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不群:天人中介論

2021-02-12 中醫學苑

選自學苑出版社新書《脾胃學傳承集》,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看詳情。


「中介」,經黑格爾注入哲學生命以後,作為真理觀念的中介觀已被廣泛地應用於實踐之中。「中介」就是處於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不同要素之間起間接聯繫作用的環節,是相對於直接性、相對於事物之間的直接聯繫而言的。

在客觀世界中,每一物質客體都和它周圍的物質客體直接接觸,並通過它們和在空間上與之並存的其他物質客體間接地相聯繫。每一物質客體都和在時間上與之相續的物質客體直接相聯繫,並通過它們和並非同時存在的其他物質客體間接地相聯繫。在前一種情況下,中介表現為在空間上並存的不同物質客體之間的聯繫環節;在後一種情況下,中介既表現為並非同時存在的物質客體之間的聯繫環節,又表現為每一物質客體轉化或發展序列的中間環節。各物質客體之間的這種直接的、間接的聯繫,縱橫交錯,構成了整個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繫網,中介就是這個網上的紐結或關節點,它們在不同物質客體之間起著居間聯繫的作用。而對於每一個物質客體來說,中介則表現為其內部對立兩極之間的聯繫環節。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正是通過這些中介環節才使它們聯結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

從這個層面說,中介在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在探討或研究事物與事物的相互關係時,就不得不優先考慮事物與事物之間的中介因素。只有徹底明了了事物與事物之間的中介因素,才能真實地弄清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作用,才能更好地使我們的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才能更好地發現真理,才能更好地認識真理,才能更好地掌握真理。

(一)  「天人」,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基本範疇,是構成中國古代思想範疇體系的基本框架,它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思想範疇體系的始終。

孔子最早提出天與人的關係問題,他認為只有知天命,才能駕馭生命,獲得「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的境界。在這裡,孔子所講的天命,並不是皇天上帝的意志,而是天地自然的客觀必然性,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       

孟子則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發現了人與天合的途徑與方法,那就是:「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只有知天事天才能與天為一,強調從人的心性德行修養入手,從而達到知天事天與天合一的既從天地自然中獲取最大利益又與天地自然共存共休養生息的目的。

《易傳》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以及天、地、人「三才」之道,講的都是天人合一。《易傳》的這種「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樣著重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與天合,影響極其深遠。

荀子則在肯定了天與人合一的前題下,提出了「明天人之分」的思想,並指出了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

所以,天人的關係是既相合,又相分,相合中有相分,相分中有相合,圓融統一的。

這種既相合,又相分,相合中有相分,相分中有相合的圓融統一現象,其實是一種客觀的必然,是普遍的現象,自然而然的事情。

中醫學正是建立在這種既相合,又相分,相合中有相分,相分中有相合的圓融統一的天人思想範疇體系的基本框架之上的。

   (二)在中醫學的奠基經典《黃帝內經》中,將天人合一稱為天人相應。

關於「天」,古代學者解釋多多,諸如:有意志的上帝;有意志有智力的自然;自然的客觀必然性;與地相對的莽莽蒼天;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等等。

在《黃帝內經》的思想裡,「天」則指的是與地相對的莽莽蒼天,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自然的客觀必然性,也就是說:是指包含著與地相對的莽莽蒼天在內的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及其自然的客觀必然性。

在《黃帝內經》裡,對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關係,有系統的論述。

如:「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

這說明人的生命,來源於天地。是以「天地之氣生」,以「四時之法成」的,也就是說人是得天地自然之氣而出現於此世間的,所以人與天地,人與自然萬物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寫。」(《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

這說明人與天地相應,故「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人體經脈之度與天之宿度、地之經水相應,即其一例。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答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黃帝曰:『願聞三虛。』少師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帝曰:『願聞三實。』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氣』。」

這說明人與天地相聯繫,與日月相應的事實,如年之盛、衰,月之滿、空,及得氣之和與失氣之和都與人體關係十分密切。

總之,在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學術裡,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事例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舉不勝舉。因此在中醫學術裡,無論是談生理,還是講病理,無論是談診斷,還是說治療,可以說,如果離開了天人關係,就簡直無從談起!

