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許多家長喜歡帶著孩子出去玩,短途的長途的,國內的國外的,好像不讓孩子出去看看就是對孩子人生的褻瀆,一直讓孩子待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就是對不起孩子成長的大好年華,反正就是不能天天的待在家裡。
這些家長們是出於什麼目的呢,首先當然是對孩子的愛,我去旅遊出去玩,我也希望孩子一起去,分享我旅遊的快樂,也同時給孩子的童年帶來歡樂,並留下美好的回憶。其次,在這個信息發達,充滿了個性的時代,把美好的回憶發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間等地方,讓朋友們一起分享這份喜悅,一起見證孩子的成長。
再次,這裡面有沒有攀比和炫耀的成分呢,我想是有的,你帶孩子去一趟杭州,我就去趟歐洲;你帶孩子去了北戴河,我就要去三亞;你去了北海,我就要去馬代。反正我要比你去的遠,去的高大上。這就完全沒有必要了,我也是為人父的,我相信每位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無私、無窮、和無盡,這不是單單依靠權力和金錢可以比較的。
變相的用一個網絡文章裡的例子(那個文章是說熟人借錢的),一位有錢的父親給自己孩子1萬塊去買玩具,一位沒錢的父親給孩子1百塊錢去買玩具,能證明富爸爸對孩子的愛比窮爸爸更多麼,要知道富爸爸能給孩子1萬塊,他的口袋裡還有9萬塊,他給了孩子10%,而窮爸爸給孩子1百塊,他口袋裡還有1百塊,他給了孩子50%。絕對值和相對值,哪個多,哪個又少呢?
回到主題,我們該不該帶孩子出去旅遊,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有條件一定帶孩子去玩,但是要讓孩子到達一定的年齡後再去,至少也要等到上小學之後。
為什麼學齡前兒童不宜參加旅遊呢,聽我細細道來。
第一,他根本記不住。人的記憶從一出生就有,但是三四歲的時候,人腦有一個快速生長的過程,在此之前的記憶,大部分會成為潛意識存留在腦中,所以人們記不得很小時候的事情。童年記憶遺忘會發生在7歲前後的兒童身上。大多數孩子在3歲時能回憶起一年前發生的很多事情,這些記憶將持續到5、6歲,但當他們7歲以後,童年記憶將迅速消退。這是因為7歲前後,人們大腦生成記憶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年歲漸長的小朋友所能回憶的童年經歷會變得越來越大人化,具體是指記憶的內容和記憶生成的方式更接近大人。而且,小朋友比起成年人記憶遺忘的速率更快,記憶更替更頻繁,這意味著童年記憶的存活率更低。
以我自身為例,我在兩歲,六歲的時候,各去了一次內蒙古呼和浩特。兩歲那次的回憶只能通過家裡現存的老照片來了解,你問我記得麼,對不起,我是真的一點也想不起來了。六歲那次呢,基本上也是靠翻看老照片了,但是或多或少還有一點記憶碎片,比如坐火車的片段,看到幾頭豬的片段,看到幾隻狼狗的片段等等。
後來,我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和父親的單位同事們一起去山東煙臺青島旅遊,那是在90年代初,參加國內剛剛開始不久的報團旅遊。而那次的旅遊的經歷我至今記憶猶新,興奮得在遊輪上一夜沒睡覺,艙位等級如何區分,有誰暈船嘔吐,參觀的哪個景點,歷歷在目。
這就是為什麼學齡前兒童不宜旅遊的第一個原因,我們說著要給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但是他根本都記不住,除了照片還能留下什麼回憶呢,恐怕只有家長們自己的回憶吧。或者說滿足了家長們的虛榮心,我已經帶孩子出去看世界了,照片已經發到朋友圈了,我沒有辜負孩子,其實是沒有辜負家長自己。
第二是累,家長累,孩子也累。或者說家長和孩子都受罪,身心俱疲。一路奔忙,舟車勞頓,風餐露宿。像難民一樣顛沛流離難道是對孩子的歷練嗎?無論是跟團還是自由行,小孩子的體力、疾病的抵抗力、飲食的接受力,都是無法和成年人比較的。中國人常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孩子。
去年和幾個朋友一起自駕遊去內蒙古,夜宿希拉穆仁草原的蒙古包,然後再折返鄂爾多斯的庫布齊沙漠,同行的有一對夫妻帶著3歲的孩子,孩子很乖巧,一路上不哭不鬧,很是讓大人省心,但是自始至終伴隨孩子的咳嗽聲,我們在路過包頭的時候還買了咳嗽藥,結果旅行結束後,孩子回家就生病了,去了醫院又是打針又是輸液。
今年,就在不久前,有幾位同事一起帶孩子去三亞,也差不多,孩子天天海灘上玩沙子,一個孩子咳嗽,傳染了另一個,再一個,結果回來的時候,幾個孩子都咳嗽了,返回的當天又遇到颱風登陸海南島,飛機改籤到第二天晚上,結果夜裡三點才到家。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是三亞的沙子,還是麗貝島的沙子,和家裡樓下的沙子是沒有區別的,孩子要玩的,只是一堆沙子而已。
對於家長來說,你每天下班回家看手機,上網,讓孩子在一旁自己看電視或者畫畫,或者把孩子交給長輩們照看,然後每年帶他出去旅遊,這就是愛孩子嗎,如果愛他,就多陪陪他,陪伴孩子不在於一次出遊,而在於每天的飯後時光,家長們捫心自問,你做得怎麼樣呢?而且孩子小的時候,他是喜歡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玩的,等若干年後,他進入青春期,逆反心理產生了,到時候不是你嫌他煩,而是他已經嫌你煩了。
第三,孩子太小,心智不健全,更別提什麼人生觀世界觀了。有人會說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世界,是一定要看的,還是那句話,上小學2年級之後再看。或者再遲一點也沒關係,12歲之後,16歲之後,哪怕是18歲之後也不遲。正常的健康的人生,從十幾歲到六十多歲,有大把的時間去「世界觀觀」。就怕到時候,被家庭、事業、工作、子女、身體等問題所困擾,該出去的時候反而宅在苟且的眼前了。
再舉個自己的例子,16歲的時候,我又和母親去呼和浩特,這次和小時候完全是兩碼事,從始至終都是我照顧母親,當時海鮮在內蒙古還不多,我們帶了很多煮熟的海蝦,大概十多斤,我一路背著,打水買飯也是我來做,到了呼市又去親戚家的飯店幫忙,算是最早的打工記錄了。
一年後,我經過父母的允許,便獨自背包去了趟山西,一路經過陽泉,五臺山,大同,太原,榆次,渾源等地。汽車、火車、搭車、徒步都有經歷過。看到了一路的風景,五臺山的白塔,北嶽恆山的懸空寺,大同的雲岡石窟,太原的晉祠。用小小的理光30D相機,記錄下了很多珍貴的照片。真的要感謝我的父母,在我自己感覺有能力看世界的時候,給了我充足的空間,讓我完成了人生第一個小目標。
所以,親愛的家長同志們,不用急著帶孩子出去看看,我們更多的是陪伴,同時告訴他更多生存的技能,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判斷是非曲直。世界不僅有美好的A面,也有充滿了黑暗的B面,規避風險,加強防範意識,讓我們的孩子不受到傷害。等他羽翼豐滿的時候,想出去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會不會說這裡不能去,太亂了;那裡不能去,有風險。還是說:「去吧,看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