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光學陀螺儀:比一粒米還要小!

2020-12-13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近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一種新型光學陀螺儀。這種陀螺儀的尺寸小於目前最先進陀螺儀設備的五百分之一,檢測到的相位移動小於那些系統所檢測到的三十分之一。

背景

陀螺儀,是一種用來感測與維持方向的裝置,基於角動量守恆的理論設計出來的。陀螺儀一旦開始旋轉,由於輪子的角動量,陀螺儀有抗拒方向改變的趨向。

簡單點說,一個旋轉物體的旋轉軸所指的方向在不受外力影響時,是不會改變的。玩過陀螺的朋友會知道,旋轉的陀螺遇到外力時,其軸向是不會隨著外力方向而發生改變的。此外,騎自行車也是利用了這個原理。車輪轉得越快,越不容易倒。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陀螺儀最普遍應用要屬導航和定位。例如,車輛、無人機、可穿戴與手持電子設備,會通過陀螺儀來知道其在三維空間中的方向。

起初,陀螺儀是一組相互嵌套的飛輪轉子,每個飛輪轉子繞著不同的軸旋轉。然而,如今你打開手機,發現的卻不是這種傳統的陀螺儀。裡面的陀螺儀是一個微機電傳感器(MEMS),這就是現代的陀螺儀。

與 Arduino Uno 板子相連的陀螺儀數字模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傳統的陀螺儀是一個不停轉動的物體,其轉軸的指向不隨承載它的支架旋轉而變化。可是,要把這樣一種複雜且龐大的結構,用微機械技術在矽片襯底上加工出來,難度非常大。

因此,MEMS陀螺儀採用了不同的工作原理。在傳統陀螺儀特性的基礎上,MEMS陀螺儀利用科裡奧利力(Coriolis force)來實現設備的小型化。簡單說,原理是:利用科裡奧利力,在其內部產生微小的電容變化,然後測量電容,計算出角速度。

然而,這些MEMS陀螺儀的靈敏度卻有限,因此科學家又開發出了光學陀螺儀。光學陀螺儀可執行同樣的功能,但卻沒有活動部件,且精度要高很多。這是因為光學陀螺儀採用了一種被稱為「薩格納克效應(Sagnac effect)」的物理現象,通過光傳播的特性,測量光程差計算出旋轉的角速度。

什麼是「薩格納克效應」?薩格納克效應,以法國物理學家 Georges Sagnac 的名字命名,是一種光學現象,植根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1913年,薩格納克發明了一種可以旋轉的環形幹涉儀。將同一光源發出的一束光分解為兩束,讓它們在同一個環路內沿相反方向循行一周後會合,然後在屏幕上產生幹涉。當在環路平面內有旋轉角速度時,屏幕上的幹涉條紋將會發生移動,這就是薩格納克效應。薩格納克效應中條紋移動數與幹涉儀的角速度和環路所圍面積之積成正比。

如今,體積最小的高性能光學陀螺儀還是比一個高爾夫球要大,因此無法應用於許多可攜式設備。隨著光學陀螺儀變得越來越小,捕捉薩格納克效應的信號也變得越來越弱,因此採用陀螺儀檢測運動的難度也越來越高。迄今為止,這一問題仍在阻礙光學陀螺儀的小型化。

創新

近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在工程與應用科學部的電氣工程與醫學工程教授 Ali Hajimiri 的帶領下,開發出一種新型光學陀螺儀。這種陀螺儀的尺寸小於目前最先進陀螺儀設備的五百分之一,檢測到的相位移動小於那些系統所檢測到的三十分之一。一篇發表於《Nature Photonics》期刊的論文詳細描述了該設備。

用米粒作為對比的光學陀螺儀(圖片來源:Ali Hajimiri)

論文標題為:《交互靈敏度增強的納米光子光學陀螺儀(Nanophotonic optical gyroscope with reciprocal sensitivity enhancement)》。研究生 Parham Khial 是論文的領導作者,本科生 Alexander White 是論文的合著者之一。這項研究得到了羅森博格創新計劃的贊助。

技術

Hajimiri 的實驗室設計的這種新型陀螺儀,之所以能夠改善性能,是因為採用了一項稱為「關聯靈敏度增強(reciprocal sensitivity enhancement)」的新技術。這裡,「關聯(reciprocal)」意味著它以同樣的方式影響陀螺儀內部的兩束光線。因為薩格納克效應依賴於檢測兩束沿著相反方向傳播的光線之間的差異,它被認為是非關聯的。在陀螺儀內部,光線通過小型化的光波導(傳輸光線的管道,有點類似傳輸電力的電線所起到的作用)傳輸。光路中的瑕疵會影響光束(例如,熱波動或光散射),並且任何外界的幹擾都會相似地影響兩個光束。

矽光子器件與薩格納克效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環形諧振器響應與系統結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系統實現(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測量結果(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價值

Hajimiri 團隊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清除這種關聯噪聲,讓來自薩格納克效應的信號變得完好無損。「關聯靈敏度增強」,提升了系統內部的信噪比,讓光學陀螺儀能夠集成到比米粒還要小的晶片中。