(三) 天既然是包含著與地相對的莽莽蒼天在內的自然萬物及自然的客觀必然性,而在常識的眼光裡,在簡單科學的層面上,天地萬物與人屬不同的系統,因而自無內部聯繫可言,既使是外部聯繫,最多也只能是就某個方面的有限聯繫而已,那麼又怎樣能與人相通、相感、相應而合之為一呢?

這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如果不弄清楚的話,那麼將不僅是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嘲諷,眼巴巴地看著中醫學術的理論基礎落空而淪為所謂之玄學而令人踐踏、令人誹謗、令人攻擊!即便是被譽為「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指「天人一體論」。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載《中國文化》1991年第四期,第93~96頁)的中國文化所賴以成立的基礎也將沒有著落而變為一紙空文。

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非常嚴肅的問題,大而言之,關乎中國文化的復興,小而言之,關乎中醫被世人所理解與所接受的問題,關乎中醫的傳播,中醫的普及,中醫的繼承,中醫的發展,中醫的復興,是以深思焉!

近兩年尤為關切,時掛心頭,突然間,似乎有了一些覺受,似乎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今特寫將出來,供有志於保存中國文化傳統、有志於繼承和發展中醫的人士參考,至其學識之淺陋,也就在所不計了。

   (四)  人究竟是怎樣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的呢?欲明此理,當先通達古代聖哲們對天地萬物的出現或發生的認識,通達對生命的發生的認識,一句話,當清楚明白天地萬物發生之源,生命發生之源。

先哲們認為未有天地之先,只是寂靜虛無,無形無象,他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無極」。此時的無極只是虛無之體,沒有任何顯現,只是清清靜靜,無形無相無跡。雖然如此,卻也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如果無極是什麼都沒有的話,那無極就只是「頑空」,根本就生不出天地萬物來,「頑空」怎麼能生出「萬有」呢?當此虛無之體,顯現寂靜無為的靜相時,就被稱之為「無極」;當其顯現為有為的動相時,就被稱之為「太極」。所以無極和太極其實是一體兩面,所謂「動相」,也只不過是就天地萬物發生的德能作用這一方面說的,其實動靜一體,哪裡又有什麼無極太極的分別!所以,無極之與太極有則俱有,無則俱無,本無先後,渾然一體,根本就無獨立存在的可能性。

先哲們在探索天地萬物始原的方面,設定了一個「元」或「原」的概念,而太極的具有生發之性的一面,先哲們就借用他們觀察到的雲氣、雨氣、霧露之氣、四季之氣能促使萬物生長的現象,而用這種具有生長作用的現象—— 「氣」來作為這種「生發之象」的稱謂,因此,作為生發天地萬物始原的力量或作用的這種所謂「氣」,就被稱作「元氣」或「原氣」。

這種 「元氣」或「原氣」(以下通稱元氣),雖然專就太極的生發之性而安立名言,而生發之性,又顯然是太極之動相的德能作用。按照動靜一體的原理,則元氣的這種生發作用,雖然是屬於太極之動相的德能作用,但這顯然是包含著無極的靜相而為言的。可見,元氣並不是作為一種細微不可見的微粒性始原物質,而只是對於宇宙萬物在發生過程中的第一動力因素或原始推動力量的稱謂而已。所以元氣,實際上就是天地萬物生命之第一推動,先哲們按照他們的理解和建構理論的需要將之稱為太極或元氣。太極也好元氣也好,實際上講的都是第一推動的始原力量,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將這天地萬物之生命的第一推力量或原始動力因素稱之為太極元氣。這太極元氣,既是生命的第一推動,當然已自具有能夠推動並生出天地萬物的德能作用(或力量),那推動的德能作用(或力量),先哲們認為是由那一翕一闢,一闢一翕,翕而靜,闢而動,動而復靜,靜而復動,動靜相招,翕闢相應,相反相成的作用的直接結果,這就是太極元氣的力量。 

太極元氣的這種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氤氤氳氳,推推蕩蕩,而自然的生出一種具有無限生機的「中和之氣」,《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也,《老子》這裡的所謂「三」就是太極元氣所生的「中和之氣」。天地由此太極元氣而演而化而生,萬物由此太極元氣而化而生而成,生命由此太極元氣而化而生,人亦於是乎出現。此種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太極元氣,先哲們亦有以「祖氣」名之者。

