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演說家波沙達有一本書叫《孩子,別急著吃棉花糖》,其中寫道,史丹福大學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每一個孩子一顆棉花糖,並讓他們單獨待在房間裡。他們對孩子們說:「如果你能堅持15分鐘不吃的話,會再給你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10年後,那些孩子們都已經長大成人。但經調查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能夠堅持15分鐘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以後不論是在事業上還是人際關係上,都比那些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要優秀。
棉花糖理論告訴我們:自律就是成功的秘訣。自律的人會更堅持,而堅持的人則更容易獲得成功。
自律一般會和不願做、懶於去做,但卻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聯繫。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都要刷牙洗臉,如果你因為自己已經筋疲力盡,選擇回家後倒床就睡,就是在養成不好的習慣;如果你能夠克服身體上的疲憊,堅持洗漱,這就是你自律的表現。
自律的行為可以讓一個人更加堅定地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比如:
減肥10公斤;每天跑步鍛鍊;每個星期讀一本好書……
面對這些事情,自律,可以讓你約束自己的行為,堅持向目標前進。就像安意如說的:「真正的修行,是無言的堅持,尤其是在山中,無人督促,全靠自律。」
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就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
王石喜歡爬山,5年多時間,他把七大洲最高峰都爬完了,加上南極點、北極點。這樣的行動能力,對於當時已經四十七八歲的人來說,很不簡單。
那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同伴發現,他和別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有超強的自律精神。
比如,他說幾點進帳篷就幾點進帳篷,從不拖延。爬山很消耗體力,遇到不好吃的食物,其他人可能覺得不好吃寧願選擇挨餓;而王石不會,為保持體力,食物再難吃他都往下咽。
王石在爬珠峰到7000多米的時候,不管別人再怎麼說風景好,他都克制自己不出帳篷,因為他知道,動一次,能量就損耗一次;當時跟他一起爬的一個朋友屬於興奮型,沒管理好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結果到後來因體力跟不上,到8000米時就打退堂鼓了。王石當時則是以業餘運動員的身份爬上去的。
能夠管理好自己,就是自律,長此以往,很多類似的品德就有了。很多人之所以失敗,大多都是因為放縱自己的欲望。對於王石,作為朋友的馮侖說:「看著他,我明白了:偉大首先在於管理自己,而不在於領導別人。」
如今是一個信息共享程度非常高的社會,人們在獲取知識方面比歷史上任何時刻都要方便得多,因為如此,人也就顯得更加浮躁,能夠用心、用時間去學習的人越來越少。老話說,行百裡路者半九十,能善始至終的人寥寥無幾。
那麼,建立自己的自律習慣,我們需要做些什麼呢?
第一,認識到自律的重要性。
一個人,身體好不代表體力好,體力好不代表耐力好。在競爭中,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比的就是耐力。想要抓住成功的機遇,用合適的方式成就自己,堅持尤為重要。就像下棋,開局時若急於求勝,不堅持自覺運用棋局法則,必然會導致後面的棋路尤為困難,舉步維艱。
第二,養成定期反思的習慣。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日學日新,每日都讓自己站在新的起點上成長。學會梳理一天所做的事情,堅持日有所思,就會日有所得。保持定期的反思促進堅持自律的動力,在堅持自律的實踐中也能不斷出現好的結果。
第三,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
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愛好,給自己確定一個合理的目標,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效果,進而才能進一步提升目標。就像鍛鍊肌肉一樣,你鍛鍊它的時間越多,肌肉就會越強壯。這是一個內生動力不斷深化加強的過程,會對自律產生強大的心理支持。
第四,在適當的時候,勇於透漏下一個目標。
這是屬於外在的監督力量,它會逼迫我們堅持下去,而不輕易放棄。就像很多人從不輕易透漏自己的下一步計劃,害怕洩露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擔心沒有實現而造成不良後果。反之,適當的透露,為了不讓自己難以面對不可估計的外部評價,會逼著我們更加自律。而一旦成功,就會獲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