人徵信記錄。
三、告知步驟(做什麼?)
按照規定客戶必須配合進行「清零」和「銷戶」操作。「清零」的目的,是用來抵消和清空當時「校園貸」的授信額度;「銷戶」的目的,是刪除「校園貸」的記錄,以覆蓋更新個人徵信信息。
四、引導操作(怎麼做?)
添加客服的QQ號,按照客服的要求一步一步完成操作。首先是「清零」,就是先到各貸款平臺進行實名註冊,並按照顯示額度進行足額借貸至本人銀行卡。然後把銀行卡內剛貸來的錢,全部轉到客服指定的「對公帳戶」,並發送轉帳截圖為證,由客服來協助完成「銷戶」操作。
受害人與騙子冒充的客服對話截圖
注意:
為了幫助大家掌握和記住騙局,我們不斷總結和宣傳各種手法的共性。資深粉絲們應該會發現,以上第四個步驟轉到「對公帳戶」,跟「冒充公檢法」詐騙中的轉到「安全帳戶」、「取消網店會員」詐騙中的轉到「銀聯中心」套路如出一轍。
如下圖,對受害人數據統計分析發現,24-25歲的受害人佔比最高。分析原因為:
一是,該人群在校期間,恰逢2015-2017年「校園貸」風靡鼎盛之際,參與或使用過該類貸款項目。因此,對「校園貸」的了解和認知較為深入。
二是,以18歲參加高考為標準,目前該人群畢業時間在三年以內,社會經驗尚不豐富。當聽說「會影響未來個人徵信」的時候,內心感到恐懼並產生慌亂,隨即聽從對方的指示進行操作。
三是,騙子一般不會向受害人展示完整的操作流程,而是一步一步的指導進行操作,這樣的方式使得受害人沒有辦法全盤分析思考,只能言聽計從。
四是,在被騙子思維引導的狀態下,不自知的操作了「轉帳」這個關鍵步驟。
可能很多人認為這麼蹩腳的說辭,為什麼會有人信?尤其是大學畢業生,應該更加不會信!
然而,當對方能準確說出你的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畢業學校、家庭住址、貸款時間、貸款數額等詳細信息之後,大多數沒有關注過反詐騙宣傳、防範能力較差的人,很容易會相信對方的身份——借貸平臺客服人員。
來聽一段騙子行騙的真實錄音: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錄音中提到的「分期樂」,在已受理的案件中,被騙子冒充的比率很高。
為什麼是「分期樂」?從它的宣傳口號不難看出,這家公司從創立之初就將客戶精準的定位在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大學生群體。
年輕的大學生群體,雖然沒有穩定的勞動收入,但卻能緊跟時尚脈搏,在電子產品、潮流服飾、旅遊出行、就業培訓等方面都有著旺盛的消費能力。當家庭供給無法滿足個人消費需要時,必然產生借貸需求。
該公司成立於2013年,在其2015年發布的《大學生分期消費行為數據報告》中,自稱首創「網際網路+金融+消費場景」商業模式,深耕大學生分期市場,覆蓋全國4000所高校,用戶規模達300萬,市場佔有率超過60%。這組數據也側面反映出了為什麼騙子喜歡冒充「分期樂」。
「天眼查」獲取的「分期樂」企業公開信息
然而這麼一家大的上市公司,也遇到了難以預估的狀況。為了遏制校園貸對在校大學生日益增長的不良影響,2017年5月,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社部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從事校園貸業務的網貸機構一律暫停新發校園網貸業務標的,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
如今,這家公司的名字在詐騙案件中的高出鏡率,也讓網友有了不少的猜測。
百度貼吧「分期樂吧」的網友留言
在上文錄音中,騙子有要求受害人下載安裝的一款軟體,名叫「中郵錢包」,它在近期同類詐騙案件中被提到的次數也相當之高。
APP在華為商城中的下載安裝次數有547萬
仔細看看該軟體的評論區留言,一些好心的用戶向我們揭示了一些秘密。作為一個有超級影響力的大V旗下的APP,居然淪為騙子的作案工具之一,不得不令人深思。
中郵錢包APP下方的用戶留言
除了上述兩款APP之外,多家金融網貸類APP都存在著用戶信息洩露,或者風控不嚴的問題,從而被騙子利用實施精準詐騙。建議廣大網民了解騙術防患於未然的同時,也呼籲存在風險隱患的金融網貸APP,能夠努力盡到企業責任,加強風控策略,保護用戶個人隱私信息,主動向自身用戶做出清晰明顯的警示告知和防騙提醒。
來源:餘杭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