此太極元氣的那種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孔子稱之為「乾元」、「坤元」。即《周易》所謂「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是也。此乾元、坤元,又各自蘊含著兩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且此兩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之任意一股力量之中,又各自蘊含著相反而又相成的兩股……,如是重重無盡,上推下推,左推右推,無有窮盡。《黃帝內經》形容此兩股力量之重重無盡為「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此兩股力量合而為一時,即是上述所謂的「太極元氣」,當其顯現「輕清」、「重濁」, 「上浮」、「下凝」等不同運行軌跡和特性時,就是所謂 「兩儀」,所謂 「陰陽」,究其實,不過是太極元氣的兩種特性或功能作用而已。若從生成論的角度看,則陰陽二氣是從「無極」、「太極元氣」中化「生」出來的,即所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周敦頤《太極圖說》)、「一生二」(《老子》)、「一分為二」是也。

 (五)  此蘊含著陰陽氤氳推蕩的太極元氣,其運化流行之情態或曰狀態共有五種不同,此五種不同運化流行之情狀的太極元氣,先哲們稱之為「五行」。

因其流行的情狀不同,故其表現的特徵亦不相同。是以先哲們將其具有外向運行特徵而性偏溫和的太極元氣,稱之為木;具有上向運行特徵而性偏溫暖的太極元氣,稱之為火;具有平向運行特徵而性偏中和的太極元氣,稱之為土;具有內向運行的特徵而性偏寒涼的太極元氣,稱之為金;具有下向運行特徵而性偏溼潤的太極元氣,稱之為水。所以,所謂五行,只不過是太極元氣之氣化流行的不同情態特徵或不同性質而已。並不是古今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五種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始原物質,那樣就坐實了五行,是極及錯誤的。

太極元氣的這五種不同的氣化流行情狀和性質之中,每種類形之中,又都蘊含著乾元、坤元兩種既相反又相成的不同特性。《河圖》所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是也。此五行之分陰分陽,皆以天以地為分分之依據也。一、三、五、七、九,奇數也,皆本乎天,乾元之特性(「德」)也,故稱之為陽,二、四、六、八、十,偶數也,皆本乎地,坤元之特性(「德」)也,故稱之為陰。

這五種不同的氣化流行之性質和特徵,究其實只不過是一團混和著乾元坤元的中和之太極元氣而已。正由於他們只是一氣,而又具有五種不同的流行性質和特徵,且這五種不同流行的性質和特徵之間又具有互相增上、互相牽制的作用,此種作用古人稱之為「氣化」。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所謂氣化,究其實不過就是元氣、陰陽、五行在天地萬物的演化過程中的功能作用的綜合概括而已。

對這種氣化流行的認識,非常重要,這是理解天地人物生成情狀的關鍵所在,如北宋•周子敦頤所理解的天地萬物化生之「幾」就是「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周子的宇宙生成論是「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木、火、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周敦頤《太極圖說》)

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這樣認為:對氣化的認識,對宇宙萬物生化的認識,是我們今天理解並用活元氣、陰陽、五行諸說的一把金鑰匙。

氣化,就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基本動力。換句話說,天、地、人、物,就是由此氣化流行之太極元氣陰陽五行之綜合作用而化而生而成的。是以山、川、草、木由此氣化流行之太極元氣陰陽五行之綜合作用而化而生而成,金、石、動 、植 ,一切含靈之類,無不是由此氣化流行之太極元氣陰陽五行之綜合作用而化而生而長而成,人亦由是而化而生而長而成。

我國古代關於宇宙生成的思想十分豐富,僅以儒家來說就有兩種,即我們通常所見到的太極陰陽八卦系統和元氣陰陽五行系統,太極陰陽八卦系統是就宇宙萬物的發生次第而言,元氣陰陽五行系統則是就宇宙萬物的發生機制而言,重點不同, 其理一也。蓋太極與元氣,陰陽與兩儀,四象(四時)與五行,八卦、六十四卦與萬物,在一定的層面上,完全是相通甚至是同一的。

中醫,究其實是關乎生命的學問,不只為醫。所以《黃帝內經》的作者們就自然地採用元氣陰陽五行系統這種關乎生命發生的理論範疇系統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石。由於太極陰陽八卦系統和元氣陰陽五行系統都是關乎宇宙生命發生的思想範疇系統,所以後世醫家也有以太極陰陽八卦系統作為中醫理論基石的。其實這兩個理論範疇系統,就宇宙生命的發生而言,並沒有實質上的區別,但元氣陰陽五行系統之五行學說,對生命演化過程之氣化情狀與特徵的說明較祥盡,因此在建構中醫關乎人之生命的理論系統的作用上,就顯得更加自由和實用,所以,元氣陰陽五行系統就成了中醫的主流意識。這不是本文的範圍,只是連帶所及,後有因緣,當專文討論。

