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駝妞
四月去哪兒玩?
一路逛吃逛吃去旅行
旅行的意義不光是走出去,也不光是看風景,還要發現未知,品嘗未知,見過世界之大,品嘗鹹甜百味,人生才更加有意義。
當然,對於駝妞這樣的吃貨,內心始終不放棄「吃遍天下美食」這個雄心壯志。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條據說是中國最好吃的鐵路——滬昆鐵路。從上海到昆明,一路風景與美食,吃貨們絕對不可錯過哦!
圖片來自網絡
上海站
上海是一座極具現代化而又不失中國傳統特色的都市。地處中國漫長海岸線的最正中,位於長江入海口,民國時期曾是多國的租界區,這裡歷史遺存豐富,異國風情濃鬱。如今,上海已經成為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之一。
20世紀初,上海匯聚了蘇、錫、寧、徽等16個地方風味,上海人稱之為蘇幫菜、徽幫菜等,而對本地風味,則稱為本幫菜。上海本幫菜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濃油赤醬,但也不是每道本幫菜都是濃油赤醬,也有清淡而不失鮮美的菜。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紅燒肉
有人說,上海人做紅燒菜的統一特徵是:「一手醬油瓶,一手糖罐頭」。濃油赤醬帶著絲絲甜味的紅燒肉,簡直把本幫菜的特色發揮到了淋漓盡致。一碗紅燒肉,色澤油亮,肥而不膩,香甜軟糯,入口即化。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八寶鴨
秋冬季是鴨子最肥美的時節,也是阿拉上海人餐桌上必備的大菜。「八寶」是從前古人為了討一個好彩頭的說法,但裡面真正的寶貝可不止8樣!雞丁、火腿丁、鴨肫丁、冬筍丁、香菇丁、糯米……文火慢煨後的鴨肉香酥軟爛,每一口餡料和鴨肉吃下去都非常滿足。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毛蟹年糕
夏末初秋是吃蟹的好時節,一提到毛蟹年糕,饞吐水噠噠。小毛蟹一切為二,拖上面拖,和年糕片一起濃油赤醬地翻炒,有著上海人愛到骨子裡的鮮甜。身處外地的上海人,一盤毛蟹年糕能填滿思鄉胃。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響油鱔絲
為啥叫響油?因為鱔絲上桌後,盤裡的油還在噼裡啪啦的響著。肥厚的鱔絲,包裹著濃油赤醬,吃了根本停不下來。對於上海人來說,菜單上只要有,就一定會點。很多人因為這道菜愛上了上海這座城。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扣三絲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心傳》中介紹了製作扣三絲的過程,令扣三絲聲名鵲起。雞胸肉、冬筍和火腿三種極鮮的食材,切成牙籤粗細的絲,寓意「金山銀山」,再加入雞湯蒸製而成。吃上一口,鮮到眉毛掉下來。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醃篤鮮
醃篤鮮是本幫菜中具有代表性的菜色之一,採用醃肉、鮮肉和筍一起燉的湯。長時間的小火燜燉,使得食材的原味完全釋放出來了,臘香味、鮮肉味和筍鮮味融合在一起,不愧為「高湯之王」。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杭州站
杭幫菜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人文古蹟眾多,主要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等。
杭幫菜,是浙江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浙江菜的重要流派,它與寧波菜、紹興菜共同構成傳統的浙江菜系。杭幫菜的口味以鹹為主,略有甜頭。「清淡」是杭幫菜的一個象徵性特點。特色菜品有西湖醋魚、東坡肉、龍井蝦仁、筍乾老鴨煲、八寶豆腐等。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西湖醋魚
西湖醋魚,又別稱叔嫂傳珍,宋嫂魚,是浙江杭州飯店的一道傳統地方風味名菜。西湖醋魚通常選用草魚作為原料,烹製而成。燒好後,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鮮嫩酸甜。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東坡肉
相傳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組織民工在西湖築了一道堤,使得莊稼豐收。為感謝蘇東坡.那年國內,城裡男女老少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東坡盛情難卻,便收下了豬肉。叫人切成方塊,燒得紅穌酥的,然後按民工的花名冊,挨家挨戶把肉分送給他們過年。老百姓便把他送來的肉叫「東坡肉」。吃起來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膩。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龍井蝦仁