關鍵字

光學、陀螺儀、晶片

參考資料

【1】http://www.caltech.edu/news/spinning-light-worlds-smallest-optical-gyroscope-84183

【2】Parham P. Khial, Alexander D. White, Ali Hajimiri. Nanophotonic optical gyroscope with reciprocal sensitivity enhancement. Nature Photonics, 2018; 12 (11): 671 DOI: 10.1038/s41566-018-0266-5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創造出世界最微型光學陀螺儀 可集成到米粒大小的晶片上
    但今天打開手機,你會發現一個微型機電傳感器(MEMS),現代的等效元件,它可以測量作用在兩個相同質量上的力的變化,這兩個相同的質量在振動和向相反的方向運動。行動裝置上的陀螺儀可以被用於導航、攝像頭防抖、遊戲傳感器等應用。
  • 利用射線光學仿真揭秘飛行器陀螺儀的工作原理
    最近的研究證實,環形雷射陀螺儀和纖維環陀螺儀能夠替代傳統的機械陀螺儀,精確地測量旋轉運動。此裝置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一種被稱作薩格納克效應的光學現象。在本文中,我們將利用射線光學仿真,觀察簡單薩格納克幹涉器中的薩格納克效應。 究竟是我還是房間在旋轉? 任何導航系統的一項基本任務是保持追蹤物體的位置和方向,以及二者的變化率。導航系統對精度的要求達到了極致,特別是太空航行領域。
  • 風味人間:世界上最小的穀物,150粒等重一粒小麥!英吉拉原料
    導語:風味人間:世界上最小的穀物,150粒等重一粒小麥!英吉拉原料   美食在我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有的食物在一三餐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把它叫做主食。不同地方的主食可能會不一樣,在我國,北方的主食是麵食,而在我國的南方,主食就是米飯了!
  • 從高爾夫球到米粒大小,世界最小光纖陀螺儀或將被應用於行動裝置
    《自然》雜誌近日刊發來自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在光纖陀螺儀領域的最新進展。如下圖所示,該陀螺儀體積與米粒相仿,是當前體積最小的光纖陀螺儀的1/500。 從航海時代演變而來的陀螺儀如今被用在汽車、無人機、便攜設備以及可穿戴設備中,在三維空間指引方向,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湖南日報小記者探索一粒米的故事
    新湖南客戶端12月22日訊(通訊員 蔣劍輝)12月20日,來自衡陽高新區柘裡渡小學的湖南日報小記者們走進湖南角山米業有限公司,探索一粒米的故事。
  • 除了「世界最小魔方」,萬代還出過這些「世界最小...
    在展會的眾多展品中,一個邊長不足1釐米的魔方最為吸睛:該魔方邊長僅為9.9毫米,重2克,是世界上最小的魔方!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個魔方仍然是標準6面三階,只要有足夠耐心,就可以進行正常操控的。 除了「最小魔方」,萬代也經常花費大功夫將其他玩具極力「做小」 世界上最小的遙控飛機 此前,萬代曾推出過一款紅外遙控直升機
  • 中國高精度雷射陀螺儀實現量產 精度優於歐洲產品
    這主要是由於微機電陀螺儀的精度仍不能達到雷射陀螺儀的水平,包括衛星制導炸彈、短程彈道飛彈等武器可以使用微機電陀螺儀進行制導,但必須通過衛星定位進行修正,而遠程武器上由於積累誤差過大,就難以使用微機電陀螺儀了。尤其是在潛艇上,高精度雷射陀螺儀意義很大,潛艇長期在水下活動,無法通過衛星定位來修正其慣性導航系統的積累誤差,其慣性測量元件必須具備極高的精度才能滿足使用要求。
  • 大疆無人機:MEMS陀螺儀技術完美結合
    MEMS陀螺相比傳統的陀螺有明顯的優勢:體積小、重量輕;低成本;高可靠性;低功耗;大量程,易於數位化、智能化。  陀螺儀比較  美國ADI公司:Analog Devices, Inc. ,全球領先的高性能信號處理解決方案供應商,MEMS陀螺儀的代表。
  • 研究人員使用新型空心光纖提升陀螺儀性能
    諧振式光纖陀螺儀使用兩束雷射,沿相反的方向穿過光纖線圈。光纖末端相連接,形成一個光學諧振器,如此一來,大多數光將繞著線圈循環。當線圈靜止時,沿著兩個方向傳播的光束具有相同的共振頻率;但當線圈旋轉時,共振頻率會發生相對變化,從而可用於計算運動方向,或對裝有陀螺儀的車輛或設備進行定位。
  • 高精度陀螺儀衡量標準_幾種高精度陀螺儀的應用和分析
    關於高精度陀螺儀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民間詢問得知誤差1°-2°算高精度陀螺儀。   還有一種說法,陀螺儀根本不測量角度,什麼誤差多少度都不是嚴謹的說法,陀螺儀的原始數據是角速度,單位弧度每秒,把iphone放桌子上原始數據在0.01~-0.01之間浮動,這個數據需要軟體過濾,靈敏度高了就會出現-1。
