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就天人一氣的——一氣開智功

2020-12-20 綠岑山人

何為一氣?天、地、人三者渾然一體,謂之一氣。呼吸天地之氣,內煉生命之氣,使內外真氣渾然一體,是古代對傳統養生之術的高度概括,一氣開智功就是練就天人一氣的優秀功法。

傳統氣功,一般是要修煉到較高層次才能進人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本功法一開始就要求練功者打開玄關與外接通,達到人天合一,把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令練功者很快進入健康長壽的較高境地

一、先天一氣

動作: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命門向後,目視天地交接處,目光與天邊的「先天一氣」相結合,慢慢回收,輕輕閉合,全身放鬆

動作要領:兩腳併攏,兩腳內剛稱在一起,利於左右氣機平衡:兩膝微彎,有利於放鬆 如果觀察嬰兒睡在搖籃裡,不停舉著兩條腿,上下左右的晃動、卻不覺得累,說明嬰兒的氣在兩腿, 多練姑樹是抗衰老的妙法

周身中正,下頜回收,具有使督脈通暢的作用、下頜回收,則後腦自然向後,可使氣血運行和緩,減少思慮,意識易得平靜。舌抵上顎,交通任、督二脈,並有促使兩齒間唾腺產生津液的作用.

命門向後把命門部位微向後凸,注意不要癟腹,一邊把肚臍向前拉,放大丹田的位置,同時含胸,使胸部放鬆。

人體肚臍與命門之間這個位置稱為「下丹田」,又叫「氣穴」、這個部位,上通泥丸(上丹田)下貫湧泉,為先天大道之祖,逐日生氣之根,產鉛(精)之地:故有「千變萬化之道,神妙莫測之機,盡從此出」的說法。如《大成捷嬰》中說:「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情。「這個部位,在醫家則稱為命門,即生命之門,故亦有」命門旺、十二經皆旺;命門衰、十二經皆衰。命門生,則人生:命門絕、則人死矣」的觀點。突出肚臍,可強壯命門之

日視天地交合處,目光與天邊的「先天一氣「相結合——用意念引導目光穿過前面的障礙物,目光與天邊的「一氣」相結合,通過意識的調整、開合,引導目光外放內收,起到擴場和溝通人體內外氣場的信息、能量相互交流的作用,而且有利於治眼疾和開發潛能,也是練神光為別人治病的一種簡妙方法,

慢慢回收輕輕閉合——目似垂簾把意識茲在兩小眼角.先看地下,再香鼻尖,眼睛權印今,意:「一氣」從自己的眼球,印堂進人頭部至玉枕。

全身放鬆——當意念全身放鬆的同時,用鼻深吸一口氣,同時意想全身,再用鼻慢慢呼氣,默念「松」。

本功法是在上述擴場、回光的基礎上,通過呼吸的開合,配合音彼的通導,使人體全身處於一種松,靜、虛的狀態,以利於更好地接受大自然的熊量、信息的方法。正如古人說的「虛心實腹」。惟有意識的松,靜、虛,才能引導形體的松,靜,虛;面形體處於松,靜、虛的狀態,才能產生人體生命氣場,只有處於「虛」的狀態,才能使自身的能量得到充分的補充,與此同時,心中默記意念觀想詞:

你站在浮動的白雲上,

蒼藍的天空倒映在你的腳底下。

天蒼蒼,地茫茫,

到處是氣的世界,

先天一氣如煙如霧,一片汪洋;

匯集為一個強大的氣場。

你從上到下,你內到外,

全部是光明通透的氣狀。

身形無際,歡樂健康,

這是入天合一的力量。

二、氣場開合

起式:兩中指相對,大拇指腹輕放在中指中節位置上,其餘三指輕靠,隨大指拇自然微曲,雙手掐訣,上升至腹前。意念從體內到天邊順時針由小到大轉9圈、鬆開指訣的手指,兩手沿腰帶運行至體側,然後自然下垂

第一式 燕翅擊水

兩手含掌,手指微微分開,虎口向前,指間向下,以肘帶手前後擺動,在同一路線劃三個橢圓。向前時,兩手從體側跨部環跳穴處,自然向前擺動到手與垂直線交角不超過15度的位置時,手臂微向外分,再向後擺動到體側跨部便完成一個橢圓。接著,按此路線再劃兩個相同的圓。完成3個圓後,兩手成90度向前展團轉入下一個動作「開合」。

