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3位95後碩士一作發表Nature!

2021-02-19 sciSpread

想了解更多關於科研工作、碩博生活、論文寫作和投稿技巧、最新科研政策解讀、學術出版趨勢、期刊解析等原創文章,請關注ISE學術前沿!

長按關注ISE學術前沿

本文來源:青塔

1月20日,由蘇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蔣建華教授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蒲殷副教授合作的,以蘇州大學(Soochow University)為第一署名單位的題為「Bulk–disclination correspondence in topological crystalline insulators」的學術論文在《Nature》雜誌上正式發表(DOI: 10.1038/s41586-020-03125-3 )。
本論文的四位共同第一作者中三位為 95 後碩士研究生。其中劉洋為蘇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18 級碩士研究生,林志康為 17 級碩士研究生。論文通過理論計算、原型設計、實驗表徵相結合的研究方式,首次成功觀測到拓撲材料中旋錯結構導致的穩健光子局域態和分數電荷。蔣建華課題組和蒲殷課題組創造性地利用光子晶體作為拓撲晶體絕緣體的類比,通過構建光子晶體旋錯結構實現探測體-旋錯對應關係的物理系統。在測量分數電荷方面,通過與電子系統的類比,利用Purcell效應的經典對應測量光子的局域態密度。左圖:實驗測量局域態密度的示意圖。利用Purcell效應的經典對應(即亞波長天線的輻射電阻正比於光子局域態密度)可以測量光子的局域態密度。右圖:橘黃色為實驗測量的光子局域態密度,藍色為相應的計算結果。通過局域態密度可間接測得拓撲能帶導致的分數電荷,由此發現並證實了拓撲晶體絕緣體中旋錯導致的分數電荷5/2。

圖丨實驗測量得到的原胞電荷。由於系統的對稱性,僅測量了1/5的原胞(虛線框住的區域)。左圖:拓撲晶體絕緣體的電荷分布。右圖:平庸絕緣體的電荷分布。橘黃色區域為旋錯區域,灰色為體區域,綠色為邊界區域,藍色為角區域。

由此,體-旋錯對應關係首次在實驗上被證實和發現。與此同時,實驗還發現了旋錯導致的光子局域態,並發現這些局域態僅存在於拓撲晶體材料中。這些驗證和發現為拓撲物理和材料的研究開闢了新的道路和方向,並特別顯示出光子晶體和超材料在基礎物理研究中的重要價值。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Nature,已經不是首次。2018 年 10 月,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FUNSOM)碩士生馬瑋良同學,也曾以第一作者在 Nature 上發了論文,這也是蘇州大學歷史上第一篇一作 Nature 。馬瑋良本科碩士均就讀於蘇州大學,攻讀碩士期間一直致力於新型二維光電材料的光學性質的研究。碩士畢業後,馬瑋良選擇攻讀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師從青年博導李培寧,其出色的學術履歷還曾在網際網路上引發激烈討論。

近年來,隨著國內科研水平提升,頂尖期刊的發表普遍呈現「下移」的趨勢。不僅見刊文章數量呈爆發式增長,且越來越多的90後成為論文的第一作者甚至通訊作者,未能入選「雙一流」的普通高校也在頂尖期刊上屢有斬獲。據統計,2020年,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ature/Science原創論文166篇,佔比為9.8%(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均為歷史新高。

從發文數量來看,「雙一流」建設高校中,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表現優異;其他高校如上海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西湖大學、山西大學等高校同樣表現出色。除此之外,來自西湖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的3篇文章還榮登封面論文,標誌著中國內地高校論文質量的不斷提高。

頂尖論文的爆發式增長,與近些年科研隊伍的極大充實、人才培養能力的不斷提升有著密切的關係。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截止至2017年,中國高校專任教師總人數為1657238人,科研機構人員32823人,其中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有近90萬。也就是說,中國在各大高校及科研機構從事學術工作的人數約有169萬人,五年內增長8.3%。