  • 世界上最小的3D列印相機鏡頭!和兩根頭髮差不多大
    相機鏡頭最小可以是多大,從理論的角度有人算了一下。可見光波長最小380nm,以0.01弧度作為解析度要求(大約1米距離上分辨1釐米間距的2點),根據瑞利準則,所需鏡頭直徑至少為1.22*3.8e-7/0.01=4.6e-5米,即46um。這樣的鏡頭通過傳統方式,根本無法製造出來。
  • 甘肅老人在大米上刻字,一粒米刻出204個字,有望打破世界紀錄
    甘肅老人在大米上刻字,一粒米刻出204個字,有望打破世界紀錄本文章內容原創,文章中圖片來源於網絡,麻煩喜歡的朋友們給小編點個關注,給文章點個讚吧,也可以分享給自己的小夥伴看看喲。(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旨在傳播社會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陳金元是家住甘肅平涼的一位老人,老人雖然上了年紀,但是一直都會譜曲寫詞,最拿手的功夫實在大米上刻字,最多的時候在一粒米上面刻出了204個字,這些字十分微小,肉眼根本無法識別,必須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十分能夠令人震撼,據說有望能夠打破世界紀錄。
  • 世界上最大的「大米」,一粒大約2釐米,外國人稱為「米中貴族」
    於日常生活中,大米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的橢圓形,顏雪白,飽滿充足,一粒堆砌著一粒。但是,世界上還有一種類型的大米,便是長米,一粒可兩釐米左右,堪稱世界上最長的大米。 菰米不僅是世界上最長的米,還是最貴的米,在國外被稱為「土豪米」,之所以貴,就是因為比較稀少,物以稀為貴嘛!
  • 世界上最小的「嬰兒」,比手掌心還要小,捧在手上都被萌化了!
    世界上最小的「嬰兒」,比手掌心還要小,捧在手上都被萌化了!說起世界上最小的嬰兒,大家可能會想到來自美國的阿米莉亞泰勒,她是世界上存活下來的最小嬰兒,不過在世界上還有一種比她還要小的嬰兒,比手掌心還要小,捧在手上都被萌化了!
  • 最頂級的黃金蛋炒飯! 只要一個小竅門, 每一粒米都沾著蛋香
    最頂級的黃金蛋炒飯!只要一個小竅門, 每一粒米都沾著蛋香 家裡經常吃米飯的人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肚子吃飽了,飯還沒吃完。扔掉吧,浪費!不扔吧,難道下次要吃剩飯?大多數網友要說了,傻呀,做成蛋炒飯呀。
  • 世界上最小的粽子,個頭小到只能包一粒米,還可掛在脖子上當項鍊
    這種粽子叫做巧手粽,它的歷史可要比人們的壽命還要久呀。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將巧手粽子當作貢品,供奉心中的神靈。後來的這種食物被大眾當作端午節的象徵性食物,傳遍了全國各地。不同地區的人在端午節的時候,總要做一些粽子,但粽子的製作方法和口味有著很大的區別。作為一個小吃貨,當然不可以放過好吃的粽子了。
  • 新型光纖為光基陀螺儀帶來重大改進
    高性能陀螺儀被用於航空、地面、海洋和太空應用中的導航。來自霍尼韋爾公司和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光電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型的中空芯光纖來解決限制諧振器光纖陀螺儀的因素。他們在陀螺儀穩定性這一最苛刻的性能要求上,比之前發表的涉及空芯光纖的工作提高了500倍之多。研究成果發表在《Optics Letters》雜誌上。
  • QMEMS陀螺儀結構及工作原理淺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9/296531.htm  早 期的陀螺儀是一種機械裝置,主要部分是一個對旋轉軸以極高角速度旋轉的轉子,轉子裝在一支架內;在通過轉子中心軸XX1上加一內環架,那麼陀螺儀就可環繞 平面兩軸作自由運動;然後,在內環架外加上一外環架;這個陀螺儀有兩個平衡環,可以環繞平面三軸作自由運動,就是一個完整的陀螺儀。
  • 我國雷射陀螺儀持續突破:精度媲美國際水平
    這樣千裡出擊一招斃命的功夫能夠被戰斧施展出來得益於其高精度的導航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叫雷射陀螺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1601.htm  雷射陀螺儀,顧名思義就是利用雷射測方向變化的陀螺儀,其基本原理利用了光學中的塞格尼克理論,即在一個環形軌道裡,發射兩束方向相反的雷射。
  • 命懸陀螺儀:從哈勃望遠鏡故障談起
    在過去的28年中,哈勃望遠鏡位於地表之上大約540公裡的圓形軌道上,每隔大約90分鐘就完成繞地球一周的飛行,它的眾多觀測結果革新了我們對這個廣袤宇宙的認識。在哈勃幾百萬次的觀測中,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當屬「哈勃深場觀測」(Hubble Deep Field,H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