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讓我操心,我來帶你看真相

2020-09-19 田小田育兒說

1

假期裡孩子玩遊戲,我經常矛盾附體:讓孩子痛快玩吧!可是,當遊戲時間超出預期時,我就會瞬間失去優雅的慈母形象。

「天天,你打了多久遊戲了!」然後把憤怒指向作業,書本,「你買那麼多書幹嘛?」。

孩子被我從遊戲的世界裡突然拉回來,多數情況是牴觸的。看著他不配合的囧樣,我問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嗎?

我開始用運動來緩解孩子眼睛的疲勞感。

2

晚上我騎著電瓶車穿過大馬路帶天天去鄉間田野裡走走。公園的綠蔭小路上,我在跑步,天天則歡喜地騎著電瓶車感受不一樣的交通工具帶來的新鮮感。

走了沒多久,天天停下來揉著眼睛對我說:「這裡小飛蟲好多。」「有嗎?我沒有覺得周圍有飛蟲啊。」。你小子想找藉口回家吧!我心裡嘀咕著。

我繼續3公裡跑,沒一會天天又停下來揉眼睛。我將信將疑,算了,既然不想呆在這裡就回家。

當我再次騎著電瓶車返回的時候,分明感到一隻只小蟲迎面而來,眼睛睜不開。電瓶車的速度大於走路速度,風力讓我感受到了孩子真實的體驗。

3

夏日的綠蔭河邊格外涼爽,沒有了熱浪的幹擾,我發現好像生活中也經常有類似的故事發生。

高中一個春末夏初的早晨,我正要推著自行車出門,媽媽讓我穿一件背心再走。記得那天我身上穿了一件長袖,覺得這樣正好。

媽媽一直堅持讓我穿了背心才能出門。眼看著再僵持下去就要遲到了,我抬頭憋回了快要流出的淚水,穿上衣服離開了家門。

媽媽急著要出門,可是剛上幼兒園的孩子還在繫鞋帶,還有十分鐘就要遲到了,媽媽提高了嗓門:怎麼那麼笨啊,系個鞋帶都這麼久,看你還能做好什麼?

我們經常抱怨孩子不聽話,磨蹭,愛發脾氣,可是我們真的了解孩子嗎?

小時候的我經常唯心地屈服於媽媽的命令,我漸漸學會了偽裝和撒謊。當媽媽心滿意足地看著女兒穿上背心時,我想那一刻她是安心的:原來一切還在掌控中。可是天知道剛走出家門的我就把背心卸在了車籃裡。

趕著去上班的媽媽不斷地催促孩子快點快點,可是孩子越催越慢,媽媽終於在鈴聲的提醒下離開了家,留下吃力繫鞋帶的孩子等著爺爺奶奶送上學。

媽媽一走,孩子委屈地說:奶奶,我的手好累,我今天在練習新學的蝴蝶結。

4

昨天我又幹了一件蠢事,一個鄰居媽媽求助:誰家孩子會奧數?天天的奧數不是很好嘛,我家就有一個現成的老師。熱心的我邀請鄰居小朋友到家裡來和哥哥交流學習。

當我高興地宣布為天天找了一個小粉絲時,他的臉上有一絲猶豫,不過一會就同意了。我不知道這個同意的背後是下意識的反應還是經過思考後的答覆。

顯然,鄰居小朋友的到來並沒有滿足天天講解奧數時的自信,天天漸漸變得不耐煩了,最後等小朋友走的時候,他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下次你先問一下我的意見好嗎?我反問道:「我不是問你的嗎?」「可是你已經答應了,我也不好意思拒絕。」

是的,我們總是喜歡幫孩子做各種決定,你要上一個才藝班,你要穿這款衣服,我們也喜歡命令孩子,遇到熟人要打招呼,放學回家先做作業。

所以才有了有種冷叫媽媽覺得冷,有一種愛叫都是為了你好。

這種名義上的愛其實是對自己的誤解,我們認為比孩子年齡大,比孩子有經驗,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孩子他媽,孩子他爸,似乎我們有權去支配孩子,否認孩子的感受,替孩子做決定。

當我們忽略孩子的感受時,孩子覺得自己無關緊要,當我們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時,孩子變得膽小怕事,當我們把孩子看成私有財產時,孩子的內心一片枯竭。

