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汪/文
天有不測風雲。
誰都不敢保證生活工作按既定的節奏一成不變,誰也做不到對行業的預測和判斷未卜先知。倒不是讓所有人學習「阿甘」,但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除了理性面對,也必須要「痛定思痛」,迅速主動出擊,亡羊補牢,猶為未晚!
類似於「疫情」這樣大的「天災」,所有的校外培訓都面臨「普天同『封』」。這就意味著不但不掙錢,可能還要賠錢。困境持續時間越長,素質教育機構的日子就越不好過。再者,誰又敢說今後不會遇到更大的麻煩,所以「未雨綢繆」很重要!
那麼,這次「疫情」教會我們素質教育機構什麼了呢?
大家都明白,線上教育是趨勢,無論是開源節流,還是應對各類突如其來的「困境」。「疫情」初發,絕大多數校外線下素質教育機構都會意識到,能不能把課程轉到線上呢?
素質教育培訓,重在互動性。線下素質教育從品類上來講,編程、圍棋、舞蹈、音樂、美術、勞育、籃球、足球、體育、營地研學等幾十種品類,教學標準,教育方式和教學目標都不盡相同。老師在屏幕前教,學生在屏幕外學,互動性受技術和現實條件影響都行不通。家長報名素質教育機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不同的心性和品質,直播這種輸入式的教學方式完全不適合素質教育。以「民族舞」為例,老師通過視頻指導孩子肢體動作的教學是相當困難的,孩子對於理解老師的意圖也存在障礙,因此,簡單地將「線下」素質教育課程的培訓移到「線上」,不但達不到既定的教育目標,可能導致家長的不滿,影響口碑。
那是不是素質教育機構就無法開展「線上」教學了呢?絕對不是!
素質教育的目的,本身是為培養孩子具備一定的藝術基礎知識、技能與審美能力。任何藝術表現形式,包括但不限於美術、音樂和舞蹈等,都是旨在通過培養和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受力、鑑賞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完善品格,豐富感情,開拓思路。如果說,擁有一定的美術技能或者器樂特長還不是十分重要的話,那麼,這種發現美,認識美,感知美的能力卻是孩子今後成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再往大的說,藝術教育的目的,也是讓學生具有將藝術知識、技能、個人情感經驗等綜合運用於生活以及社會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藝術創意思維、批判性思維,能夠理解藝術的人文內涵和價值,具有從社會、文化、歷史等語境探索、分析和闡釋藝術的能力。
當前很多素質教育機構受市場影響,光注重了「技能」培養而忽視了「素養」教育。事實上,線上正是「素養教育」的有力工具,也為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提供了豐沃的「土壤」。我們深信,一個注重品牌發展和有社會責任感的機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必定會重視,也必定會在教學目標和教學研究上下功夫!
因此,各類素質教育項目,都應該在日常課程中增加「素養課」(或者稱為「理論+實踐」課)。課程主要以大師作品鑑賞、電影劇情分析和比賽短片介紹等為主。既有可視性,又增加了娛樂性,極大迎合了4—12歲受教育者的歡迎。這些課程可以放在周末或假期的固定時間,孩子在家通過平板、電腦或手機,就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
素質教育課程的創新,不僅帶來「好口碑」,更重要地是,「停課不停學」時你還擔心不能開展「線上教學」嗎?你還擔心家長要退費而沒有收入嗎?
一次「疫情」的考驗,對於成長期的素質教育機構,很可能是整個發展史上大「拐點」!你覺得呢,歡迎交流。
作者: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素質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