第二式 展翅貫肚臍

接上式,兩手之間成九十度向側前方各劃三個連接的倒「6」。兩手運動的路線似六個倒「6」組成的「八"字形、每次開合手臂都比前一次張開一些,手臂也向前向上一點。到第三個開合動作完成,兩臂之間成九十度交角,兩手掌也正好升至與肚臍平的高度,掌心向內,虎口向上向肚臍貫氣時,兩手逐漸由掌心相對到掌心向內,兩上肢成圓弧形後慢慢曲肘,兩手邊揉氣球邊意念,將氣球從肚臍貫到命門,兩子肚臍的10公分左右 再轉入下一個動作

意念要傾:大開,小合時意念兩手在天邊象燕子的翅膀在朦朦的一氣中飛翔.至向肚臍貫氣時,要注意用意念在兩手拿之間揉球,貫入肚臍時要想貫到命門處,不要想在肚臍表面。

第三式 展翅貫羶中

向兩便展翅與向前展翅的動作要求一樣,只是方向不同。當兩手從肚臍向前兩側分別劃三個倒「6」時,每次大開,小合後,兩臂都比前一次高一些,·三次開合後,兩臂正好與將平,虎口向上、正視時,兩上肢成「一」字形。若俯視為半圓張形.然後,兩手從兩側向前撈氣至體前,掌心相對,上肢成圓弧,逐漸掌心向內,曲肘,向兩乳頭之間的羶中穴貫氣。兩手距身體10公分左右時,轉人下一個動作。

意念要傾:展翅劃倒「6」時基本上同上。唯與肩平後要意念兩手在天邊撈氣..向羶中貫氣時,要意念從羶中貫至胸椎,注意不要意念在身體表皮。

第四式 捧氣貫印堂

以兩時和兩小臂帶動兩手從胸前向正前方慢慢伸出,虎口一直向上,兩手不要伸得太直,兩肘微曲成抱物狀,掌心相對.然後,保持姿勢不變,兩手微上提,捧氣。當兩手捧氣上升與印堂平時,兩肘關節向內收,並逐漸向下彎肘,兩手和兩小臂自然成「八」字形,兩掌心由相對轉為對若額部,邊曲時邊向印堂貫氣,至兩掌距額前三至五公分時,開始外拉氣,外拉至距額前十公分左右時,又向內貫氣、重複三次.

意念要領:當兩手成抱物狀時,要意念兩手伸至天邊捧氣。意念這個在天邊抱的這個氣是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天上的球狀氣球 向印堂貫氣時,要意念從印堂貫至玉枕。向外拉氣時,意念從玉枕拉氣至印堂,又向內貫.拉和貫的意念都在頭都裡而

第五式 頭部揉氣

兩手合掌,十指分開微曲,兩掌對著兩眉,距面部二至三公分,先順時針,即左,下,右、上路線轉9圈;再逆時針,即右,下,左,上路線轉9圈。

意念要領:意念兩手抱著一個透體發光的氣球在頭裡轉動。既不由大到小,也不由小到大。

第六式 照體貫氣

時臂前伸成抱物枕。虎口向上。掌心相對,兩掌相距30公分左右,然後,兩手捧氣從上方至頭頂,兩上肢成圓弧、虎口向後,兩掌微含,斜向頭頂,十指微分,指尖斜向上.拿照全身。然後,曲肘,兩手下落至頭頂五至10公分。再開始向上提至頭頂15公分左右,不超過20公分,再向下貫氣。重複三遍。

意念要領:兩手捧氣至頭頂上方時,要意想自己有四雙手從身體的前,後,左、右四個方向的天邊,同時各抱一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氣球,從天邊到天上,至頭頂上方時,四雙手合成一雙手,四個氣球合成一個氣球。掌照全身時、則意念自己頭頂沒有頭蓋骨,氣進入頭裡面,想一下會陰和湧泉。也可以想到頭頂上捧的氣球,透體發光,象探照燈般照進身體裡面,要一下子照亮全身。千萬不要一點一點地從上往下照、當向下貫氣時,意念兩手把氣全部壓進頭裡面、上提時,意念頭裡面的氣向上動。無論提或貫,意念都在頭裡面.