龍井蝦仁因選用清明節前後的龍井茶配以蝦仁製作而得名。相傳,杭州廚師受蘇東坡詞《望江南》「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啟發,選用「色綠、香鬱、味甘、形美」的明前龍井新茶和鮮河蝦仁烹製而成。成菜後,蝦仁白嫩、茶葉翠綠,色澤淡雅,味美清口。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宋嫂魚羹
「西湖魚羹之美,口碑流傳已千載矣。據說南宋淳熙年間,當時宋高宗趙構登御舟閒遊西湖,偶遇西湖邊一婦人以賣魚羹為生,品嘗之後讚不絕口並賜金銀絲帛,從此聲名遠揚成為一方名菜。宋嫂魚羹須將鱖魚或鱸魚蒸熟後剔去皮骨,加上火腿絲、香菇、竹筍末、雞湯等佐料細細烹煮。成菜後,色澤油亮,鮮嫩滑潤,味似蟹肉。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油燜春筍
看過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定都還記得,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油燜春筍就是其中一道代表菜。它選用清明前後出土的嫩春筍,以重油、重糖烹製而成,色澤紅亮,鮮嫩爽口,鮮鹹而帶甜味,百吃不厭。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南昌站
贛菜
南昌地處長江以南,水陸交通發達,形勢險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南昌先後有豫章(漢)、洪都(隋唐)等稱謂,是歷代縣治、郡府、州治所在地,向來繁榮昌盛,享有「物華天寶」的美譽。
贛菜是在繼承歷代「文人菜」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鄉土味極濃的「家鄉菜」。其主要風味特色就是:原汁原味,油厚不膩,口味濃厚,鹹鮮兼辣。贛菜的切配、選料嚴謹,以地方特產原料為主,製作精細。烹調講究火工,擅燒、蒸、炒、燉、燜等烹調方法,其中尤以粉蒸見長。菜餚講究原汁原味,油厚不膩,注意菜餚的質地,如酥爛或脆嫩程度;口味則鹹辣平和,適應面廣;具有濃鬱的鄉土風味。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廬山石雞
廬山石雞,此「雞」不是雞,而是當地一種蛙類。廬山石雞選用陰澗巖壁洞穴中的蛙加辣椒等佐料精緻而成。廬山石雞具有「色澤深黃,肉質細嫩,香味濃鬱,口味甚醇」的特點,味型偏重,以鮮辣為主,是當地人喜愛的美味佳餚。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鄱湖胖魚頭
鄱湖胖魚頭是九江的一道傳統名菜,更是位居十大贛菜之首。採用鄱陽湖產的魚頭,輔以蘿蔔乾、小米椒、生薑、蒜籽等調味菜品蒸製而成,因其鮮辣微酸、肥嫩鮮美、營養豐富且主材胖魚頭乃是產自中國最大淡水湖暨江西人民的母親湖鄱陽湖,贛味極其濃厚而位列十大贛菜之首。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酒糟魚
選半斤左右的鯽魚,醃製,晾到半乾時,放進釀好的米酒罈子裡封起來。十餘日,即可取出,或蒸或煮,與酒糟同沸之。此菜最關鍵在酒,要把酒做得老一些,有烈性。滲入魚肉,那魚肉呈棗木紅,其色澤即有一種沉醉之美,再有酒香飄來。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井岡煙筍
井岡煙筍以烏煙筍、豬肉絲、幹紅椒為主材,為江西省井岡山山區特色的傳統名餚。因井岡煙筍肉的味非常甘美,而筍味顯得綿長,非常適合下飯而深受世人喜愛。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長沙站
湘菜
「長沙」之名最早見於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歷經三千年城名,素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瀟湘洙泗」之稱。存有馬王堆漢墓、四羊方尊、三國吳簡、嶽麓書院、銅官窯等歷史遺蹟。凝練出「經世致用、兼收並蓄」的湖湘文化。
湘菜,中國歷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湘菜製作精細,用料上比較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色澤上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鮮、軟嫩;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湘西外婆菜
外婆菜是湘西本地一道常見家常菜,原料選自湘西地區的多種野菜。如:馬齒莧、蘿蔔丁、大葉青菜、湘西土菜、肉沫等。傳說古時湘西每戶人家的女兒出嫁之時,家裡的長輩會為自己的女兒做上一份離家的菜。因為出嫁後的女兒,一般都很難再回娘家省親,於是在這份離家的菜餚中,包含了鹹、酸、辣、脆、甜各種滋味盡在其中。食之餘香,口感富有嚼勁。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組庵豆腐
組庵不是烹飪技法,而是個人名,是民國時期湖南省主席譚延闓的號,譚氏是民國時期有名的老饕,但南方的老饕與北方略有不同,北方尚莊館,南方尚家廚。當年譚延闓的家廚曹敬臣研創了大量湖南風味的美食,都以組庵來命名,什麼組庵魚翅、組庵魚生、組庵筍泥、組庵豆腐,稱為「組庵菜」,稱為湘菜的一個重要支脈。
圖片來自網絡
東安雞
