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餘馳疆
本刊駐義大利特約記者 王佳妮
博洛尼亞是義大利北部的歷史名城,老城區瀰漫著濃厚的中世紀氣息。紅色的老建築星羅棋布,造型樸素卻不失一種整體美。這座城市沒有羅馬的恢弘和佛羅倫斯的浪漫,但獨有一種氣質,自由、熱烈。文藝復興時,這裡是義大利唯一容許女性擔任專業職位的城市;二戰期間,這裡是義大利抵抗組織的中心,許多市民在和納粹鬥爭中獻出生命;之後,這座城市便一直是義大利左派勢力尤其是義大利共產黨的根據地。
如果問博洛尼亞人這種烈性的源頭,大多數人會提到城市的標誌——博洛尼亞大學。曾有當地媒體請市民評選「城市之寶」,這所學校名列第一。它的珍貴之處在於悠久的歷史,博洛尼亞大學始建於1088年(具體年份不詳,這是後來歷史學家象徵性為它擬定的),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在於其革命性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開放式的教育體製成為日後許多名校的模板;更在於它培養出的偉大學子,彼特拉克、伊拉斯謨、哥白尼等,都是以無畏前進的精神,最終影響人類歷史的人物。
這所大學的歷史,就是世界優秀大學的通史。
從被排擠對象變成了特權階級
從誕生起,博洛尼亞大學就一直帶著野蠻生長、披荊斬棘的氣息——沒有創始人,沒有固定場所,甚至沒有確切的年份,完全由一群學者自發組織形成。
11世紀末,歐洲中世紀進入尤為動蕩的歲月,基督教大分裂、十字軍東徵、城市經濟開始復甦。當時,歐洲的學校清一色是教會學校,普通百姓都是文盲。然而,隨著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出現了學習古代羅馬法的需求,博洛尼亞一批學者突破了教會的壟斷,以「遊擊戰」的形式在城市各個場所講授、學習古羅馬法,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歐洲其他城市的留學生,由此形成了協會式的大學。這便是博洛尼亞大學的前身,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大學。
在這個協會式大學中,學生成為主動權最大的群體。他們組成委員會,聘用老師,在教堂、市場等地授課。學生委員會支付老師薪酬,有權對老師進行罰款、解聘。12世紀初,人們常常能在博洛尼亞城看到老師帶著一群學生四處遊學,進行各種研究和討論。
這些學生的存在引起了兩類人的反感:教會與市民。教會以學生們「對上帝不敬」為由,將他們驅逐出教堂,封鎖他們的課堂;市民則認為學生佔用公共資源,是社會不安定元素。他們收取留學生高昂的房租,對學生進行毆打,擾亂教學秩序。千裡迢迢來博洛尼亞求學的熱血青年自然也不示弱,常常以暴制暴,流血衝突不斷。而對衝突進行仲裁的法官大多偏向市民,因此當時的學生幾乎是在鬥爭中學習。
最早有記載的兩位博洛尼亞大學講師名叫佩波內和依內裡奧,他們是幫助學生鬥爭取得勝利的大功臣。1158 年,剛剛登基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德意志腓特烈一世鎮壓了義大利北部的城邦起義,特地來博洛尼亞地區巡視新領土。佩波內和依內裡奧就趁機帶著學生「上訪」,向腓特烈一世提議給留學生穩定的居住權。
腓特烈一世可是位不折不扣的暴君。他加冕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時,教皇哈德良四世要求他為其牽馬扶鐙,結果腓特烈一世大發雷霆,加冕禮變成了屠宰場,近千名教士喪命。跟這樣的暴君談條件,當時的博洛尼亞校友真為他們捏把汗。但依內裡奧也絕非只是逞匹夫之勇,事實上,腓特烈一世在義大利的勢力並不穩固,需要一批有影響力但又沒有戰鬥力的人物來平衡教廷、義大利城邦以及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要知道,博洛尼亞的學生各個聰明能賺錢,這樣的人才怎能不籠絡?