第七式 旋轉貫氣

曲肘,以兩小臂帶動兩手下落,至距頭頂五公分時。先順時針轉三圈,再逆時針轉三圈。上提時,兩手上升兩上肢成圓弧,再向下貫氣,

意念要領:兩手在頭頂旋轉時,意念兩手抱的氣球在頭裡面轉。上提時,要意念兩手到天上,好象天上有虛空一樣,頭頂著天。落肘向頭頂貫氣時,意念從天上的虛空收回、意念隨貫入頭裡面的氣球進入頭裡面。

第八式 點按貫肚臍

指尖相對,掌心向下,經面部,手不接觸面部,手至腔中時轉掌心向內對著身體下落,手不接觸身體,直至肚臍點按,點按時用兩中指微點,不接觸身體、

意念要領:雙手經體前.要意念從頭裡面把氣梳理著往下走。點按肚臍貫氣時,意念把氣從肚臍貫進命門。

第九式 捧氣培本

兩掌心轉向下,慢慢隨意念下按,直至意念到地底深處時,兩臂剛好伸直,但並非僵直,而是微直。緊接著兩手在恥骨前指尖成相對的姿勢,以兩掌根為軸心,兩手指尖同時向前,向兩側方向轉動,一邊指尖轉向下,向後、斜向內,一邊慢慢曲肘上提、兩手上提至腰部,翻掌,將兩掌放在命門兩旁,指尖斜向下,兩拿在腰部成倒「八」字,用鼻探呼吸三次,要做到自然、深、長、細、勻。

意念要令:兩手下按時,意念兩手各有一個光柱照進腹部、大腿、小腿的骨髓裡,直至腳心、地底深處。翻掌時,意念在地底深處有一個氣球,兩手觸摸在氣球上轉動,兩手上提時,則意念兩手在地底深處捧起一個帶光的氣球。再意念兩隻手各抓半個氣球,照進骨髓裡往上走,隨口令意念到腰椎,兩手放於兩腎時,要意念手上的氣透進腎裡面。用鼻深呼吸時,細心體會腎區的感覺,呼吸自然。

第十式 氣通全身

兩手從腰部下落,自然轉為掌心向前,再兩手向前。向上移動,兩肘微曲,逐漸拿心向上、兩手逐漸到兩肩上方時,成指尖向上,掌心向後、再曲肘成指尖向後,掌心向下,大臂與扇平,兩手在頭部兩側與玉枕骨同一高度時,兩手開始慢慢上提、以兩手掌帶動小臂慢慢向上移動。當兩手上提至頭頂上方剛逐漸成掌心斜相對,手腕勿彎,兩肘微曲、兩上肢各成兩個大圓弧時,開始曲肘,兩拿心逐漸向下對著頭部下落,兩手腕一直不誇曲、

意念要領:當兩手在頭部兩側上提時,意念兩手揮著的這一個氣球一直粘附在兩零,從天上貫到腰椎骨髓裡面,與前節從地底深處捧起來引導腰袖的氣連接起來,第二次上提,意念腰椎,胸推、頸椎、玉枕時,意念到兩手掌好象有一股吸力吸住已貫入腰椎的這個氣球,由下而上沿脊柱到玉枕骨和頭頂百會。也可把氣想成很大一個氣柱成片走,不要想成一條線。想不到氣球或氣柱,只想部位就行、但要想到深層、不要想皮膚層、最後,兩掌向頭部下落時,意念兩手在天上撈氣貫入頭裡面,想到頭頂沒有頭蓋骨、身體象個中空的大竹筒一樣,貫進頭裡面的氣象一個氣柱或光柱射進身體裡面,一下子到腳心,想一下會陰和湧泉,不要想氣在身體裡的具體路線。如想不到身體裡面,只要想氣貫入頭頂,馬上想會陰和湧泉,就貫通了全身,

三、氣振中脈

兩子在頭頂三至五公分時,沿頭部兩側自然下落,掌心對著頭部,但要注意不接觸頭髮和皮膚,當指尖至耳上沿時,成掌心向下,並馬上立掌,兩耳根邊下拉成指尖向上、向內.邊從下頜到胸部逐漸轉成掌心向上,兩中指在中處相對,越近越好,但注意指尖不相碰。同時,把大指腹內側輕放在中指中節的中間部位掐住,並念導引詞。

意念要領:當兩手沿頭部自然下落時,意念手指頭裡面向下梳氣至胸內。念詞時,意念兩手在胸內羶中念」一氣開智功開通」七字時,要念出聲,用意念引動音波振動的部位是「一」字是從上顎往上至印堂、滷門;「氣」字是從下顎至羶中;「開」字是從羶中至肚、腹部;「智」字只念四分之一拍,緊接探吸一口氣;「功」字是振動肚臍和腹部,往下丹田收氣:「開」字是振動羶中和心臟部位:「通」字是從上顎至百會。振動顱腔。發音是否準確,以能振動那個部位為標準,待練功至默念也能振動上述部位時,可不出聲念。

