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能用鼻子演奏?他左手骨折,改用鼻子拉大提琴,還開演奏會

2020-12-17 今日社會奇聞

知名大提琴家,張正杰,7月在維也納騎單車時發生車禍,左手骨折,經過4個多月復健,雖然還有點腫脹,不過他持續練習,還決定改用鼻子按弦,將在12月初站上舞臺演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右手拉弓,臉部用鼻子緊壓琴弦,知名大提琴家張正杰,努力拉完曲子的最後旋律,一旁伴奏的是鋼琴家太太「謝婉玲」,今年9月在臺灣中山堂演奏時 ,張正杰的左手還沒完全恢復,不過由於音樂會性質有別以往,觀察發現輪椅族所安排的位置,常常都只能在音樂會角落,所以特別辦了一場專屬給輪椅族樂迷,為了完美呈現,一切苦練都值得。

張正杰演示用鼻子拉大提琴

大提琴家張正杰:「左手受傷紀念曲不能演奏的時候,只能用右手拉弓,拉空弦太少了,所以再增加一個音,全世界第一個用鼻子來按弦的大提琴家。」

幽默自嘲,57歲的張正杰是臺灣省知名大提琴家,從小就有音樂天賦,14歲到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學校就讀,28歲回臺灣任教,現職海洋大學藝文中心主任,網上也透露受傷後練習,真的不容易。

帖文說:「怎麼練琴40分鐘,已經是很奢侈的事情了,之前一天練6、7個小時是很平常的事情!根本不會有任何感覺」,另外左手的指法也要改變、因為本來最有力的中指,還是麻的,而音色最好的無名指也要少用。