你說你很愛孩子,其實是在自以為是的把孩子變成你最不想看到的樣子。

背後還有更加讓父母恐慌的真相是:我們其實是害怕失去對孩子的控制欲,害怕孩子不夠優秀,害怕孩子反抗,害怕別人說你。

5

尊重孩子,才能感同身受

一張一元紙幣和兩個五角硬幣,雖然形態有異,但是等值。我們不妨放下固有的成見,試著低下頭看看孩子觀察螞蟻搬家時的專注,有時候也可以踮起腳尖,追上孩子飛奔的腳步,感受大汗淋漓的暢快。當我們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才能平等對話。

承認自己的無知,想想小時候的自己

有句古話叫「好了傷疤忘了疼」,小時候我們也很貪玩,為了心儀的動畫片而忘記作業,面對父母的大聲呵斥,內心充滿了恐懼與不安,常常帶著淚水進入夢鄉,擔心第二天醒來爸爸媽媽是否依然愛我。

有時候明明盡力在做事,可還是會出錯,寫字難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如果那個時候媽媽對我這樣說:寶貝,我知道你是第一次做,等以後有了經驗肯定會比這次做的好!我想肯定會有一個不一樣的我。

可是等我們做了父母的時候,為什麼又用現有的經驗和認知來衡量孩子呢?

人與人之間都有邊界,越位就是幹涉

紀伯倫說過:

孩子實際上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只是經你們而生,而不是從你們而來。

如果我們用自己的真理要求孩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經驗代替孩子的經驗,那麼孩子頂多也是活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可見「都是為你好」其實是一句美麗的謊言,真正的為你好,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當孩子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才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也是僅供參考罷了。

若父母用自己全部的認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況,孩子也不會超過父母。

6

很多人都在訴說養孩子的艱辛,我想把它看成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孩子,我看到了內心的不安,恐懼,是孩子讓我認識了一個真實的自己。