從業人數的激增,人才培養周期縮短,學術「後浪」不斷襲來,導致中國的學術界在短短幾年內,就迅速地由一個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目前,眾多科技界前輩尚未離開崗位,而90年代初,科技人才「青黃不接」的形勢早已得到扭轉。在中國科研環境的大繁榮之下,安放著越來越多年輕的、焦慮的靈魂。

以自科基金中的青年項目為例,2001年,青年項目的申請數量僅有3441項,而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至8.6萬。近三年平均增速9.41%,資助率也已經連續4年持續下跌。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中國學術界百花齊放的春天,但從高校青年教師的個體的感知而言,這似乎更像是一個「寒冬」。

1月27日,教育部等部委接連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兩份重磅文件,推進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國家政策已經開始重視青年教師的低水平薪酬和科研評價壓力問題。

屬於科研人員的「春天」,相信不會太過遙遠。

文章轉摘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多點'在看',多點文章

相關焦點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當地時間 5 月 6 日,中科大 2010 級少年班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95 後」博士生曹原與其博導 Pablo Jarillo-Herrero 連發兩篇 Nature 文章,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優秀:這位上海大學的博士在Nature子刊上以一作發表論文!
    NATURE子刊一作論文、3篇SCI論文、5項發明專利他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敢於探索未知,勇於開拓創新他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論文一篇(影響因子12.121),這也是我校在機器人領域的研究成果首次發表於該刊物,EI檢索會議2篇,參加2018年IEEE ROBIO會議並作匯報,申請發明專利5項,另有多篇論文在機器人頂級期刊審稿中,獲得2020方姚自強獎、2020年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8年獲得東洋電裝獎學金,連續三年獲得上海大學一等學業獎學金
  • 碩士生一作發Nature!時隔兩年,這所百年高校收穫兩篇!
    本論文的四位共同第一作者中三位為95後碩士研究生。其中劉洋為蘇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18級碩士研究生,林志康為17級碩士研究生。本篇論文通過理論計算、原型設計、實驗表徵相結合的研究方式,首次成功觀測到拓撲材料中旋錯結構導致的穩健光子局域態和分數電荷。
  • 天才少年曹原再上熱搜,25歲,3年5篇Nature一作論文
    96年出生的他,此前已有4篇Nature在手,而且都是一作。而曹原剛剛發表的文章,又在當年的實驗基礎上推進了一步:之前是2層,現在是3層,即魔角扭曲三層石墨烯(MATTG)。△ 三層石墨烯在不同電場下的能帶結構BCS理論是一種解釋超導體物理機制的理論,取得了極大成功,三位物理學家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導師的idea,我的研究成果,發表後論文一作卻是導師女友?
    但近日,題主發現論文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發表,且以導師女友為論文的一作。此外,導師女友究竟對文章有無貢獻,尚不清楚,不能只聽題主的一家之詞;甚至還有網友質疑題主在舉報導師後不耐心等待結果出爐,反而在知乎上帶節奏,有利用輿論抹黑導師的嫌疑。
  • 我院李強、李洪森團隊和孫彬教授連續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 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李強、李洪森研究團隊以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in situmagnetometry」的原創研究成果。
  • 研二學子「訴苦」:碩士發「SCI」?Nature附體也不好使!
    大學評優、升職,完全看論文發表的數量和級別,根本不考慮論文的內容。直博要5分以上單獨一作sci,一般就是3分以上單獨一作。你以為那論文都是乾貨嗎?c刊上一次需要多少錢?博士研究生的論文發表,也要求精不求多。現在很多大學就這樣。有同學碩博連讀,5年半發了一篇子刊就滿足小論文要求了,要是那種水刊,5篇也心虛啊!
  • 致敬韓春雨老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Nature Biotech發表重大原創成果
