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在一開始並沒有詠春拳,其實應該叫詠春刀,拳是一種輔助練習方法和掩人耳目。徐皓峰說,詠春拳是反清復明的刺客拳,個人比較認同。中國武術對東亞和南亞影響很大,空手道,班卡西拉,菲律賓武術,都保留了中國武術的影子,甚至有很多是未被閹割版的中國武術。上過幾次菲律賓武術的課,菲律賓武術和中國武術的體系很像,都是「套路-對練-實戰」三個階段,但是中國武術的練習者估計相當大比例根本沒實戰過,但菲律賓武術往往第一堂課,就同時進行了這三個階段。筆者在練習其中的一些套路時,發現和詠春拳動作幾乎完全一樣,到了對練階段才知道,雙方手裡是拿練習匕首練的,詠春拳常被人詬病的是對對方手臂的格擋控制,這在擂臺格鬥中很危險,比拳擊複雜但又未必比拳擊管用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要發明這種武術?當你和對方手裡拿上匕首時,你就明白了。對對方持械手臂的格擋控制訓練,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你的生存率。當然,詠春和其它武術一樣,也都有徒手格鬥的能力,因為畢竟經過幾百年的實踐,也在向拳腳格鬥方面發展,但如果要在擂臺上應用,還是要經過改良的。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實戰性強的拳術,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詠春拳用「寸勁」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
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注於儘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詠春拳的起源說法不一,其中主流觀點認為是嚴詠春將蛇鶴相鬥的纏繞吞吐動作和當時福建較為流行的永春白鶴拳及南派少林拳的拳法揉合一道,創編出早期的詠春拳 。後來由葉問把詠春拳推廣到世界各地 。詠春拳是以「中線理論」等理論基礎為內容、而頗具特色的南拳拳術,強調使用正確的觀念、意識及思維方式,來導出肢體的靈活應用;其內容主要包括「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主要練習方式為雙人對練的「黐手」「黐腳」等;輔助器材有貼牆沙包、三星樁等;訓練器械有木人樁、刀、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