我擔心孩子學習不好,是我在曾經的學習中體驗到了痛苦,

我擔心孩子懶惰不上進,是我在逼迫自己不斷奮鬥,

然後我開始痛哭,心疼,最後擁抱了童年的自己。

孩子,讓我們一起成長。

▍作者:天媽(ID:tmntzmgj)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媽媽,你那麼愛我,為什麼不幫我帶孩子
    年輕媽媽小B說,她的媽媽對她講:「你的婆婆老公再好,也比不上父母!」,但是小B心想,那你在家有時間,為什麼不幫我帶孩子,還是我婆婆看孩子。 一個帶外孫的姥姥說:「孩子的奶奶在孩子要出生時去世了,沒辦法我必須來幫忙,按理說這孩子是不應該我帶的,我們這個年齡出去跳跳廣場舞多好!」
  • 孩子為什麼厭學,你沒把他當人看,總認為我是對的
    往往這個時候,父母都會很自責焦慮,總是不由自主地思考一個問題:我的孩子為什麼會厭學?網上有很多這方面的分析資料,大多數都是從行為層面去詮釋孩子厭學在家的根源。我認為還是不夠直白深刻,無法震撼到這些厭學孩子的父母內心,今天我就從內心層面談談孩子為什麼厭學。
  • 不讓我帶孩子,就哭給你看
    今天帶孩子在樓下玩,看到一個經常一起帶孩子玩的大姨,就過去打招呼:「大姨,孩子呢?睡覺了吧?」誰知話音剛落,就看到大姨眼睛紅了。怎麼了?說錯話了嗎?還是有什麼事?急忙的問:「大姨,這是怎麼了?出啥事了?」大姨抹了抹眼淚說:「沒事,孩子去她姥姥家了。」孩子去姥姥家很正常啊?為什麼哭呢?追問到:「兒媳婦和你吵架了?帶著孩子回娘家了?」
  • 為什麼男人總喜歡別人的老婆?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因為微信最近更改了推送規則,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如果不點『在看』或者沒有『星標』,可能就不能及時看到我們的推送了!如果不想錯過情感噻的精彩內容,就趕緊星標⭐我們吧!仔細想一想,現在社會的離婚率還真的是非常高,各種各樣的婚外戀情更是讓人刷新三觀,那麼為什麼總有一些人喜歡去搞婚外戀呢?        為什麼男人總喜歡別人的老婆?
  • 「什麼事都讓我來操心,自己都不會找個人嫁」「媽,我不敢」
    改改不止一萬次的想: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生子,我並不愛他們,卻要為他們付出一生。02改改想起自己的小時候。做小生意的母親永遠忙碌,有事沒事總愛守在店裡不回家。父親工作之餘的愛好是茶館茶社。哥哥跟著朋友瘋跑,一天天難見人影。只有改改自己,經常去找鄰居老人聊天。大家都說她是一個文靜的小姑娘。
  • 「我憑什麼要幫你媳婦帶孩子?」「媽,你是給兒子帶孫子」
    吃飯、午睡、玩耍、接送幼兒園,圍繞著孩子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成年人上班期間完成的。現在大多數夫妻在生下孩子後,都會和家裡的長輩商量,由長輩來幫忙帶孩子。大部分長輩因為心疼子女,都會幫忙。可也有些婆婆。因為結婚前就對兒媳不滿,根本不願幫忙。
  • 為什麼成績好的孩子家長都說:我從來不管孩子學習?真相原來如此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別人家孩子學習成績好,自覺又上進,去向孩子父母問教育的經驗時,他們就會擺擺手道:「我啊,從來不管他學習。」「孩子的學習,我從來不用操心的。」第二,動不動就數落抱怨,拿孩子和別人比,覺得小孩什麼都不行,讓孩子產生壓力,失了自信。第三,喜歡嘮叨,嘮叨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催我學,我越不學」,孩子對學習的反抗情緒越大。
  • 孩子:我就站在你面前,關於我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問我媽?
    但中國人看的不是年齡而是輩分,不管你幾歲,只要站在爸媽身邊,你就是「小孩兒」,你就沒有身份,沒有聲音,不是他們講話的對象。所以他們才會用眼睛盯著你的爸(媽)發問,讓「大人」來為你代言。他們早就應該明白:每個孩子有著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無論在他們成長的任何時期,他們只要有了充分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他們就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思想和需求,可以與別人直接對話,而不需要大人來為他們發言。平等的交流,我從成了孩子最愛的人說到這裡,突然想起那次我去哥哥家看小侄女的經歷。
  • 不上班總被丈夫嘲諷,女人哭泣:讓我帶娃,又要我掙錢,我太難了
    阿穎本想僱個保姆看孩子,但很快就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市場上看孩子的保姆價格太高了,她們要的工資比自己的收入還要高,與其請保姆,還不如自己在家帶孩子,那樣還更放心些。經過和丈夫商量,他也同意她的想法。因此,得到了丈夫支持後的阿穎選擇了辭職,開始了在家帶娃,全職太太的生活。
