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ao Bella,我是老房。
世界這麼大,我不僅想自己去看看,我還想帶著家人一起去看看。雖然說不上是什麼旅行達人,但老房也遊走過一些國家,所以我非常贊成從小就帶著孩子一起出去多走走,多看看,這對其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但老房也經常聽到有朋友講起,別提帶娃旅遊了,收拾行李就跟搬家一樣,每天忙的比上班還累,神經緊繃的堪比打仗。本來原計劃美好的全家出行,就在生怕孩子出事兒或者有什麼遺漏的緊張氣氛中草率結束。
其實,親子旅行的意義,並不是換個地方照顧孩子,走馬觀花的看個景點拍照打卡。而是在於讓孩子能夠接觸到新環境、新事物,開闊眼界並培養他的適應能力。同時,還可以進一步的融洽家庭關係,畢竟現在白天大人們去上班,小朋友去上學,每天全家人相聚在一起的時間並不是非常多,而長時間的旅行,則給了我們最好的機會。
帶著焦慮的生活,換在哪裡都是焦慮,所以,並不是親子旅行勞累,而是你的姿勢不對。
1、出行方式
一定要自助遊,最好是自駕遊。跟團看上很美,但實際上挺累。它只不過省了咱們前期做行程攻略的時間,真正旅遊的時候自己就一點主動權就沒了。
如果都是成年人還好,但別忘了咱們還帶著寶寶,小朋友的突發情況比較多,如果跟團一旦大部隊必須要進行某項活動但孩子卻無法配合的時候,麻煩就來了。
而自由行則不用擔心這種問題,自己定的計劃,自己說了算。不過這就引出了如何安排行程的問題。
2、行程安排
既然帶著娃,行程就不能太緊張,必要時間要留好,要有彈性。而且一定要做好AB方案,也就是說萬一兒子不配合,揍一頓也不管用,A方案不成就立馬換B方案,不耽誤事兒。
在遊玩內容方面,其實在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或者說是上學前,老房並不太建議帶著孩子去看一些學術氣息比較濃的景點,比如歷史博物館、某名人故居等,去了也看不懂,還不能老老實實的配合大人們看,乾脆直接跳過。自然博物館、科技博物館等也基本不會去,國內的已經都做的不錯且看不過來了,何必要在國外看?
老房更建議的是首先是標誌性的「打卡」類景點,比如艾菲爾鐵塔,現在兒子只要看到類似的建築就會說「爸爸巴黎也有一個這樣的塔,我們去過」,這樣會讓他更快的對一個國家有個直觀的印象;其次是選取一條當地的街道慢悠悠溜達或者參加一個當地人都喜歡的活動,比如漫步列支敦斯登瓦杜茲的街頭、比如逛逛德國的菜市場;然後呢就是一些藝術類景點,比如羅浮宮,當然,更有可能去了以後會出現下面的場景…
自然風景類的當然更是首選,其實就老房本人而言,我出來旅遊更偏向於自然風景,就如上文所說,旅遊不是受罪,找個風景優美的地方躺著睡一天那才舒服。其實,小孩子們更喜歡這種地方,就比如兒子在瑞士格林沃德小鎮玩的都不想走了。
3、吃住交通
吃。在食品衛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隨意,其實西餐更適合低齡段的寶寶,因為西餐簡單,吃法也簡單,不論是小朋友自己吃還是餵小朋友吃都簡單。
住。帶著娃就別挑了,預算範圍內選擇最好最貴的就行,選擇一個好的酒店你會發現帶娃能輕鬆非常多。首選度假類酒店,服務設施都很齊全,不用操心;如果只是一家三口(二胎就四口)出遊,那並不推薦民宿,因為相當多的民宿條件其實無法和酒店比,尤其是服務,需要自理的更多,還得帶娃,哪裡還有時間自己做飯?
行。首選自駕遊,有輛車就是有個移動的行李存放處甚至臨時休息室。特別是低齡段的寶寶換個尿布、睡個午覺啥的,方便的不得了。
4、隨身行李
這也是好多家長最心累的地方,每次出門旅遊,恨不得把家都搬過去。其實,仔細想想,有必要嗎?在家的時候不也是經常在戶外、公園一玩一天,不也沒帶多少東西,不也沒塗防曬乳?而且好多專門給寶寶帶的物品都是海淘回來的,想想你要去的目的地,在當地買不更方便?比如在兒子一歲半的時候我們去日本,隨身只帶了十片紙尿褲,因為本來用的就是日本的牌子,下了飛機到處都有賣的,何必隨身帶?
但最重要的,還是家長們的心態,說白了,就是焦慮。
5、心態問題
這也是親子旅行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清楚,咱們是帶著娃出去玩、出去休息的,不是去受罪的。行程安排輕鬆、時間要有彈性、租輛車想去哪兒去哪兒,只要孩子玩的開心不就行了?
