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要蓬勃向上生長
大多數人的知識和能力,基本上到30歲到35歲左右就停止生長了,就像下圖所示,橫軸是1到60歲不斷增長的年齡,縱軸是30歲以後毫無變化的知識和能力。人從一出生開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到高中和大學教育,知識不斷成長,能力有所提升;在畢業後工作的前5年,能力大幅提升,知識有所成長。但是,此後,多數人就停止了知識和能力的生長,日復一日過著昨天的生活、做著昨天的工作,沒有長進,沒有進化。因此,才會有流行語:「很多人活到30歲就死了」。
而牛人的人生,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知識和能力不斷進化,職務不斷提升,事業不斷進步,財富不斷積累,就像下圖所示。
牛人和普通人的人生的差距,像下圖所示,就是這樣日積月累形成的。
二、如何蓬勃向上生長
自然界,樹木可以一直生長,成為參天大樹。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剛剛成立的時候,林蔭大道的樟樹還是幼苗,二十年後已經鬱鬱蔥蔥。樹木蓬勃生長,是因為樹木每天都在吸收陽光雨露。同理,人的生長,需要每天都有知識和能力的補充——人生蓬勃向上,重要的是人的學習能力。
大多數人的知識,是在接受教育階段獲得的。曾經有人跟我說:中國的教育是失敗的,我們小時候學了那麼多物理、化學,後面都忘得光光了,教那麼多學那麼多幹什麼?都是無用功。剛開始,我覺得很有道理。細細想想,學那麼多其實並非無用功,正因為學過那麼多,我們才會具備基本的常識,不會那麼反智,比如喝點消毒水可以殺死新冠病毒;正因為學過那麼多,我們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更多,才會謙虛地對待這個世界;正因為學過那麼多,才會在後面的人生中自覺不自覺地運用邏輯思維考慮問題。學習,不能那麼功利,不能僅僅學習自己認為有用的那麼一點點東西,就像吃飯,第一口飯、第二口飯沒有吃飽肚子,到第十九口的時候吃飽肚子,我們就否定了前面十八口飯,認為只吃第十九口飯才是有用的。
學校畢業後,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能力會大幅提升,但是工作五年後,大多數人就沒有一點點提升了。剛工作的人,沒有什麼雜事,一心一意工作,還保持刻苦學習和鑽研的勁頭,進步很快,實踐能力提高很大。一般工作五年以後,該結婚的結婚,有小孩的有小孩,雜事越來越多,工作和學習的勁頭也就越來越小了。等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加上很多人想更多地時間陪陪家人,基本上知識和能力的進化也就歇菜了。
怎麼保持一個持續蓬勃向上的人生呢?那就是要保持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參加工作以後的學習,主要有兩類:一是實踐型學習;二是書本學習。
實踐型學習,是從幹中學,邊幹邊學,很多東西,僅僅看看書是沒有體會也沒有能力真正做出來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你參加工作以後,每天都接觸全新的信息和知識,沒必要計較看多少書。比如,有些企業家不一定要附庸風雅看很多書,一直在解決各種難題,一直在實踐中學習和思考,就是一直不斷在進化生長。
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參加工作以後不久,基本上半年到一年就進入了一個穩定的環境,很少接觸新的東西,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通過看書來提升自己了。書海浩瀚,看點什麼書呢?看書不一定要很有目的性,各方面的書都可以看一點,總體來說:首先是要看自己感興趣的書,這樣才能堅持一直看下去;第二個是看經典的書,可以反覆看。
讀書和刷抖音看電視劇玩遊戲比,哪一個更有吸引力呢?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因為後者會帶來即時短期快樂,而讀書帶來的是未來長期快樂——多數人更在意眼下的享受,這是人的本性使然。比如,菸鬼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是吸菸的快樂是眼下就可以得到的,而健康則是未來遙遠的事情,所以你勸菸鬼戒菸,基本沒用。而要有一個蓬勃向上生長的人生,就要在自己的讀書時間和刷抖音看電視劇玩遊戲的時間之間做一個選擇。下面這句話不一定完全正確,但一般情況下絕對成立:牛人就是不斷離開舒適區找虐的人。
光讀書還不夠,還要吸收書本的營養補充自己的頭腦,「學而不思則罔」。怎麼把書本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呢?我上中學的時候,讀歷史地理就是做很多很多的筆記;英語就是背很多很多的單詞。總體來說,做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讀書習慣。不過,在網絡化時代,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得到朋友和粉絲的關注點讚,也是對自己一點小小的獎勵和促進。
讀書有幾個需要注意的事情:一是不要讀二手書,有一陣子流行讓別人幫助自己讀書——別人讀完後告訴自己這本書的主要內容,這不叫讀書,要讀就自己讀一手書——就像吃飯,自己吃一手飯,不要別人把飯嚼完了再餵給自己,想想也有點噁心;二是不要讀碎片化的書,最好對讀書有點計劃,系統地讀書,讓自己讀的書的內容和知識點關聯起來,日積月累,就成為專家了。三是有些書吧,光讀不夠,讀完了還要動手,才能真正理解和領會。
保持讀書的習慣,每天讀兩頁,一年730頁,很厚的一本書,30年30本;每天讀5頁,一年1825頁,很厚的三本書,30年90本;每天讀10頁,30年180本,將讓你的人生蓬勃向上,不斷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