現在張正杰左手狀況有些腫脹,但已經恢復的比上次演出時良好,將會在12月初再開音樂會上臺演奏。

相關焦點

  • 大提琴能拉出花鼓味?
    大提琴家董金池  用低音提琴演奏的《好漢歌》是什麼感覺?大提琴怎樣能拉出花鼓戲、馬頭琴的韻味?  用大提琴「講中國話」第一人  作為大提琴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的董金池說,自己從來都是「用兩條腿走路」既有堅實的西洋樂器演奏基礎,也深諳民族樂器演奏技法。
  • 拉不完的大提琴,發現大提琴帥哥一枚
    大師曾經說,他希望自己的琴弓變成一個「呼啦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那是因為,如果琴弓只是直直的一小段,就像我們平常看到的那樣,演奏者必須在弓尖和弓尾之間來回拉奏。上弓和下弓的轉換,如果處理不好,容易在音樂中留下痕跡,音樂就斷掉了。
  • 杭州9歲無手指男孩演奏大提琴獲贊無數
    發在朋友圈圈裡的是一段大提琴重奏的視頻,一能坐在前排正專注地拉琴。這是他上午在浙江音樂學院參加長三角地區大提琴專業比賽的現場。  如果不仔細看,你很難發現他的與眾不同——其他同學都是右手執弓,唯獨一能在用左手執弓。
  • 淺談大提琴演奏中揉弦技巧的應用與訓練
    大提琴的揉弦是手臂、手腕、手指成為一個整體,把整體的力量放在指板上,拇指鬆弛地放在琴頸後,運用小臂帶動手指,利用慣性,在手指與指板形成的 90 度之內自然的擺動。用耳朵仔細聽,聽到手指揉弦時聲音的變化,可以聽到一種反覆「嗯——啊」波動的聲音感覺。揉弦的應用可以使大提琴演奏的音色更美,可以創造更美妙地音樂。能否掌握好揉弦技巧對於每一位演奏者來說,都是完善技術過程中的一個瓶頸。
  • 如何正確掌握大提琴的演奏技巧
    要想把琴拉好,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演奏方法,它要求演奏者心態放鬆,形體自如。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才能拉出好的聲音。 在當代科技的發展中,我們的每種樂器都已突破了國界的限制,大提琴的演奏在這樣的環境中已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 他在監獄、醫院、曠野、沙漠演奏大提琴,終於找到音樂的意義
    那場「超級大提琴」本來沒有任何盈利的考慮,結果蜂擁而來的觀眾讓朱亦兵詫異,6場大師班,6場音樂會,以及講座和兒童形體課,每天都是人,而且越來越多,「到了晚上,音樂會都結束了,觀眾還不走,留在大廳裡,跟大師合影聊天。」也因如此,下個月即將開幕的「超級大提琴」令各地的大提琴迷蜂擁而動,最終導致購票網站一度癱瘓。
  • 露露講大提琴:這4個方面,影響大提琴音準
    在我們用大提琴演奏的時候,想要把音樂中想要表達的東西正確地演奏出來,最基本的就是聲音要準確。在我們評判一個人大提琴演奏技巧的水平高低時,聲音的準確性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麼大提琴音準受什麼影響呢?1、耳音。耳音就是用耳朵去聽到的音準。
  • 大提琴音位的掌握
    對於並非天生對音樂的音很敏感的兒童、青少年、或者成人,學大提琴,開始很長一段讓老師教入門可能很懵,很被動。有音樂天賦的人學琴,他的入門多半是靠耳朵聽的,耳朵是一個很好的天資。在學大提琴的音位時,直接就靠耳朵聽出來是什麼音了,不用想那麼多不明白的為什麼。而對音樂的樂音絲毫沒有判別能力的人,硬要去掌握,確實是屬於非得被「趕鴨子上架」了,這樣,有的人就想自己一輩子也不學音樂,或者是有的只開個頭,便放棄不學了。在樂音方面沒有異稟的人,喜愛音樂,或者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學學音樂,也是可行的。
  • 百鳥之歌,馬友友用杜普蕾的大提琴拉給你聽
    ▼馬友友與葛弗瑞勒大提琴另一把既是視頻中這把杜普蕾生前拉奏過的 1712 年斯特拉迪瓦裡·大衛杜夫(Stradivari Davidoff)大提琴。(視頻名稱:THIS IS THE FIRST)在視頻中,馬友友不但向我們展示了這把傳奇的大衛杜夫大提琴,同時也向我們介紹了製作大提琴與琴弓的材料以及材料產地,最後,他為我們拉奏了一首如泣如訴的民族樂曲。下面,請大家和小編一起仔細地了解一下吧。馬友友與大衛杜夫大提琴馬友友獲得這把琴的經歷並不十分順利。
  • 關於大提琴,這位大提琴女神是你不得不了解的存在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大提琴在樂器當中都是非常神秘的存在,平時生活中,會拉大提琴的人少之又少,他不像是鋼琴或者吉他那樣屬於普及性非常高的樂器,對大提琴了解的人也非常少。近幾年,大提琴音樂才女歐陽娜娜在進入到娛樂圈以後,很多人對大提琴的關注也多了起來,更有不少人表示想要學習拉奏大提琴,那麼關於大提琴,有一位你不得不知道,這個人就是扎拉·妮爾索娃。
  • 歐陽娜娜古典大提琴演奏專輯《15》韓版即將發行 登韓國最大音樂...
