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早報記者趙霞
秋季氣溫反覆,「秋蚊子」趁機來勢洶洶,擾人清夢不說,與蚊子「戰鬥」個大半夜,除了一身蚊子包什麼都沒剩下。「秋蚊子」真的那麼狠毒?
近日,天府早報記者被朋友圈一張圖震撼到了,圖中一個嬰兒的腿上,好大一塊皮膚發紅,其中紅色中間還凸起了一串「水泡」,孩子的媽媽正在朋友圈求助,因為她也不知到底怎麼回事,孩子的腿上會出現這些泡,難道真如老人們所說,是「秋蚊子」惹的禍?
遭蚊子咬 7月女嬰腿上出現「水泡」
一天傍晚,奶奶推著成成外出散步,氣溫不再像之前那麼火熱,增添了一絲秋意的涼爽。誰知道僅僅半小時,成成就被蚊子咬了好幾個包,奶奶只好趕緊帶孫女回家了。
據成成媽說,就是想到嬰兒皮膚嬌嫩,容易招惹蚊蟲,因此他們已經格外注意了,出門時在嬰兒車上綁了防蚊手環,還在成成身上噴了防蚊藥水,但是好像這些對蚊子都不起作用,最終孩子手上腿上都是包,癢得孩子半夜也在鬧。「散步回來後看到有幾個包,就又給她擦了止癢藥水,結果半夜一直都在鬧,我還以為她是長牙煩躁,結果早上起來一看,小腿上那個包長滿了水泡,看起好嚇人哦」。說起當時的情形,這位新媽咪還是很驚慌。
後來家長帶成成到社區醫院就診,全科醫生說是過敏,然後過敏源滲入了,不需要做過多的處理,等水泡破了之後用碘伏消毒殺菌就行。鄰居們都說,秋天很多蚊蟲叮咬,都可以在社區醫院解決。全科醫生告訴家長說,因為娃娃皮膚嫩,蚊蟲叮咬之後有些會有過敏表現,有些自己就散了,這個因人而異。
「這回這個『秋蚊子』還是把我們折騰了夠嗆,主要還是因為孩子小,我們做家長的經驗不足,她又不會說哪裡不舒服,家長很是擔心啊。」成成媽心有餘悸地說。
毒素進入小夥身體 患結節性癢症
記者了解到,家住湖北的小夥小張,周末和家人吃完晚飯後出門散步,途經小區草地時感覺小腿一陣刺癢,他用手輕拍後也沒太在意。回家後他發現小腿被蚊子叮了幾個大包,摸起來還有硬節。小張買來外用藥仍不見好轉,每晚仍是癢得睡不著覺,還越抓越癢。次日,小張醒來後發現全身都長滿了紅色小疙瘩,趕緊到當地醫院就診。
醫院皮膚科主任龔教授檢查發現,這些紅色的小丘疹類似小結節,且遍布全身,詢問病史後確診為結節性癢症,推測是蚊子咬後某種毒素進入身體,從而引發了全身的過敏反應。醫生當即對其給予鎮靜藥物後,並打了封閉針控制過敏反應,加上用了幾天外用藥物,紅疹才有好轉。
專家說法
「秋蚊子」兇猛原因:比一般的蚊子壯,吸血意願更強
四川省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媒介生物科主任醫師周憶昭曾介紹,「秋蚊子」兇猛主要有兩個原因:入秋後,早晚溫差大,弱一點的蚊子就會死掉,留下強壯的;成年雌蚊需要吸更多的血,為越冬和春季繁衍下一代作準備。入秋後的蚊子,吸血的意願更強烈,吸血的量也更多。不過,不是所有的蚊子隨時都要吸血,吸血是雌蚊,是為了繁殖下一代。雄蚊不吸血,平時吸食花蜜和植物液體。
但也有專家表示「秋蚊子」比夏天的毒,是沒有的事。夏秋季的蚊子在種類上並沒有變化。被蚊子咬後會起包,是因為蚊子吸血時會將含有抗凝血劑、消化酶、蟻酸以及多種未知蛋白質的唾液注入人體,引起了人體的過敏反應,所以起了包。
但起包現象因人而異,過敏體質的人會腫得特別大,而且還不容易消退,必要的時候還要用點藥膏。加上受寒冷環境影響,人皮膚的敏感度增加,被「秋蚊子」叮咬後,有化學物質、細菌微生物等殘留,使人感覺比夏蚊更兇猛。
招蚊子?與血型無關
平時還流傳著O型血比較招蚊子的說法。其實,招不招蚊子與血型無關,蚊子選擇對象,只跟代謝有關。蚊子憑藉人體散發出的體味,能辨別其身體狀況,進而選擇「最健康的血」。愛出汗的人、小孩、體溫偏高的人都容易招蚊子,因為他們新陳代謝更快。
連結
兒童因蚊蟲叮咬 患上了乙型腦炎
據天府早報記者查證,曾經在2013年,成都本地媒體報導過家住南充農村的10歲男童小寧(化名)上廁所途中突然暈倒,其身上遍布蚊蟲叮咬後留下的紅斑點。醫生表示,男童患上的是乙型腦炎,這是一種主要由蚊蟲傳播的急性傳染病。
小寧家住農村,當時上小學四年級。其家屬介紹,周一清晨6點過,小寧起床上廁所,突然暈倒在地,爺爺趕緊把小寧送到醫院,被檢查出乙型腦炎,病情嚴重。一天後,小寧被緊急送至四川省人民醫院ICU病房。
據當時省醫院兒科住院總唐醫生介紹,乙型腦炎是由B肝病毒引起,主要由蚊蟲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由於成人抵抗力強,該病在成人身上多呈隱性感染,發病多見於抵抗力較弱的兒童身上,並可嚴重致死。患上乙型腦炎後,一般會出現發燒、頭痛、噁心、甚至昏迷和嗜睡等症狀,有的患者甚至在昏迷一個多月後才能醒來。乙型腦炎還可導致一系列大腦損傷帶來的後遺症,例如痴呆、失語、癱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