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某個字的解釋上,很多朋友喜歡從字的表面含義入手。最明顯的就是「武」字,無論是在平常的交際還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都習慣地把「武」解釋為「止戈為武」,即「武」字的含義其實是蘊含著和平的思想。
站在反戰的立場上這樣解釋當然沒有問題,也符合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是如果從文字學的角度上來說,「止戈為武」卻並不是「武」的最初含義。將「武」字理解為「止戈為武」實際上是一種庸俗文字學的表現。
什麼是庸俗文字學呢,顧名思義,就是指從字的本身入手,而不考慮這個字造字最初的含義。「武」字是個很典型的代表,而且對「武」字從字面上進行解釋並不是現代才有,在《左傳》中就已經有了:
《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此檃桰楚莊王語以解武義。莊王曰:於文止戈為武。」
《左傳》中的記載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對「武」的解釋實際上已經偏離了其造字本義,開始偏向庸俗文字學的方向。那麼「武」的本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近現代以來,隨著甲骨文的大量出土,人們得以見到很多字在甲骨文中的含義,也逐漸明白了很多字的造字本義。
在甲骨文中,「武」字形態如下:
根據甲骨文的這個形態可以看到,它是由上半部分的「戈」和下半部分的「止」組合而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止」並不是「停止」的含義,甲骨文中,「止」實際上就是後世「趾」的含義,也即腳之義,因此這個字造字最初的含義乃是指「拿起武器動身出發去打仗」的含義而並非「放下武器謀求和平」之義,這是對這個字造字本義的誤解。
其實除了「武」之外,後世還有很多這種誤解造字本義而理解出錯的例子,還有一個最典型的是「愛」字。「愛」的繁體寫作「愛」,在現實教學中,很多人將其解釋為「懷著一顆友愛的心」,從寓意上來說也許並沒有錯,顯得很有人情味。
但實際上這也並不是「愛」的造字本義。愛由「」字演變而來。《說文·心部》:「,惠也。從心,旡聲。」 加「夂」即成為愛字。因此「愛」字並非如後世的理解,將之解釋為「懷著一顆友愛的心」也是對其本義的誤解。
因此在對一些字進行解釋時,應該儘量從字的造字本義出發,避免「望文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