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各地的博物館中觀賞諸多古香古色的文物,領略中國歷史之美,有很大一部分是靠著專家考古研究才出土的,但文物的回歸併不全是專家的功勞,有一些文物是民間老百姓無意中挖到後奉獻給國家的,就比如現珍藏於陝西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新石器時代的「陶鷹鼎」。這件文物的回歸還有一段趣事。1957年,家住在陝西省華縣太平莊裡的老漢正在山上務農,正當他辛苦鋤地的時候手中的鋤頭突然碰到了一件「異物」,原本老漢以為只是碰到了石頭並沒有放在心上。
可是再次碰撞並發出清脆聲時老漢才覺得不對勁,撥開土層將這塊異物挖出。這塊異物是一個老鷹形狀的陶鼎,老鷹背部還有一個空間可以盛放東西,就如同一個罐子一般。老漢不論是怎麼研究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就只當它是一個罐子帶回了家,當作是家中的雞食盒。一年後,北京的考古專家來到陝西太平莊進行考察,還在村子不遠處發現了極為有名的仰韶文化遺址。這項研究發現震驚了當時的考古界,人民都沉浸在發現古遺址的歡樂氛圍中,村子裡有許多的村民還主動幫助專家進行挖掘研究,撿到陶鼎罐子的老漢也是其中一位。
老漢發現在這座遺址中出現了很多類似於自己撿回家中的罐子,於是就將自己簡單老鷹罐子的事情告知專家。專家一聽可能是重要文物,於是便前往老漢家中對文物進行研究。這一研究專家也高興壞了,這老鷹盒子可是一個重要文物,專家當場感謝老漢的無私奉獻,分文不付就將這件文物帶走了。到底是什麼逆天的文物能讓專家如此開心呢?原來這件文物名叫「陶鷹鼎」也是仰韶遺址的文物之一,它高35.8釐米,口徑23.3釐米,最大的腹徑32釐米。它的構造設計十分巧妙,採用駐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鼎口設置在老鷹背部與兩翼之間,將鼎的的特徵和動物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除了可以當成是觀賞物外,陶鷹鼎還是一件禮器,是新石器時期古人用與祭祀的器物,而以動物為造型這一點上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人對於圖騰的崇拜。我國的眾多文物中,和陶鷹鼎有著相同經歷的還有鎮國之寶「后母戊鼎」。后母戊鼎也是在老百姓的挖掘下發現並主動上交國家的。1939年,村民在田中無意間挖到這件重量級的文物,於是在日軍的監視下悄悄運回家中,想要將它賣了賺錢,但他們的行動還是被日軍發現了。村民們挖到寶的行動不知被誰傳了出去,日本侵略者闖進村子裡以尋寶為由開始大肆的搶奪食物。
但好在挖到寶貝的村民有先見之明,前一天晚上在自家的馬廄下挖了一個大洞將文物藏在其中,這才免遭到被日軍搶走。1946年,新中國成立後挖到文物的村民主動將這件事情上報國家,並無償上交文物。司母戊鼎再次被專家挖出,經歷了多年沉寂後終於重見天日,現在就珍藏在國家博物館中,是中國已知的古代時期最重的青銅器,同時也是我國的鎮國之寶。司母戊鼎和陶鷹鼎一樣,不僅出土的方式一樣,其意義也是相同的,都是作為禮器和祭祀器物。雖然現世的年代相差甚遠,但還是能夠從中把看出中華歷史文化中的絢麗多彩,現如今陶鷹鼎已經以第二鎮國之寶的名義展示在人們眼中,成為中國人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