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的技巧與訣竅
1.旋律猶如詞句。 當你在寫作的時候,讓句子變得更長的方法,往往不是在後邊不斷的加上新的想法,而是為這個句子寫上一個從句構成主從結構。所以,如果我有一段4個小節的旋律,我通常會把最後一個小節刪去再續上一段變奏。這段旋律變得不完整,但因此可以被延長成為一段有多個樂句的長旋律。在大多數情況下,我會為這段旋律續上多段變奏,它們可以出現在歌曲的各個部位。
2 歌曲有其應有的長度,不應將之過度延長。一般,我會以一段八個小節的旋律開始,然後在其上增加或刪減節拍。我發現,對比原來的旋律與新的版本,原來的總是顯得缺乏生命與呼吸,甚至顯得有些機械化。重複往往有其修辭意義,我不會總是重複一段規律的旋律,但我會試著把這段8小節的旋律改變為7個或9個小節,這讓它聽起來起伏而帶有呼吸感。這就像人在自然說話的時候,從不會一直保持一個平穩的4/4拍節奏,而會間歇性時快時慢時輕時重。自然,每個人的品位不同,選擇也有不同,而且這個方法在groove driven風格的音樂裡邊也許不夠適用,但是你也不妨試試。
3.將一切都唱出來,不管是旋律、低音線還暫時只停留在腦海的聲音。如果你無法將其哼唱出來,那它很有可能並不太好。當然,這也不總是如此。只有對自己的旋律創作有足夠信心的人才會逐漸剝離那些可以哼唱而出的音符,但在此之前,你還是試著把它們都唱出來吧。
4.所有的旋律表達都應清楚明晰。音調上升需呈上升之勢,三和弦組合也應明顯易辨,裝飾音則應清楚地表達出某些段落的特殊性。一般而言,表現出明顯趨勢的旋律段落需要有明確的概念表達,你得更好的思考這段旋律,刪去那些無益於趨勢律動表達的音符。一段表現明顯下降趨勢的曲調,就不應在其中夾雜太多的上升的旋律。這一點,會對你在創作合唱、多聲部或交響樂都有一定幫助。要知道,一段整體不佳的旋律常常是因為參雜了過多律動相異的音符而導致。
5.將樂曲分成樂句。好的音樂家的確能將"兩隻老虎"也表演得令人陶醉難忘。但作曲家們,你們沒有那麼大的運氣總是遇上這些超凡的表演者。他們都忙得沒有排練時間了,零碎的那點時間用來練習勃拉姆斯也比練習你的曲子有意義。所以,請把你的樂曲明確的標註出停頓起伏,並將之化為一段段的樂句,這樣你的曲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黯然失其本色。標註出漸強、暫停、升高、較輕、較重、連續等等,這些都是一個聰明的作曲家應該寫清楚甚至應該強調的。如果你覺得這段旋律之後需要的是暫時休息,就請把切分換成休止。與其直接寫"強後突弱",不如標明一人起音後再有漸強跟上,這樣表達更為明確,也不需要花更多功夫。
6.好的旋律意味著音調和諧。即使是一段無伴奏的旋律也應遵循這一點。一段旋律應該搭配的和弦作曲家們應是再清楚不過的了,但若未落筆寫明,誰也不知道真正配合的基音為何,所以請務必將其標明。作曲的時候,我發現,相比哼出一段旋律,唱出具體的音名對於協調音調更有幫助。這是因為,哆來咪實際上各自有著不同的旋律內涵,而任何一個音樂家都應注意到這點。
7.好的旋律也一定是友好的。你可以在這之上疊加另一段強烈的旋律,感覺還不錯的話,你甚至還可以在這之上再次疊加。
8.我發現,保持旋律的某種律動感不變,但同時隨意為另一層旋律移調,會為之創造出一種空間感,結構會變得明晰,而整體也更具動感。但讓所有的元素都隨意移調也許就會顯得有些失序了,聽者也會因缺乏以主要旋律作為引導而失去耐心,但無論如何,若整首歌都沒有移調,那又會顯得過於無趣了。
9.你需要讓自己的整體旋律具有足夠的能量。這樣他們在進一步的發展與改編後依然可以保持最初的聽覺特質,即使是調整了音調,加入了新的元素,最初的旋律依然清晰可辨。這樣的旋律在重複、比較中也能穿過多變的表層旋律直入內心。在創作交響樂時,你甚至不必再協調背景與主音之間的聲音輕重,旋律的靈魂已經早已深入聽眾大腦揮之不去。關於作曲的指導往往會局限於那些大眾化的作曲動機及與之相關的技巧。雖然這些技巧幾乎適用於所有的音樂風格,而且常常被人廣泛利用。但我不準備再給你關於所謂技巧上的建議(它們早就被別人解釋過一萬遍了),技巧的確很重要,但我更願意給你們說說技巧之外的同樣重要的問題。
畢竟,寫出好曲子不僅是寫出好的旋律段落,你還得知道如何將它們恰到好處地良好組織。當然啦以上內容屬網友分享,創作人性格多變、古怪,創作形式天馬行空,這篇文章僅分享給對於創作正是萌芽狀態的朋友們;希望你們會喜歡。
作曲的技巧與訣竅
http://www.zgycgc.com/thread-251583-1-1.html
(出處: 中國原創歌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