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語文閱讀#提到讀書,總會聽到一些家長的怨言:家裡放了一堆的書,上面落滿了灰塵,孩子從不去看,即使是看,也總是翻一翻, 一會兒就看完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究其原因,是孩子們沒有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孩子們就有了閱讀的動力。那麼,學生究竟什麼樣的書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呢?
為此,我特地在班級內開展了一次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多種類型的書籍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是動漫和故事書。但是,這些書內容淺顯,形式單一,對孩子們的幫助並不大。真正有用,有內涵,有思想的文學名著他們為什麼不願意去讀呢?
原因大都是:①、篇幅太長,情節太複雜;②、人名不好記(外國名著),③、語言太過於深奧,看不懂……閱讀「工程"剛開始,就遇到了難題。如何打破僵局呢?我陷人了思考之……慢慢地,我發現只要教師引導好了,孩子們還是願意去讀的。
於是,我決定先從中國作家,和孩子們的生活比較接近的,學生覺得有意思的書人手。通過反覆搜尋,篩選,酌量,最後鎖定了曹文軒的《草房子》。這是一本描寫孩子們的世界、展示孩子的生活、有趣、有愛的書。我決定以此為契機,打開一個突破口,讓孩子們真正去領略文學作品的風採,從而愛上閱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最好的榜樣肯定是老師。一個愛閱讀的老師,一定 會帶出批愛閱讀的學生。 為了具有說服力,我自己先到書店裡買了一本《草房子》,並利用休息時間認真閱讀,反覆品味文章,真正走進了書中的世界裡。在把這本書認真閱讀三遍後,我開始向學生們推薦這本書了。
學生的閱讀,也只有不斷地尋找一個個激活點,才能產生一次次新的激勵,形成一個個新的臺階。最初,班上只有三分之一 的孩子在閱讀這本書,普及率並不高,怎麼辦呢?看來,孩子們的興趣還是沒激發出來。
於是,我利用每節語文課的前十分鐘,讓看過的孩子在班級交談今天所讀的內容,孩子們談得饒有興趣,特別是桑桑六月天披著棉襖在烈日下走來走去,把家裡的蚊帳拆掉做漁網,禿鶴在運動會上使壞,影響學校榮譽等有趣的情節。
其他的孩子聽得哈哈大笑,興趣無形中激活了。慢慢地,閱讀的孩子越來越多,最後.全班四十六名學生,每個人都開始了閱讀這本書。
古人云: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克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至關重要。一本厚厚的書籍,想讓學生下子讀懂,讀透是不可能的事情。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階梯性的閱讀任務:
第一階段,粗讀。每天閱讀兩個小節,了解文章內容;
第二階段,細讀。品讀精彩句段,積累優美語句;
第三階段,悟讀。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當然,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閱讀任務也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完成,都能完成得好。沒關係,只要學生願意讀書,無論收穫大小,我都給予大力的肯定。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閱讀,我合理利用「晨讀」、「午誦」、「暮省」的時間並在每周抽出1——2 節課作為閱讀課,讓學生自由閱讀,交流閱讀心得,做摘抄筆記。布置作業時淡化書面作業,以閱讀為主,讓學生有時間去閱讀。
有限的課堂,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葉聖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為了真正做到舉一反三,學生每學一篇文章,我都會儘量地向他們介紹幾篇相關的文章或書籍。如上了《牧場之國》,學生對荷蘭的美景讚不絕口,對異域風情心馳神往。
於是,我向他們推薦了《荷蘭的花》、龍今的(荷蘭散記》和邢士嘉的《個性威尼斯》,進一步拓寬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閱讀的興趣。學了《普羅米修斯》後,我引導孩子們多渠道收集古希臘的其他神話故事,並在班級內開展了-次故事會 ,評出小小故事……
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一個點帶動個面,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越來越高,氛圍越來越濃厚,令我欣慰不已。閱讀,已漸漸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習慣。
於是,我乘勝追擊,又向他們推薦了一些的書籍: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高爾基的《童年》,法布爾的《昆蟲記》,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等。範圍越來越廣,內容越來越豐富。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100萬字以上。要完成這樣一項巨大的任務,必須要讓他們愛上閱讀,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廣泛涉獵,不斷進步。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一如既往 ,和學生們共同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作者:耿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