(六) 正由於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動植金石、蠢動含靈都是由太極元氣之氣化流行而演而化而生而成,所以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動、植、金、石、蠢動、含靈都是同根同源,所以《易傳》有「物物一太極」的原理 ,莊子有「通天下一氣耳」的論斷。

「物物一太極」,不就是物物皆是太極元氣而演而化而生而成的麼!物物皆含有太極元氣,物物皆具有太極元氣的氣化流行的功用麼!

「通天下一氣耳」,不就是指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動、植、金、石、蠢、動、含靈,都是由太極元氣而演而化而生而成的麼!不就是說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動、植、金、石、蠢、動、含靈都含太極元氣,都具有太極元氣的功能作用麼!不就是說它們都是同根同源麼!雖然就現象而言,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動、植、金、石、蠢、動、含靈萬象各各不同,但其實,不都是太極元氣之氣化流行的結果麼!若握其總綱,不就是一太極元氣之氣化流行麼!

「通天下一氣耳」的這個「氣」,指的正是太極元氣陰陽五行之氣化流行,這也是天地萬物之所以能普遍聯繫的內在根據之所在。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氣」就是天地萬物普遍聯繫的「中介」因素。 所以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董仲舒說「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僧肇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肇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由於天、地、人、物無不是由「氣(太極元氣陰陽五行)」化流行所演化形成,所以天地、地、人、物,無不具有「氣(太極元氣陰陽五行)」化流行的特性,無不帶有「氣(太極元氣陰陽五行)」化流行之印痕,無不稟受並具足「氣(太極元氣陰陽五行)」之性,無不是「氣(太極元氣陰陽五行)」化作用的結果。因此,「氣(太極元氣陰陽五行)」就自然地具有了徹天徹地,徹上徹下,徹裡徹外的德能作用,成為了交通天地萬物的必然物事,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聯繫天地萬物媒體。

因此,天人合一,其中介因素,也就自然非「氣」莫屬了。天人合一,氣為中介,順理成章,理自必然!