於是,腓特烈一世以「對知識的研習有助於對上帝的認識」為理由,頒布了《完全居住法案》,規定「大學師生享有在其所在城市的居住權,城市必須為大學提供適合用於教學和生活的房屋……大學享有一定程度的司法自治權,與大學成員相關的商業案件,可以由大學自行審理。」
就這樣,博洛尼亞的學子聰明地在多方勢力的博弈中為自己爭取到了最大利益,瞬間從被排擠的對象變成了特權階級。
不務正業的校友改變了世界
自從有了神聖羅馬帝國君主當靠山,博洛尼亞大學在之後的100多年裡迅速發展,學生委員會制度成為歐洲教育的新模板。同時,有許多師生外遷,創辦新的大學,比如位於威尼託的帕多瓦大學、位於託斯卡納的比薩大學等等,都是其「後代」。
1200年,以法學見長的博洛尼亞大學又建立了醫學系和哲學系,1360年增設神學系,到14世紀末,博洛尼亞大學在校生已有1萬多人——那可是戰爭與瘟疫泛濫,人口增長緩慢的中世紀,一所大學的人口就能抵半座城了。博洛尼亞大學在城裡建立宿舍、食堂和各學院,如今這些建築依然分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學校規模越來越大,學生的膽子也越來越大,文藝復興時期,這所大學裡來了許多「不務正業」的學生,最出名的便是「文藝復興之父」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和「日心說」的創立者哥白尼。前者是來學法律的,結果變成大文豪;後者則是來學醫和神學,卻成了挑戰神學的天文學家。
彼特拉克進入博洛尼亞大學法學系是在14世紀初。他是佛羅倫斯名門之後,義大利著名法律公證人的兒子,他的父親與但丁等人為維護新興資產階級利益,反抗教會與王權而被流放。父親希望子承父業,彼特拉克只能半推半就地來到博洛尼亞學法。
然而,這所大學在彼特拉克心中早已不再是法學名校,而是一所充滿古典氣息、文化底蘊的殿堂。彼特拉克是好古之人,他將所有時間傾注在閱讀古書上,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成為他在學校的精神支柱。
1326年,彼特拉克的父親去世,彼特拉克立刻放棄法律,一面在教廷擔任閒職,一面從事文學創作。教會生活使他親眼目睹了人性的黑暗和虛偽,他嘗試用古典文學作為反抗封建思想的武器。1342年,彼特拉克完成了敘事史詩《阿非利加》,他寫道:「遺忘的沉睡不會永遠延續。」作品中的人文主義深深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家、藝術家,他因此被稱為「文藝復興之父」。
彼特拉克開啟了文藝復興的盛世,他的校友哥白尼則是復興完成階段最耀眼的一顆星。1496年,23歲的波蘭人哥白尼到博洛尼亞大學學習。他10歲喪父,從小被送到舅舅家撫養。舅舅崇尚人文主義,和當時波蘭進步的知識界、革命家交往甚密。耳濡目染下,哥白尼雖然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卻有了顆對舊思想不認同的心。
在博洛尼亞大學,哥白尼結識了天文學老師徳·諾瓦拉,從他那兒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大學裡自由的校風讓哥白尼的知識體系通貫古今,橫跨文理。他仔細研究了託勒密的「地心說」,對此提出了質疑。
1514年,經過長達兩年的觀察與計算,哥白尼寫成了《天體運行論》,創立「日心說」。當時羅馬天主教廷認為他違反《聖經》,這本書直到1543年才得以出版。據說哥白尼收到成書時已重病纏身,只摸了摸封面便在兩天後去世了。
《天體運行論》的出版揭開了現代天文學的序幕,半個世紀後,布魯諾因為支持「日心說」被燒死,伽利略因論證哥白尼理論被判終身監禁;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問世,哥白尼體系被全面接受;又過了300多年,1992年,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正式為伽利略平反。
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自由、強大的博洛尼亞大學走出了無數富有人文關懷的學者。如同彼特拉克、哥白尼一樣 ,他們追求真理和復興的道路都異常曲折。但也正是這些人一步步的努力,最終成就了文藝的復興以及現代科學的誕生。
正如博洛尼亞大學校訓所言:因為有挫折,人生的美好才變得充實起來。
寬進嚴出,提倡自由
17世紀中期,博洛尼亞大學建起世界上第一間解剖教室,成為歐洲醫學的典範;18世紀,醫學家蘿拉·巴斯成為該校教授,她是歐洲第一位女教授;19世紀,博洛尼亞大學學生伽利爾摩·馬可尼用電磁波進行約2公裡距離的無線電通訊實驗獲得成功,開創實用無線電報通信……直到今天,博洛尼亞大學依然是義大利最高學府:圖書館直接隸屬教育部,館內藏書92萬冊;每個學科都配有相應的博物館,教育資源堪稱義大利之最;學風自由,上不上課、上什麼課完全取決於學生自己。
然而,博洛尼亞大學又被稱為義大利最難畢業的大學之一,是典型寬進嚴出的教育模式,考試不合格,論文不過關,都有可能面臨被勸退的風險。
輟學校友中也不乏佼佼者,喬治·阿瑪尼就是最著名的案例。上世紀50年代,喬治·阿瑪尼進入博洛尼亞大學醫學系。他自認是個文藝青年,在學校整天看電影度日。作為醫學生,阿瑪尼發現自己竟然暈血,以後根本當不了醫生。當時父母要求他堅持到畢業,他卻覺得不能在無用之事上浪費時間,毅然決然輟學參軍。
退役後,阿瑪尼從服裝銷售做起,白手起家、自學成材,終於在1975年成立同名品牌,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時代,成為繼迪奧之後第二位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設計師。正因為有了阿瑪尼的故事,義大利人戲稱:即便是輟學生,博洛尼亞大學的也是最好的。
不論是900年前爭取權益的學子,文藝復興時追求真理的大師,還是勇敢輟學尋夢的年輕人,在博洛尼亞大學,自由選擇和堅持個性獨立始終是立校之本,也是這所最古老大學傳遞給歐洲乃至世界其他大學最寶貴的精神。1988年,歐洲430個大學校長共同籤署《歐洲大學憲章》,確定博洛尼亞大學是歐洲所有大學的母校。
蔡元培先生說過,所謂教育,就是「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而用這句話來形容博洛尼亞大學,再合適不過了。
責任編輯:王瑋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