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相繼公布一些欺詐騙保的典型案例,為何總有人盯著醫保基金起歪心思?歸根結底,還是有利可圖,有漏洞可鑽。比如,安徽太和縣多家醫院騙保事件中,一張住院6天的結算單顯示,總花費1817.32元,醫保報銷1318.83元,個人支付498.49元。但一通「操作」下來,假病人只付200塊錢就可以走人。
乍看200塊錢就能檢查身體還養養生,似乎很划算,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其實都是套路,背後拿大頭的還是醫藥機構及主謀者。騙保的過度醫療行為未見得對健康有多大助益,但稀裡糊塗成了別人套利的「獵物」,還搭上自己的誠信,是肯定的。
俗話說,有啥別有病。為啥還有人心甘情願住院?分析起來,這些騙保「假病人」的心態有三:一是我也花錢繳醫保,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二是國家的便宜,不佔白不佔;三是醫藥機構騙保,要罰也是罰他們,關我啥事?
您別說,還真有事,而且很可能攤上大事!最近國務院出臺的《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草案)》,明確規定了參保人員的權責,嚴禁通過偽造、塗改醫學文書或虛構醫藥服務等騙取醫保基金,對違法違規行為加大懲戒力度。律師也表示,根據立法解釋,參與騙保可按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並視情節輕重,被處以罰款、公開曝光、納入失信懲戒對象乃至刑責。
參與騙保,害人害己。醫保的錢是咱老百姓的救命錢,騙取、濫用、浪費最終損害的還是自己的利益。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咱們的醫保基金其實並不寬裕,像癌症、糖尿病等大病慢病還做不到充分保障,每一分必須精打細算。
當前我國醫保監管還面臨執法力量不足、監管專業化和精細度不夠等問題。這種情況下,公眾要繃緊「騙保違法」這根弦,不要成為機構犯罪的棋子和幫兇。快告訴咱爸咱媽,遇上騙保要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