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兒富養女」這句古老的話至今一直流傳。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似乎都似有意無意的延續,但是很可惜,經過我的調查了解發現,多數家長實際上並不懂這句話的意義,而僅僅是從字面去理解,最終的教育成果發生了嚴重的偏差。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怕就怕凡是從字的表面去理解,諸如「上下同欲」、「難得糊塗」等話語人們普遍都理解錯誤,再不然就是只聽半句就信以為真比如「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老古人給我們留下太多太多的精華,結果因為無知使得精華一個個都變成了糟粕。
這句話提出了兩個人們比較敏感的字眼就是窮和富。說起這兩個字來絕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就是跟資產和財富掛鈎,以存款和流動資金的數額來決定這兩個字的意義是大錯特錯的。
市面上關於這句話的錯誤理解有以下幾種:
窮人適合養兒子,富人適合養女兒。這個純粹就是瞎扯了,不用想都知道肯定不對。養兒子不能讓他養成花錢大手大腳,養女兒讓她從小就花枝招展。男孩比較調皮,所以衣服穿得髒點破點無所謂,女孩應該從小注意形象。全世界總統男女比例來看,男人佔絕大多素,怎麼男孩就可以從小不注重形象了?
所以有些錯誤真的是錯的很可笑,明明是漏洞百出卻總有人會相信。但是這種情況也間接反映出國人其實普遍存在從小的家庭教育到之後的自我教育缺失的結果,凡是不去朝真相的方向發展,只會讓人在錯誤的道路上懵懂盲行,再一代一代的往下傳,本著這種思想,就算再生仨女兒也別想富得了。
那麼這句話的真相又是什麼呢?其實這句話沒有想像中那麼深奧難懂。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需要了解一下古代中國的社會階層關係。
古代人們身份階層是十分明顯的,雖然也有暴發戶但是如果身份不屬於富人階層,那麼暴發戶也無法被定義為富人。「紳士」這個詞大家一定聽過,那麼紳士的意思不妨先了解一下。
在中國古代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腰間系絲絛,而紳士的重要標誌就是這根絲絛,這一點和如今上層社會的男士都會有一條像樣的皮帶是一個道理。紳士首先是要具備一定的背景,也許是告老還鄉的官員子女,也許是有功名卻沒做官的地方名士,也許是大戶世家子弟,也許是大地主。
了解了這個歷史背景之後我們再看當時富人和窮人的教育差別。紳士家的孩子一般不會送去私塾念書,而是請個至少夠舉人級別的人來家裡教專管,當然專管的收入一定也不菲。所以古人才那麼熱衷考功名。
請專管來教好處是孩子讀書多,學問好,人情世故懂得多。但是也有一個弊端就是,孩子對於家務事是一竅不通,古代有句話叫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所以專管只負責教孩子知識,父母只需定期對孩子的學問考核即可。而家務事這一塊父母對待兒子要從小讓其像個窮人家孩子一樣操持家務,很早樹立對於家務的責任與擔當。
後半句富養女也是同樣道理,過去女孩不能上私塾,但是大戶人家也會給女兒請專管。所以富人家的女孩相比窮人家的女孩更加有規矩、知禮數、有學問。
那麼結合這兩者來看,如今九年義務教育不需要家長再請專管,但不代表父母可以不顧最基礎的那一塊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