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裡孩子玩遊戲,我經常矛盾附體:讓孩子痛快玩吧!可是,當遊戲時間超出預期時,我就會瞬間失去優雅的慈母形象。
「天天,你打了多久遊戲了!」然後把憤怒指向作業,書本,「你買那麼多書幹嘛?」。
孩子被我從遊戲的世界裡突然拉回來,多數情況是牴觸的。看著他不配合的囧樣,我問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嗎?
我開始用運動來緩解孩子眼睛的疲勞感。
晚上我騎著電瓶車穿過大馬路帶天天去鄉間田野裡走走。公園的綠蔭小路上,我在跑步,天天則歡喜地騎著電瓶車感受不一樣的交通工具帶來的新鮮感。
走了沒多久,天天停下來揉著眼睛對我說:「這裡小飛蟲好多。」「有嗎?我沒有覺得周圍有飛蟲啊。」。你小子想找藉口回家吧!我心裡嘀咕著。
我繼續3公裡跑,沒一會天天又停下來揉眼睛。我將信將疑,算了,既然不想呆在這裡就回家。
當我再次騎著電瓶車返回的時候,分明感到一隻只小蟲迎面而來,眼睛睜不開。電瓶車的速度大於走路速度,風力讓我感受到了孩子真實的體驗。
夏日的綠蔭河邊格外涼爽,沒有了熱浪的幹擾,我發現好像生活中也經常有類似的故事發生。
高中一個春末夏初的早晨,我正要推著自行車出門,媽媽讓我穿一件背心再走。記得那天我身上穿了一件長袖,覺得這樣正好。
媽媽一直堅持讓我穿了背心才能出門。眼看著再僵持下去就要遲到了,我抬頭憋回了快要流出的淚水,穿上衣服離開了家門。
媽媽急著要出門,可是剛上幼兒園的孩子還在繫鞋帶,還有十分鐘就要遲到了,媽媽提高了嗓門:怎麼那麼笨啊,系個鞋帶都這麼久,看你還能做好什麼?
我們經常抱怨孩子不聽話,磨蹭,愛發脾氣,可是我們真的了解孩子嗎?
小時候的我經常唯心地屈服於媽媽的命令,我漸漸學會了偽裝和撒謊。當媽媽心滿意足地看著女兒穿上背心時,我想那一刻她是安心的:原來一切還在掌控中。可是天知道剛走出家門的我就把背心卸在了車籃裡。
趕著去上班的媽媽不斷地催促孩子快點快點,可是孩子越催越慢,媽媽終於在鈴聲的提醒下離開了家,留下吃力繫鞋帶的孩子等著爺爺奶奶送上學。
媽媽一走,孩子委屈地說:奶奶,我的手好累,我今天在練習新學的蝴蝶結。
昨天我又幹了一件蠢事,一個鄰居媽媽求助:誰家孩子會奧數?天天的奧數不是很好嘛,我家就有一個現成的老師。熱心的我邀請鄰居小朋友到家裡來和哥哥交流學習。
當我高興地宣布為天天找了一個小粉絲時,他的臉上有一絲猶豫,不過一會就同意了。我不知道這個同意的背後是下意識的反應還是經過思考後的答覆。
顯然,鄰居小朋友的到來並沒有滿足天天講解奧數時的自信,天天漸漸變得不耐煩了,最後等小朋友走的時候,他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下次你先問一下我的意見好嗎?我反問道:「我不是問你的嗎?」「可是你已經答應了,我也不好意思拒絕。」
是的,我們總是喜歡幫孩子做各種決定,你要上一個才藝班,你要穿這款衣服,我們也喜歡命令孩子,遇到熟人要打招呼,放學回家先做作業。
所以才有了有種冷叫媽媽覺得冷,有一種愛叫都是為了你好。
這種名義上的愛其實是對自己的誤解,我們認為比孩子年齡大,比孩子有經驗,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孩子他媽,孩子他爸,似乎我們有權去支配孩子,否認孩子的感受,替孩子做決定。
當我們忽略孩子的感受時,孩子覺得自己無關緊要,當我們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時,孩子變得膽小怕事,當我們把孩子看成私有財產時,孩子的內心一片枯竭。
你說你很愛孩子,其實是在自以為是的把孩子變成你最不想看到的樣子。
背後還有更加讓父母恐慌的真相是:我們其實是害怕失去對孩子的控制欲,害怕孩子不夠優秀,害怕孩子反抗,害怕別人說你。
尊重孩子,才能感同身受
一張一元紙幣和兩個五角硬幣,雖然形態有異,但是等值。我們不妨放下固有的成見,試著低下頭看看孩子觀察螞蟻搬家時的專注,有時候也可以踮起腳尖,追上孩子飛奔的腳步,感受大汗淋漓的暢快。當我們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才能平等對話。
承認自己的無知,想想小時候的自己
有句古話叫「好了傷疤忘了疼」,小時候我們也很貪玩,為了心儀的動畫片而忘記作業,面對父母的大聲呵斥,內心充滿了恐懼與不安,常常帶著淚水進入夢鄉,擔心第二天醒來爸爸媽媽是否依然愛我。
有時候明明盡力在做事,可還是會出錯,寫字難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如果那個時候媽媽對我這樣說:寶貝,我知道你是第一次做,等以後有了經驗肯定會比這次做的好!我想肯定會有一個不一樣的我。
可是等我們做了父母的時候,為什麼又用現有的經驗和認知來衡量孩子呢?
人與人之間都有邊界,越位就是幹涉
紀伯倫說過:
孩子實際上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只是經你們而生,而不是從你們而來。
如果我們用自己的真理要求孩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經驗代替孩子的經驗,那麼孩子頂多也是活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可見「都是為你好」其實是一句美麗的謊言,真正的為你好,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當孩子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才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也是僅供參考罷了。
若父母用自己全部的認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況,孩子也不會超過父母。
很多人都在訴說養孩子的艱辛,我想把它看成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孩子,我看到了內心的不安,恐懼,是孩子讓我認識了一個真實的自己。
我擔心孩子學習不好,是我在曾經的學習中體驗到了痛苦,
我擔心孩子懶惰不上進,是我在逼迫自己不斷奮鬥,
然後我開始痛哭,心疼,最後擁抱了童年的自己。
孩子,讓我們一起成長。
▍作者:天媽(ID:tmntzmgj)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