 由於人力有限,此後暫時不再開展集贊送書之類的活動,但是書會繼續送。請大家仔細閱讀並評論。我們會從評論者中選擇見解獨到者,隨機送書。謝謝大家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唐君毅對天人合一的存在論證明
    所以,在西方哲學、現代科學和常識視域來看,中國哲學家所堅持的天人合一,簡直是奇怪思想。但唐君毅強調,「中國先哲們之所以說天人合一併非全無根據」。中國哲人不是把「天人合一」這一觀念當作論題,進而以嚴整的推理步驟來加以證明,而只是用許多話去「指點」「暗示」天人合一的道理,或用其他道理來「涵攝」天人合一的意蘊。
  • 聯想、比較與思考:費孝通「天人合 一論」與人類學「本體論轉向」
    摘要:近年來,國內外社會人類學界對於天人或自然文化對立的宇宙觀展開了批判,其中,尤以「天人合一論」和「本體論轉向」為代表。此前,社會科學的問題大多與造成「同而不和」的功利個體主義有關,這些新的建設性批判,均主張重建文化-自然意義上的「和而不同」世界。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何謂「天人感應」之說
    什麼是「天人感應」?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世英曾撰文討論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中引用董仲舒的想法:天與人交相感應,所以人的道德或不道德都會從天那裡得到賞或罰。      關於對「天人感應」的解釋,主要學派有孔子學說、墨子學說和董氏學說等。     儒家學派認為,天人感應思想起源首先見於先秦古籍之中。《洪範》說:「肅,時寒若」義,時暘若」,認為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
  • 「天人合一」張載到底說了什麼
    張載以通天地、貫古今、一天人的哲學理論為指導,以「氣化萬物」、「一本萬殊」、「氣合天人」的「大易」理論為基礎,來推斷天、地、人之「本所從來」,具體論證了「天人合一」論。張載的「天人合一」論,全面系統,內容豐富,廣大精微。
  • 天人合一:論「天道」與「人道」的辯證關係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中國歷史上的天人合一到底怎麼回事
    關於天人關係問題,是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最早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和宇宙發生論、人生起源論、人生境界論是緊密相聯的。圍繞對「天」的不同理解,展開了一系列的論爭,使中國哲學天人關係理論極為豐富。需家學者在論天、問天、說天、對天、究天的過程中,在討論天與人的關係的同時,也討論人與人的關係。就天人關係而論,儘管說法不同,議論各異,但主要觀點可以歸結為「天人合一」論,與「天人相分」論這兩種基本觀點。
  • 「天人合一,文貫古今」——香港中文大學
    在這裡,隨處可見小白腰雨燕、小狒狒等可愛動物。遊覽景色當然也不乏刻有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題字的大學正門、簡樸莊重的大學圖書館、擁有神秘傳聞的「仲門」等人文建築。兩者相互映襯相輔相成,更好地詮釋著「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就是香港中文大學,一所美到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校園。從山腳到山腰到山頂,從天人合一到圖書館到課室書院。博文約禮,天人合一。
  • 35.天人三策
    漢武帝推崇儒家,一位叫董仲舒的儒生向漢武帝進言,連著進上了三篇策論,大講天人之道,被班固全文收錄於《漢書•董仲舒傳》中,史稱「天人三策」。圖2 天人合一天人同構,天人感應,天人相通,這就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董仲舒認為:「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 天人合一影響最為深遠
    最主要的有天人相分說和天人合一說等。天人相分論認為,雖然天地人同屬一體,人與自然具有共同的本性,但人作為天地之心,不同於天地萬物。於是,人具有他自身獨特的本性。由此而來,一方面,人被天地自然的普遍規律所規定,另一方面,人又有其超出天地自然的特殊法則。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何謂天地人同源? 《易經·繫辭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番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
    突出「和諧」理念,彰顯文化自覺     北京國際電影節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放眼世界文化走向提煉出「天人合一,美美與共」的核心價值理念。     在中國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個基本的哲學理念,最早由莊子明確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發展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體系。季羨林先生對其解釋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天人合一,就是互相包容,合成一體。張世英先生也認為,「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智慧、人類哲學的一個獨特貢獻。
  • 92歲饒宗頤堅持每天打坐 天人合一更要天人互惠
    不僅天人合一 更要天人互益  香港潮州會館,鄉音悠揚。92歲的饒宗頤雙手抱拳,翩翩而來。他身著深色西服,戴紅色領帶,銀髮白眉,儒雅瀟灑。  「經濟有李嘉誠,文化有饒宗頤」,這是潮汕在20世紀對於中國的最大貢獻。
  •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第二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二)
    天人合一首先源於對天地生化萬物而生發的感恩之情。萬物乃天地所生。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繫辭下傳》)此謂陰陽二氣相交而化生萬物。自其形體謂之天地,自其才性謂之乾坤,以氣謂之陰陽。
  • 中醫科學啟蒙(五)天人同構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莊子則稱為天人合一,漢朝董仲舒進一步發展天人合一思想,並沿用至今。羲黃理論形成以後,找到人體與自然之間對應的科學依據,稱為天人同構。一、古人探索之路我們能真切的進入原始人類的生活狀態,感受他們的艱辛之後才會理解古人的思維進步的源泉。如今生態環境惡化,動物滅絕伴隨人類發展成為常態,原始人類生存的年代是否也出現過類似場景呢?
  • 三島由紀夫《天人五衰》|澀澤龍彥
    又據作者言,最終卷的《天人五衰》理應說明「被溶於唯識論哲學的大相對主義中,(四卷主人公)都將進入涅槃」。其死後公開的一部分創作筆記中,有這樣的記述:想來,這個青年,自第一卷就出現的青年就是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的權化,是阿賴耶識本身,是本多的原型。
  •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證。首先,《山海經》在很多人看來,完全是神話色彩,甚至覺得荒誕不經,但這恰恰是它最為珍貴的地方。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二、天地氣交天地氣交的實質是天地人本源於一氣,天人合一最重要的體現也是合於「氣」。《素問·六微旨大論》提出「氣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曰:何謂氣交?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氣交皆指求氣之本。
  • 論稅務中介機構在反的地位和作用
    首頁 >>精品期刊>>稅務研究 >> 正文 論稅務中介機構在反的地位和作用 2015-04-10 16:04:00 | 來源:《稅務研究》 | 作者:劉天永 葉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