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文化廣場恢復演出後的首位觀眾程麗佳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下同
今晚7時30分,文化廣場這座沉寂了127天的劇院拉開了重啟大幕。這一刻,所有人都等了太久。下午5時半,程麗佳第一個來到文化廣場,「我從事的是金融行業,今天是月底,是最忙的時候,但今晚也是文化廣場復演的日子,絕對不能加班,所以下了班我立刻趕了過來。」程麗佳說。127天後,她終於等來了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疫後首臺演出——音樂劇集錦音樂會《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九日》,「無論等待多久,這裡是我最不會陌生的地方。」
上次進劇場也是這
上一次程麗佳走進文化廣場,還是去看1月23日的《巴黎聖母院》,「今天這部作品是原創的,聽說是講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我特別期待。」程麗佳說:「我大學時就通過網絡喜歡上了音樂劇,自從文化廣場建成後,我就在這裡找到了快樂。」80後的程麗佳坦言:「剛畢業那會兒收入還不高,有了積蓄後我幾乎每周都要來。」打開她的朋友圈,幾乎所有內容都與文化廣場或音樂劇相關,其中的一張照片是去年一整年在文化廣場看演出的票根,「大約有五六十張吧。」
圖說:觀眾們在劇場內合影留念
儘管已經是頂級會員,但當疫情後復演的消息傳來,她並沒有獲得任何特權,「和大家一樣,拼的是手速。」
隔離帶也是溫暖的
「真的久違了,在家的日子裡,我只有通過網絡看一下音樂劇。」程麗佳說:「這畢竟和走進劇場不一樣。」 通過媒體,程麗佳也知道文化廣場已經做好了防疫工作,「我戴了口罩,也準備好了各種碼。我相信文化廣場一切都準備好了。」從正門掃碼、安檢,到走進劇場,哪怕排隊也不過2、3分鐘,程麗佳作為第一位復演的觀眾,還得到了文化廣場送上一包小禮品———-裡面有漂亮的雨傘,精緻的望遠鏡.......
重新回到劇場的大廳,和許多觀眾一樣,程麗佳也拍了照片,發了朋友圈,「這個當然要紀念一下的,而且人也不多,角度更好,能自由拍攝。」根據相關要求,劇場的座椅被隔離帶分隔開,不過隔離帶也是溫暖的,上面印著「無論分隔多遠,音樂總會拉近彼此的心」的溫馨語句。
圖說:觀眾之間隔開了一定距離
當大幕拉開,旋律響起,程麗佳的眼裡泛起了淚光。這臺演出以文化廣場自製中文版音樂劇《拉赫瑪尼諾夫》《我的遺願清單》《也許美好結局》分別寓意過去、現在與未來,一位位從不同時光中走來的人物囿於各自的局限,但最終都在戲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選擇和答案。正如演出中所說:珍惜這瞬間,像禮物一般送給你。這個夜晚,是走過至暗時刻,獻給所有觀眾、演員、導演和所有劇院工作者的一份特別禮物。即便多年以後,我們都會回想起,他們在臺上,我們在臺下,感覺到幸福瀰漫、笑中帶淚的這個時刻。(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