所以,帶著證件帶著錢,帶著娃就行了,難得的親子時間,還想那麼多幹什麼呢?
所以,兒子半歲我們就帶著他江浙滬周邊遊,一歲半就去了趟日本,兩歲的時候就帶著他登上了少女峰,現在臭小子只要出行就乖的很,尤其是在乘坐長途交通工具上,真正做到了「上車睡覺、下車尿尿」,難得的老實。
但問題來了,畢竟孩子年齡小,時間久了,難免會忘記旅遊的經歷。那麼,如何才能鞏固孩子的記憶,加深對旅行的印象呢?
首先,當然是回顧當時的影像記錄,看照片、看視頻,最好是出現他自己或者家人的場景,通過咱們大人們的講解來引導他想起當時的情形。這種形式最直觀,最簡單,但略微缺乏互動,而且是以大人講解為主,且場景有限。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換個方式來帶著孩子看世界。
TOI環遊世界探險家兒童桌遊,就是這麼一款遊戲,寓教於樂,在遊戲互動中了解地理知識,重溫環球旅行的樂趣。
TOI環遊世界探險家兒童桌遊的配件非常豐富,包括六片世界地圖拼圖、四本環遊世界護照、角色卡、骰子以及136張知識卡(遊戲卡)。
遊戲就是在這副世界地圖上進行的,其實對於小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拼搭還原世界地圖的過程也是一個了解世界的過程。
拼搭好的世界地圖尺寸為80*55cm,就是要大,才能展示出更多的細節。
TOI世界地圖上的細節豐富,描繪生動,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配有當地的標誌性建築或者代表物。比如,兒子認識熊貓,很快就找到了其所在位置,正好能讓他加深印象,熊貓位於中國,是咱們的國寶,也是代表中國的動物。
鏡頭移動到歐洲,如果你單純的問孩子「德國在哪裡?」小朋友在沒學過地理的情況下肯定是一頭霧水,但在TOI桌遊中咱們就可以根據圖例來引導孩子。就如下圖,我問兒子咱們是不是去過新天鵝堡啊,兒子說是;那新天鵝堡在那個國家呢?兒子回答在德國;然後我再讓他在歐洲區域內的地圖上找新天鵝堡的圖案,兒子就能直觀的認識到原來德國在這裡。再結合熊貓的位置,讓他理解下在地圖上中國和德國的距離雖然只有這麼一點,但是代表在現實中真的好遠啊。
TOI環遊世界探險家兒童桌遊的規則不是很難,選擇角色,擲骰子,走到相應的位置,根據位置上所標註的數字,選擇所在大洲的遊戲卡,執行遊戲卡描述的事件同時將卡片收入自己的護照中。首先收集齊五大洲且每大洲都有三張卡片的玩家獲得勝利。
遊戲中還設置了不同的交通工具,讓小朋友們更有代入感。
規則簡單,但細節豐富,變化多端。這其中的136張遊戲知識卡功不可沒。
按照大洲分類,其中亞洲20張、歐洲19張、非洲15張、大洋洲20張、南極洲13張、南美洲17張、北美洲19張以及神秘事件卡13張。
每個大洲的卡片中都含有當地的代表性建築、人文、風景以及動物甚至美食,總之知識點相當豐富,涉及面廣,單單把這套知識卡給學完就能對世界的主要面貌有個大致的了解。
同時,在部分遊戲卡下方還會出發特殊事件,比如北美洲3號卡好萊塢,「與明星合影,錯過了下次擲骰子的機會,暫停一輪」;北美洲4號卡帝國大廈,「受到金剛的驚嚇,丟掉一張卡片」。當然增益卡也是不少,比如咱們的大熊貓,亞洲13號卡,「中國國寶,可吸引全世界任意2張卡牌」。所以,運氣是有,策略也是關鍵。
對,其實這款桌遊還能鍛鍊孩子的簡單推理能力。因為在交叉路口的位置,遊戲並沒有限定方向,玩家可以隨意選擇。這個時候孩子就可以根據自己手中已經收集到的卡牌來調整自己的前進策略,選擇權在自己手上。
怎麼樣,聽著就好玩。其實除了遊戲本身的規則,TOI世界地圖桌遊的其他玩法也有很多。比如上文講到的咱們可以直接把遊戲卡給拿出來作為學習閃卡來直接教給孩子。也可以像老房這樣在區域內擺上幾張不同的卡片,來讓孩子指出自己都去過哪些地方,再分別說出它們的名字和所屬的國家,間接的使孩子回憶以前的旅遊場景,鍛鍊記憶力。
旅行不是目的,而是享受親子時光的過程,是享受和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以及享受回來以後和孩子一起回憶的過程。帶著孩子去旅行,去看世界,其實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所以,你還在猶豫什麼?帶著證件帶著錢,帶著娃就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