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契丹人建立的國家。除了統治者契丹人,境內還住著人口最多的漢人、被滅國的渤海人和部分女真人等等。
契丹遼國面積廣大,也豪氣,先後建立了五個京城。這些都是很好的,可契丹人不怎麼住。他們呢,喜歡一年四季坐著氈車到處巡遊,連國家大事都在車馬上商量。
所以,五個京城究竟什麼樣?很寒磣麼,契丹人寧願在外面顛簸,也不願意常住?
來看看。
契丹皇帝不常住五京,四季在外巡遊
這五京,是上京、東京、南京、中京和西京。
最早建立的上京臨潢府(在內蒙古),是遼太祖阿保機創業的地方,參考了唐代長安城的設計又保留了契丹的風俗,所以宮城裡既有宮殿也有像帳篷一樣的氈廬。
東京遼陽府(在遼寧遼陽),原本是渤海國的地盤。阿保機滅了渤海國,就佔了人家的地,用來控制渤海人和原本臣服於渤海國的女真人。
南京幽都府(在北京宣武區),聖宗改為析津府,這裡曾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稱帝的地方;中京大定府(在內蒙古赤峰市),參考北宋東京開封的格局建設的;南京和中京的經濟發展水平,都很高。
而最後建造的西京大同府(在山西大同),則可以防禦西夏和西南的遊牧部落。
五京,可以說一點都不寒磣,還很氣派。
但在契丹人眼裡,像他們這樣的遊牧民族就該逐水草遷徙,就該四時捺缽。至於五京,是用來管理漢人和渤海人的,比不上他們的氈車和幕帳。
所以,契丹皇帝和朝臣喜歡的四時捺缽,是什麼呢?
「捺缽」就是「行宮」的意思,四時捺缽,就是皇帝四季到各地巡遊狩獵。四時捺缽的地點不同,做的事也不一樣,比如春捺缽,會去捕魚和天鵝,舉辦頭魚宴和頭鵝宴。
捺缽,不是簡單的遊山玩水。每年夏、冬兩次的捺缽最重要,遼朝的皇帝和朝臣會在此時討論決定軍國大事。
跟著皇帝四季巡遊的:南北面官和斡魯朵
那麼,跟隨皇帝捺缽的都有哪些人?
一個非常龐大的團隊,包括朝廷的南北面官員、和皇帝關係密切的斡魯朵。
官員還分南面和北面?是的。大遼境內人數最多的是漢人,所以他們「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這就形成了兩套官員班子:
北面官,負責契丹和其他遊牧漁獵部落的事務,長官是契丹貴族;南面官,管理漢人和渤海人的事務,長官是契丹貴族或者漢人和渤海人的上層。北面官中還有位居百官之上的大于越,是有大功德的人才能當的。
因為契丹人崇拜太陽,以東向為尊,所以皇帝捺缽時的御帳是坐西朝東。
又因為遼人的風俗是尚左,所以契丹官員的辦事衙門在御帳北面,這就是北面官;而在南邊的則是漢人官員,又叫南面官。
契丹貴族是遼朝的統治核心,所以契丹官員的辦事處設在更尊貴的御帳北面。捺缽的時候,北面官要全部隨行,南面官只需部分跟隨即可。
有趣的是,上朝的時候,皇帝和南面漢官穿漢服,太后和北面契丹官員穿「國服」。國服,就是契丹的傳統服飾。
什麼是斡魯朵?斡魯朵,是契丹語「帳幕」的意思,是直屬於皇帝、保護皇帝地位和安全並對外作戰的軍事力量。捺缽的時候,斡魯朵組成小禁圍,護衛皇帝安全。
遼朝的第一個斡魯朵是開國皇帝阿保機建立的宮衛「算斡魯朵」(心腹斡魯朵的意思)。整個遼朝一共有十三個斡魯朵:
九個皇帝、兩個太后(述律太后和承天蕭太后)、一個皇太弟(聖宗的皇太弟耶律隆慶)總共十二個斡魯朵,以及聖宗時期的丞相韓德讓的文忠王府。
遼朝的皇帝不像中原皇帝一般長住宮禁之中,有宮牆的保護。他們喜歡四時遷徙,住在氈車幕帳裡,因此負責守衛的士兵就格外重要,擁有精銳武裝的斡魯朵就承擔著這樣的使命。
從四時遷徙、車馬為家的習性出發,契丹人建立了四時捺缽的制度,也因此出現了坐擁五京卻不住、南北面官在車馬上議政、斡魯朵護衛皇帝的特殊習俗。
想了解遼朝的人吃什麼、穿什麼、住什麼、用什麼,有什麼獨特的習俗?
歡迎關注@文史有意思,下一篇讓您快速了解大遼的社會風俗。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但是歡迎轉發評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