    日前,環球音樂旗下「大提琴演奏家」歐陽娜娜的首張個人古典演奏專輯《15》國際英文版已在韓國正式發行,韓版也將於9月與廣大樂迷朋友見面,她也將作為首位進軍韓國市場的最年輕的華人古典大提琴藝術家
  • 露露講大提琴:大提琴的6個發音技巧,讓你更好地演奏
    我是善解人意,兢兢業業又能言善辯的小編露露,一個大提琴狂熱者,會經常性的和大家探討關於大提琴的一切,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大提琴的發音技巧。大提琴發音的關鍵在於音頭,也就是說,當運弓時應該播放一個好的、正確的起奏。
  • 音色雍容華貴的大提琴,它是怎樣成為名副其實的「音樂皇后」
    其雖不像小提琴演奏時那樣外向張揚,但只要有需要,大提琴也能表現出熱烈奔放的感覺,在演奏某些特定樂章之時,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其他樂器相形見絀。無論獨奏還是在交響樂隊之中擔綱中流砥柱,大提琴都遊刃有餘,那到底是哪些因素造就了大提琴今天的地位呢,就讓瑪蒂尼提琴伴你解開這奧秘。
  • 中國愛樂樂團大提琴演奏家張集老師帶你了解大提琴
    張集老師:大提琴和其他弓弦樂器一樣,我認為最難攻克的就是右手的運弓和發音,弓與弦的摩擦就好比是歌唱家的聲帶,每位歌唱家的聲音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拉琴也是一樣。同樣的一把琴在不同人的手裡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和音色,如何才能把琴的聲音和音色發揮出來,是需要長時間的基本功練習和自己用耳朵聽自己的聲音,要自己去給自己提要求。
  • 這些大提琴學習中的常見問題,你一定都遇到過
    很多小孩子,在剛開始學習大提琴時,對琴的脖子,還有指板都不是特別熟悉,對音準不敏感的話確實很難,特別是還沒有彈過鋼琴的話。這種情況下可以嘗試在琴上用貼紙貼好把位,可以幫助孩子慢慢熟悉,提高音準。大提琴的撐腳應該調高一些還是低一些?
  • 好夢曲 | 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杜普蕾演奏
    今晚推送曲目為埃爾加經典作品《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由傑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演奏。在這令人陶醉樂聲中,和你道一聲:晚安! 這首1919年完成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是埃爾加獻給去世的妻子的,也是作曲家畢一生之力創作的最後的大型管弦樂作品,可以說是埃爾加獻給妻子的安魂曲和自己的「天鵝之歌」。整支曲子情 感起伏很大,同時又充滿哲思、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因此演繹起來難度頗大。
  • G20大提琴與民樂美麗邂逅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大提琴家娜木拉介紹,這是首次用大提琴演奏《高山流水》,大提琴與古琴、太極、中國大鼓、交響樂團、童聲合唱這麼多種藝術形式搭配在一起,非常富有創意。  拿到曲譜時,娜木拉發現曲子本身不是很難,時長只有4分鐘,從演奏技巧來講並沒有特別困難的地方,關鍵在於大提琴如何與古琴的音色、氣息相契合,表現出悠遠、唯美的意境。她分析,這首曲子一開始是童聲合唱,然後古琴進來時有一點高山流水原曲的音樂元素,之後大提琴進來,需要穩定的、綿長的運弓,此時,大提琴的音色既要厚重又不失明亮。
  • 大提琴家王健:拿我和馬友友比是鼓勵我(圖)
    相對於其他華人音樂巨星,諸如馬友友、郎朗,大提琴家王健在普羅大眾中不那麼有名。然而,在音樂界,恐怕沒有人認為他比馬友友遜色,只會說他倆風格不同。王健9歲時便在奧斯卡獲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中露臉,2006年,他錄製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專輯在英國流行榜排到了第22位,這對古典類專輯而言簡直是個奇蹟。
  • 大提琴的左手力,怎樣恰到好處、如何掌握力度
    談大提琴的左手力演奏大提琴作品,首先就是要求用準確的把位和靈活的指法把樂譜中的音符、節奏等再現出來。這方面的任務主要是由左手完成的。從形式上看,左手的技巧(如音準、速度、節奏、換把、和弦、揉弦等)複雜多樣,難度也較高。
  • 關於大提琴的魔障
    記得當初用的Sony,具體型號記不太清了,滬上福州路附近,產地卻是馬來西亞,杜比降噪的效果不錯,最喜歡埃爾加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演奏當然是杜普蕾。音樂嘛,不僅僅是耳朵在聽,聽的就是某種觸動靈魂的感覺,大提琴亦然,它本身就是有靈魂的樂器。其實像杜普蕾就是為大提琴而生的,五歲學琴,十七歲成名,二十八歲患病,不再公開演出,承受病痛煎熬直到四十二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