收式

鬆開的手指,手下落、男左女右,兩掌重疊在肚臍前,順時針轉九圈,逆時針轉九圈。體側,眼睛慢慢睜開。

相關焦點

  • 簡單的「開合拉氣」:助你打開「丹田竅門」,助你進入天人合一境界!
    吸氣時候雙手拉開約一尺距離,呼氣時候雙手合攏約10釐米,吸氣時候意念將宇宙金色光團、閃電等能量吸到下丹田,呼氣時候意念這股能量在下丹田緩慢的壓縮直至爆炸,將下丹田容量炸開、炸大。
  • 09 「天人解與六氣解」系列筆記 六氣治法
    閱讀本文建議從閱讀本公眾號的2016年4月27日開始的「天人解與六氣解這個說明我們在補肝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行一氣的「行」的能量補充。按照一氣周流的說法,不僅僅是需要補充「一氣的總量」,還需要增加「一氣行走的力量」。桂枝是增加「一氣周流速度、一氣周流行走能量」的重要備選之一。(3)   通達經絡,瀉營鬱而發皮毛,故善表風邪。
  • 論「丹道」與「先天一氣」與「神通」
    丹道入手,便當絕利一源。以安靜虛無為旨,行三光陸沉之功,耳目口皆收攝於虛無玄關一竅之中。雖是起手功夫,但練之得法,便已能使我心通靈而產生諸如預測、心靈感應等特異功能。若沒產生以上功能,要麼不得真訣;要麼得訣而悟性太差,不能悟透一源之旨;要麼就只能是自己的天資太差。但是,所謂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別人幾十天能練就的功夫,自己再笨,幾十年的修練,還無絲毫的證驗,可能嗎?
  • 五運六氣
    天地一體,五臟一致,人在天地之間,活在氣交當中,《內經》運用五運六氣來描述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繫,「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博大精深,天地人事無所不包。 五運六氣是天人之學的中醫運用,研習中醫的一把鑰匙,中醫各種學說基本建立在五運六氣基礎之上,《輔行訣》和《傷寒雜病論》這樣的醫家經典都可能建立在五運六氣的基礎之上。
  • 如何定節氣(一):「平氣法」與「定氣法」
    反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歲,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營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歲,日月復以正月入營室五度,無餘分,名曰一紀,凡二十紀,一千五百二十歲大終,日月星辰復始甲寅元。 日行一度而歲有奇四分度之一,故四歲而積千四百六十一日而複合,故舍八十歲而復故曰。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這二者不但不是一回事,其在所追求的終極命題上還有著本質差別。天人感應(資料圖)「天人感應」一詞源出於《尚書·洪範》,其寫道:「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所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便是這一觀點的集中體現,而孔子強調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則直接奠定了人類在蒼天面前的無能為力。
  • 「天人合一」張載到底說了什麼
    張載以通天地、貫古今、一天人的哲學理論為指導,以「氣化萬物」、「一本萬殊」、「氣合天人」的「大易」理論為基礎,來推斷天、地、人之「本所從來」,具體論證了「天人合一」論。張載的「天人合一」論,全面系統,內容豐富,廣大精微。
  • 百公裡氣耗30.49公斤!老司機開豪瀚N7G運鮮奶跑一公裡燒氣不到1元
    馬國仁開車也有近30個年頭,平常感覺開得還不錯,這次報名想跟其他卡友切磋一下,看看自己開車的技術到底怎麼樣。百公裡氣耗30.49公斤 首戰拿下新疆賽區月度冠軍雖然是第一次參加比賽,但老司機就是老司機,馬國仁首戰就以百公裡氣耗30.49公斤的成績拿下了新疆賽區6月份月度冠軍。「跑出這個成績我不感到意外,平時,我就一直比較注意開車習慣,我開的這輛豪瀚N7G,車也不錯,比較省氣,開出這個成績很正常。」
  • 觸點選擇常開還是常閉?閥門是氣開還是氣閉?看完你就是高手了
    常開電氣中以NO(normal open)作為縮寫,是指電氣元件在未工作狀態下(即原始狀態),它的狀態的斷開的,邏輯是"0",在工作模式下,它的狀態是接通的,邏輯是「1」。2 常開和常閉在PLC程序裡的應用在設計程序時,選擇常開還是常閉,取決於工藝要求以及硬體迴路的狀態。比如說對於啟動按鈕,一般硬體接的是常開觸點,程序也是使用常開;對於停止按鈕,因為停止按鈕不屬於安全裝置,硬體可以接常開也可以接常閉,停止按鈕線路 接常開觸點時,程序需要使用常閉觸點;停止按鈕線路接常閉觸點時,程序需要使用常開觸點。
  • 你不知道的黃元御(終)|六氣六方看一氣周流
    黃元御根據六氣致病的特點及六經辨證創立了六氣六方,今天小編將其總結出來,供大家學習,複習一下我們已經很熟悉的六氣。有沒有寶寶還不知道六氣是風寒暑溼燥火呢?可以參考之前的公眾文哦「其在天者,初之氣,厥陰風木也,在人則肝之經應之。二之氣,少陰君火也,在人則心之經應之。三之氣,少陽相火也,在人則三焦之經應之。四之氣,太陰溼土也,在人則脾之經應之。五之氣,陽明燥金也,在人則大腸之經應之。六之氣,太陽寒水也,在人則膀胱之經應之。」