東安雞是一道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傳統的名菜,因地名得名。此菜色澤鮮豔,肉質鮮嫩,酸辣爽口,肥而不膩,食多不厭,被列為國宴菜譜之一、八大湘菜之首。有壯腰健腎調理, 貧血調理 ,氣血雙補調理的功效。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口味蛇
選用高蛋白,低脂肪,肉質細嫩的本地蛇作原料,配製以鮮、香、辣為主要特徵的口味。蛇肉質地細膩、滋味鮮美,而且還富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美味佳餚。蛇肉的膽固醇含量很低,對防治血管硬化有一定的作用。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貴陽站
黔菜
貴陽,因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貴陽冬無嚴寒,夏無酷熱,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空氣不乾燥,年平均氣溫在15.3攝氏度左右。貴陽地處山地丘陵之中,群山環抱,素來被稱為「山國之都」。同時,它還是一個以漢族為主,苗、布依、侗、回等多民族共居的城市,自古就有著古樸濃鬱的民俗風情和璀璨的民族文化。
黔菜,是貴州本地正宗的菜餚。狹義地講,是原材料皆產於貴州,在本地各民族中長期認同、流行的,具有本地調料特點,口味習慣的菜餚。由民族菜,民俗菜、土司菜三個部份組成。 廣義地講,原材料不問出處,它的烹飪方式,口味習慣符合於貴州人,就是黔菜。正是一方水土、一種口味。黔菜的特點是辣醇、香濃、酸鮮、味厚。
貴州辣子雞
貴州辣子雞是一道非常有特色的漢族傳統名菜。相比湖南、重慶等地用幹辣椒炸出來的辣子雞,許多人更愛貴州辣子雞。它是由特色的餈粑辣椒與雞肉一起炒制而成,兩種食材的味道相互交融在一起,沒有那種川版和湘版的火爆,卻更加綿綿悠長,刺激著你的味蕾,好吃的讓你停不下口。
黔東南自治州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躥(音lào cuān,方言,意為走路不穩,東偏西倒)」。酸湯類菜餚,在黔東南自治州各縣市、各民族都很盛行,尤以凱裡市區最為典型,故外界統稱為凱裡酸湯魚。其魚多選用當地出產的稻花鯉或鯰魚,酸湯最佳製法是以米湯自然發酵為湯底,配以木姜子、醃製西紅柿醬、糟辣椒等多種作料熬煮而成。
馬肉火鍋
馬肉火鍋為惠水特色菜之一,其主料為新鮮馬肉,鋪以馬心、馬肝、馬腦、馬筋、馬腸、馬肚、馬白血等馬雜,配以餈粑辣、大蒜、花椒、豆瓣醬、胡椒、魚香菜等佐料精心烹製而成。
折耳根炒臘肉
折耳根,又名魚腥草,香味特異,富有營養。用半肥瘦臘肉和青、幹辣椒節、花椒烹製而成。與別的地方用魚腥草的葉做菜不同,在貴州多半用的是它的根。與臘肉炒到一塊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昆明站
滇菜
昆明,享有「春城」之美譽,地處雲貴高原中部,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昆明三面環山,南瀕滇池,滇池是雲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沿湖兩岸風光綺麗。由於地處低緯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氣候,特別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調節著溫溼度,使這裡空氣清新、天高雲淡、陽光明媚、鮮花常開。
滇菜是中國菜體系中民族特色最為突出的一個地方性菜系。因為它既具有雲南25個少數民族烹飪文化的獨特個性,又有漢民族烹飪文化的顯著特徵,是雲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與漢民族飲食文化相互融合的產物。
汽鍋雞
汽鍋雞是雲南的名菜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滇南民間流傳。建水出產一種別致的土陶蒸鍋,叫「汽鍋」,是專門用來蒸食物的。汽鍋雞的做法是鈄仔雞洗淨後再砍成小塊,和姜、鹽、蔥、草果一道放入汽鍋內蓋好,汽鍋置於一放滿水的湯鍋之上,用紗布將隙縫堵上,以免漏汽,再放到火上煮。湯鍋的水開後,蒸汽就通過汽鍋中間的汽嘴將雞逐漸蒸熟(一般需3 ~4小時)。由於湯汁是蒸汽凝成,雞肉的鮮味在蒸的過程中喪失較少,所以基本上保持了雞的原汁原味。
怒江簸箕肉
簸箕肉真是菜如其名,即放在簸箕裡的肉,是當地少數名族的美食,除了肉之外,還有玉米、黃瓜、青菜等各色蔬菜作為輔料,色彩鮮豔,口感獨特。
野生菌菇宴
雲南是野生菌的王國,品種有上千種之多。野生菌含有多種胺基酸,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其中比較有名且常見的有:雞樅菌、牛肝菌、松茸、雞油菌、燕窩菌等等。來到昆明,菌菇宴必不可錯過。
騰衝餌塊
餌塊為雲南特有,是騰衝最著名的名特小吃之一,也是昆明地區常見的傳統食品之一。餌塊系用優質大米加工製成,其製作過程是將大米淘洗、浸泡、蒸熟、衝搗、揉製成各種形狀。一般分為塊、絲、片三種。製作方法燒、煮、炒、滷、蒸、炸均可,風味各異,久食不厭。雲南十八怪中就有一怪:米飯餅子燒餌塊。
昆明酸醃菜
「昆明酸醃菜,雲南人最愛。」昆明酸醃菜是當地老百姓的家常醃菜,涼拌、爆炒,想怎麼吃就怎麼吃,有點酸酸的,很開胃生津。冬春季節,將青菜洗淨晾乾。待變蔫後,切段,撒上粗鹽,拌上辣椒、花椒、生薑、八角、小茴香和些許料酒。裝入陶罐封嚴,醃製一月便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