  • ​「讓我媽來帶孩子,我後悔了」,寶媽說出心聲,讓無數人內疚
    「讓我媽來帶孩子一開始都挺好的,生活井然有序地進行著,但一個月後,筱筱接了一個電話,就飛奔出去了,過了幾天後,我在路上遇到了筱筱,看她憔悴了不少,問她那天怎麼了?筱筱聽到這個問題,低頭很惆悵的樣子,沉默了幾秒鐘,對我說:「讓我媽來帶孩子,太后悔了!」
  • 為什麼成績好的孩子家長都說:我從來不管孩子學習?真相原來是這樣......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別人家孩子學習成績好,自覺又上進,去向孩子父母問教育的經驗時,他們就會擺擺手道:「我啊,從來不管他學習。」「孩子的學習,我從來不用操心的。」這讓家長納悶:為什麼自家孩子每天催著、管著,成績還老上不去,別人家孩子怎麼就那麼省心呢?
  • 「媽媽,你為什麼說話不算話?」我用3句話,給孩子講了生活真相
    小時候,我也有過類似經歷,父母計劃好了帶我出去玩或走親戚,可臨近時,卻因意外而取消。當時明知道改變不了結果,卻也壓不住失內心的不甘心,那種失望,很難受的。孩子哭訴不能「出去玩」時,我先真誠的抱著他說:「媽媽知道你很傷心,因為我也很難過,我每天工作很累,想出去散散心,可這下也不行了。」這種共鳴,是接納,是「喚醒」,是允許孩子發洩情緒,也是為接下來回歸理智做準備。
  • 「媽媽,我不想去姥姥家」孩子的遭遇,揭示了姥姥帶娃的3個真相
    連著幾次接觸下來,兩個孩子愉快得玩到了一起,兩位家長也投緣得聊到一塊兒。這位媽媽說:「看得出來,晨晨跟你家大寶在一起玩很開心,他在姥姥家從來沒有這樣的笑容。」我淡然一笑,「同是天涯淪落人」,誰不懂其中的滋味啊!孩子送到姥姥家玩,遭遇大差不差。
  • 我後悔讓媽媽來幫我帶孩子了
    前幾天她打電話跟我哭訴說,她後悔讓她的媽媽帶孩子,如果不是因為幫她帶孩子,她媽媽現在就不會遭這樣的罪。跟您一樣,曉琳媽媽心疼自己的女兒白天上班辛苦,所以晚上都是老人帶孩子睡。媽,您還記得我們一起去看的那部電影《無問西東》嗎,裡面有一句臺詞是這樣說的:「你別怕,我就是那個給你託底的人。
  • 孩子,我帶你去看世界,你知道嗎?
    其次,在這個信息發達,充滿了個性的時代,把美好的回憶發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間等地方,讓朋友們一起分享這份喜悅,一起見證孩子的成長。再次,這裡面有沒有攀比和炫耀的成分呢,我想是有的,你帶孩子去一趟杭州,我就去趟歐洲;你帶孩子去了北戴河,我就要去三亞;你去了北海,我就要去馬代。反正我要比你去的遠,去的高大上。
  • 6個月的女兒身上總有淤青,婆婆閃躲的眼神,讓我發現真相
    6個月前,我生下了女兒,合家歡樂。可是幸福的背後,卻往往都隱藏著假象。直到那天我發現6個月的女兒身上總有淤青。我起疑去問婆婆,而婆婆閃躲的眼神,讓我發現事情背後的真相。這件事情還得從頭說來。當時生下女兒後,做月子的時候,我每天和女兒待在一起。看她從只會躺著,慢慢的能自己坐起來,那種欣喜和驕傲,是我從沒有體會過的。以前看別人曬娃總覺得好笑,沒想到現在的我也變成了這樣。女兒只要一有點細微的變化,我總想要昭告天下似的。
  • 媽媽你愛我嗎?為什麼你總生氣發火呢?假如我不完美你還愛我嗎?
    媽媽你愛我嗎?為什麼你總生氣發火呢?假如我不完美你還愛我嗎?但是沒辦法,只得趕快帶去送幼兒園,晚上總是催半天不睡覺,早上起不來,不是老是遲到,就是餓肚子,說起來一堆火氣,只能趕緊送去入園吃早餐。現在你覺得孩子真是讓自己很煩,你犧牲了所有的時間來帶她,累的不得了,孩子卻一點不懂事,你也覺得心累,想想你也不想跟她耗著,也在外面不想在吵她,直接抱著送去幼兒園算了。
  • 關於數學啟蒙的三個真相,我來告訴你
    效果收到了一些家長的好評,那麼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關於數學的啟蒙和學習,當然,之前陸陸續續也出過關於這方面的內容,這個周末細細梳理了一遍,發現有一篇方向性的,第一個真相: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是數學啟蒙的目的,其實是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為什麼反對早早讓孩子留學?十年華僑說出真相:比被帶歪更殘酷
    對於留學,原本的我們從不會有像現在一般如此激烈的爭議,之前我也寫過《置身歐洲的武漢,才明白1.5萬小留學生的家長,沒經歷過真的不懂》《反轉!小留學生家長發聲:不為綠卡,駐英大使協調航班助回國》,留言區留言上千條,我都一一看過後發現,爭議最大的是「為什麼這麼小就讓孩子獨自出去留學,外國的月亮真的有那麼圓嗎?」
  • 當孩子問我「什麼是死亡」,我決定告訴他真相
    20200611 我的育兒日記沒有等來孩子們問「我是從哪來的?」卻等來了五歲的小外甥問:「姨姨,什麼是死了?為什麼媽媽不讓我說『死』。」小外甥最近總在說:「熱死了」、「愛死你」、「你去死」……等等可以帶上「死」字的短語。在姐姐幾次禁止,又含糊敷衍之下,小外甥跑來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