  • 天人合一學第八講【五運六氣第一章】
    五運六氣,主要是由「五運」和「六氣」兩部分組成的。什麼是五運呢?五運,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運動。什麼是六氣呢?六氣,即風、寒、暑、溼、燥、熱六種氣候的變化。五氣和五行,分之則二,合之則一。化氣為風、寒、溼、燥、火,成形為木、火、土、金、水。形氣相感,形化氣,氣成形,形為陰,氣為陽,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推動著事物的發展,故曰:「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素問·天元紀大論》)。
  • 胡不群:天人中介論
    太極也好元氣也好,實際上講的都是第一推動的始原力量,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將這天地萬物之生命的第一推力量或原始動力因素稱之為太極元氣。這太極元氣,既是生命的第一推動,當然已自具有能夠推動並生出天地萬物的德能作用(或力量),那推動的德能作用(或力量),先哲們認為是由那一翕一闢,一闢一翕,翕而靜,闢而動,動而復靜,靜而復動,動靜相招,翕闢相應,相反相成的作用的直接結果,這就是太極元氣的力量。
  • 黃元御氣機升降圖+形象理解黃元御圓圈
    1.陰陽變化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土無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圖解《四聖心源》天人解2.五行生剋
  • 薦書|不通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
    五運六氣配上天幹地支、司天在泉就顯得玄乎其神,觸不可及,其實不過是在解釋天人相應。那個反對五運六氣的老師還是堅定的持反對意見,可是每當他提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時候,我竟能偷偷樂起來,這不正是五運六氣嗎?這樸素的理論正時時刻刻在我們的生活中啊,不是放在閣樓頂上蒙塵的什麼秘語。好像大海裡的魚在尋找大海一樣,我們反對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我們沒有感受到罷了。
  •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開篇的《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這句話體現了中醫一種非常重要的「天人相應」觀念。中醫裡面有專門一門學說即中醫運氣學,運氣學說在《內經素問》裡有七篇大論記載和其它散在的篇幅。
  • 中醫科學啟蒙(五)天人同構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莊子則稱為天人合一,漢朝董仲舒進一步發展天人合一思想,並沿用至今。羲黃理論形成以後,找到人體與自然之間對應的科學依據,稱為天人同構。一、古人探索之路我們能真切的進入原始人類的生活狀態,感受他們的艱辛之後才會理解古人的思維進步的源泉。如今生態環境惡化,動物滅絕伴隨人類發展成為常態,原始人類生存的年代是否也出現過類似場景呢?
  • 氣一元論的宇宙生命觀
    陰陽五行始終被置於中國古代哲學的最根本最高的氣範疇之內,即使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極盛時代,也沒有成為宇宙觀的主體,往往是氣一元論宇宙觀的構成部分。所以天地萬物「本是一氣,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宋·吳澄《答人問性理》)。天地萬物皆本於氣,人亦因氣而生。氣是構成天地萬物以及人類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質,人的生死、物之盛毀,都是氣聚散變化的結果。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何謂天地人同源? 《易經·繫辭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番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解讀2016丙申年的能量(「五運六氣」)
    編者按  「運氣」一詞在古代是用來預測氣象氣候的用語,是五運六氣的簡稱。運氣學說是中國古代研究氣候變化及其與人體健康和疾病關係的,中醫界內有一句話可說明其重要性:不通五運六氣,遍讀方書何濟?乙未年即將結束,丙申年的五運六氣是怎樣的呢?
  • 何謂「天人感應」之說
    戰國時子思、孟子就提出了這一理論。後來中國漢朝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天人感應學說,成為當時君主獲得統治合法性的一個依據,同時也是儒生集團制衡君主的一個思想工具。      什麼是「天人感應」?明宋濂《序》:「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這其實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