    Han, Hao Liu, Kang Yin, Yi Xie, Xiao Shen, Yong Wang,Jiangang Yuan, BoqingQiang, Yong-Jian Liu*and Xiaozhong Peng*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5(BioArt註:這是博士期間的成果,畢業兩年後發表
  • 發了那麼多文章都不是一作?國內高校2020年Nature&Science發文統計
    為了顯示高校的真正學術水平,本文只統計一作+通訊,且僅統計研究論文。「TOP大學來了」從發文單位統計來看,2020年全年度發文量(一作+通訊)超過10篇只有兩所高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TOP大學來了」從發文的單一學者貢獻度來看,潘建偉院士無疑是榜首!潘院士團隊本年度發表了5篇頂刊,話說潘建偉院士應該是中國每年頂刊的「常客」,高產學者,水平頂尖。
  • 工商管理本科生一作發表CSSCI來源期刊論文:我是怎麼做到的
    2018年4月3日的中午,吃午飯的時候跟同學說「這篇論文我已經被退稿好多次了,啥時候是個頭呀。」回到宿舍照常打開電腦查看郵件,「您好,您的稿件已通過審理,擬發表」。1大二暑期調研路上跟老師聊到關於寫論文的事情,老師說如果想寫論文的話,一定要找好指導老師,跟著她寫也可以。
  • 他讀博期間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後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
  • 優秀!他是上海交大全能學霸小哥,從國獎大神到專業頂級期刊一作
    從國獎大神到專業頂級期刊一作,從「挑戰杯」特等獎到「創青春」國賽帶隊人,從青志隊指導教師到優秀輔導員,堅持全面發展,身懷家國夢想,他是上海交大2020屆上海市優秀碩士畢業生,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李福氣。
  • 論文發表後導師女友秒變一作:選導師要警惕「夫妻店」
    但近日,題主發現論文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發表,且以導師女友為論文的一作。此外,導師女友究竟對文章有無貢獻,尚不清楚,不能只聽題主的一家之詞;甚至還有網友質疑題主在舉報導師後不耐心等待結果出爐,反而在知乎上帶節奏,有利用輿論抹黑導師的嫌疑。
  • ICML 2020 放榜:北理工碩士一作拿下傑出論文獎,清華大學佔據國內...
    1 傑出論文獎 1、《逆成像問題的無調整即插即用近似算法》,這篇論文的作者有六位,前面也提到,其中論文的一作是來自北京理工大學魏愷軒,其導師付瑩也在論文作者之列。
  • 一作、通訊都要爭!一篇「諾獎級」文章的發表始末......
    其實,這是我第二次以一作身份發表我們知道,學術界只講第一,沒有第二,同行們完全有可能在五年之內搶先發表論文。歷史的教訓是很深刻的,莊小威的第一篇STORM顯微鏡論文,從投稿到發表就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所以,五年之內,我們的工作被其它小組搶發的可能性非常大。不過我們運氣比較好,沒有被別人搶發。
  • 碩士一作發Nature
    1月20日,由蘇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蔣建華教授和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蒲殷副教授合作,通過理論計算、原型設計、實驗表徵相結合的研究方式,首次成功觀測到拓撲材料中旋錯結構導致的穩健光子局域態和分數電荷,該成果以蘇州大學(Soochow University)為第一署名單位發表在
  • 申請博士,文章一作、二作、通訊作者有什麼區別嗎?
    當一個科研人員以通訊作者的名義在其領域發表多篇文章後,就會有雜誌自動找上門來讓你當審稿人,對於以後的學術生涯是有很大作用的,所以學生如果有長遠的學術考慮,也可以和導師商量讓你也掛一個通訊作者。為什麼國內導師想要一作?因為學術道德,因為國內學術的考評機制,因為利益驅使,因為懶想吃免費的午餐,因為行動成本太低。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他就是集多數榮譽於一身的鄧鶴翔教授!
  • 科研榜樣:研究生期間,他以一作二作發表6篇SCI論文,優秀!
    研究生期間以第一第二作者發表6篇SCI論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收錄三篇SCI一區期刊論文,以第二作者收錄一篇SCI一區期刊論文(導師一作)。主持西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一項和西華杯創新創業項目一項(結題),參與四川省科技廳項目一項(結題)。獲研究生學業一等獎學金和四川省大學生綜合素質A級證書,獲校級優秀共青團員、院級優秀共青團員、優秀班級幹部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