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關於科研工作、碩博生活、論文寫作和投稿技巧、最新科研政策解讀、學術出版趨勢、期刊解析等原創文章,請關注ISE學術前沿!
長按關注ISE學術前沿
本文來源:青塔
圖丨實驗測量得到的原胞電荷。由於系統的對稱性,僅測量了1/5的原胞(虛線框住的區域)。左圖:拓撲晶體絕緣體的電荷分布。右圖:平庸絕緣體的電荷分布。橘黃色區域為旋錯區域,灰色為體區域,綠色為邊界區域,藍色為角區域。
由此,體-旋錯對應關係首次在實驗上被證實和發現。與此同時,實驗還發現了旋錯導致的光子局域態,並發現這些局域態僅存在於拓撲晶體材料中。這些驗證和發現為拓撲物理和材料的研究開闢了新的道路和方向,並特別顯示出光子晶體和超材料在基礎物理研究中的重要價值。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Nature,已經不是首次。2018 年 10 月,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FUNSOM)碩士生馬瑋良同學,也曾以第一作者在 Nature 上發了論文,這也是蘇州大學歷史上第一篇一作 Nature 。馬瑋良本科碩士均就讀於蘇州大學,攻讀碩士期間一直致力於新型二維光電材料的光學性質的研究。碩士畢業後,馬瑋良選擇攻讀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師從青年博導李培寧,其出色的學術履歷還曾在網際網路上引發激烈討論。近年來,隨著國內科研水平提升,頂尖期刊的發表普遍呈現「下移」的趨勢。不僅見刊文章數量呈爆發式增長,且越來越多的90後成為論文的第一作者甚至通訊作者,未能入選「雙一流」的普通高校也在頂尖期刊上屢有斬獲。據統計,2020年,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ature/Science原創論文166篇,佔比為9.8%(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均為歷史新高。從發文數量來看,「雙一流」建設高校中,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表現優異;其他高校如上海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西湖大學、山西大學等高校同樣表現出色。除此之外,來自西湖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的3篇文章還榮登封面論文,標誌著中國內地高校論文質量的不斷提高。頂尖論文的爆發式增長,與近些年科研隊伍的極大充實、人才培養能力的不斷提升有著密切的關係。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截止至2017年,中國高校專任教師總人數為1657238人,科研機構人員32823人,其中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有近90萬。也就是說,中國在各大高校及科研機構從事學術工作的人數約有169萬人,五年內增長8.3%。
從業人數的激增,人才培養周期縮短,學術「後浪」不斷襲來,導致中國的學術界在短短幾年內,就迅速地由一個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目前,眾多科技界前輩尚未離開崗位,而90年代初,科技人才「青黃不接」的形勢早已得到扭轉。在中國科研環境的大繁榮之下,安放著越來越多年輕的、焦慮的靈魂。
以自科基金中的青年項目為例,2001年,青年項目的申請數量僅有3441項,而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至8.6萬。近三年平均增速9.41%,資助率也已經連續4年持續下跌。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中國學術界百花齊放的春天,但從高校青年教師的個體的感知而言,這似乎更像是一個「寒冬」。
1月27日,教育部等部委接連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兩份重磅文件,推進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國家政策已經開始重視青年教師的低水平薪酬和科研評價壓力問題。
屬於科研人員的「春天」,相信不會太過遙遠。
文章轉摘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多點'在看',多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