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經歷了很多人想像不到的一生,少女時充滿歡樂、俏皮;嫁與趙明誠後,丈夫雖然醉心金石,常常讓她獨守空房,但兩個人的愛情依舊羨煞旁人;宋庭南渡後,李清照先是遭逢明誠離世,接著又遇人不淑,重病後受騙再嫁張汝舟,3個月後憤然離異,50歲後才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定居臨安。
再有才情的女子也終究敵不過摯愛離世,以及苦難歲月的無情摧殘。李清照前半生所經歷的一切,讓她無法再擁有當初少女時代的純真與爛漫,和那曾經不經意間透露的一絲狡黠。晚年的李清照在孤單中迎來了身在異鄉的又一個元宵佳節,她寫下了一首詞,大概是想紀念曾經的歲月,於是在這首詞裡,形成了屋裡和屋外的冰火兩重天。
宋·李清照·永遇樂·元宵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又名《消息》等,有平仄兩體,此為仄韻體。本詞為雙調104字,上下片不同調,上下片各11句,且各片第3、6、9、11句押仄聲韻。
這首詞同樣體現了李清照以尋常話語寫出最真切自然的作品的風格,但隨意間的一些句子又能看出她遣詞用句的才氣,所以,她的一首作品,常常是工巧又自然得不著痕跡。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只前2句,就驗證了剛剛提及的工巧。熔金般的落日,暮雲如同合璧,這樣的傍晚,能有幾人不沉醉!可惜,開篇第1問,就讓人神傷。若說與其相類的句子,用秦觀《千秋歲》正好可以比照2人的心情:「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這是第2問,詞人想要表明的是,那吹著《梅花落》怨曲的人,在柳枝染上如煙般的綠意之時,又是否能夠說清,這春意到底已來了幾分。正月十五,正是漸有春意的美好時光,可惜在詞人的一問之下,滿是蕭索之意。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第3問又是詞人刻意為之:元宵佳節的好天氣,誰又能說得清,接下來是否又會有風且雨呢?你看,在一個孤單寂寞又悽苦的人眼裡,再好的佳節,再好的天氣,也未必會讓人心情舒暢。
風景,都在人的心裡,心情愉快,再不堪的天氣,也是開心時刻,即便「風雨如晦」,依然有「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得見戀人,自然可喜。可惜,孤單的女詞人今生恐怕再不會遇見明誠那樣的人。於是,她謝絕了來邀她出去遊玩的酒朋詩侶,選擇一個人待在家中。
下片前6句,詞人回憶起往昔在汴京的日子。那個時候,京都一片繁華盛況,詞人也清閒得很,對於元宵佳節這樣的節日自然很是在意,當時的她,會戴上翠羽冠,另外再配上金絲絹花,就要讓人看到,我最漂亮。
哲宗元符2年,李清照16歲時,自家鄉到了京都,父親李格非時任禮部員外郎,過了2年無憂無慮的日子,這裡詞人顯然是回憶起那一段少女時光。京都,是李清照一生的詩詞情緣開始的地方,也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然而,回憶終歸是回憶,又有誰可以在回憶裡不再清醒!「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數十年過去,遠在異鄉的詞人此時沒有子嗣,摯愛的明誠也已離他而去,只剩下形容憔悴,兩鬢早已斑白的自己,這個時候,又有誰,能興起夜晚到街頭觀賞花燈的念頭?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既然如此,乾脆也就不出門去了,就躲在自家帘子後面,聽聽別人在街頭的歡歌笑語罷。這2句話,隱含了詞人無法說出的、孤單寂寥的感傷,聽著別人的快樂,一個人承受悲傷,實在是悲苦至極。
與往常所讀到的李清照的小令不同,這首詞有104字,偏偏還是感覺不那麼長,用詞也極為平淡自然,讀起來也極為平順自如。詞人沒有花費一個字去描繪自己的悲傷,開篇連發3問,又將整個悲傷隱藏在屋外的繁華熱鬧,以及往昔在京都時的快樂元宵節的夜晚,與屋裡獨自一人藏在簾後聽人們歡笑的孤單裡。此種屋裡屋外,冰火兩重天的比照,比之結句用上悲聲泣下此類詞句,更讓人不忍再讀,又久久無法釋懷。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共同解讀純美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