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中國文學史上最響亮的名字之一,是與李白、杜甫、蘇東坡並肩的存在,如今,我們依然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熱鬧的活動紀念他。然而,他的歷史本尊,似乎迷霧環繞。
屈原家鄉秭歸舉行賽龍舟活動歡慶端午
使用至2015年的人教版初中歷史教科書,是如此記載屈原的: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他吸收民歌精華,採用楚國方言,創造出一種新體詩歌。屈原創作出很多優秀詩篇,代表作《離騷》是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位世界文化名人。」
然而,2016年部編本初中歷史教材及2017年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均刪除了屈原的有關記載。
這一舉措在當時曾激起了不少爭議,批評者有之,贊成者亦有之。官方的回應是有關屈原的敘述可以在同期語文課本中找到。而歷史以求真為第一要義,屈原是否真實存在,目前尚難以定論。
有關「屈原否定論」,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河南老君山:3000餘粽子書寫粽子版《離騷》迎端午
晚清時期,四川今文派學者廖平首次提出,「屈原並沒有這個人」,《楚辭》是秦博士所作的《仙真人詩》,是漢人惡秦而歸之於屈原名下。
廖平之後,質疑屈原真實存在最有影響力的學者當屬胡適。他在《讀楚辭》一文中提出:「屈原是誰?這個問題是沒有人發問過的。我現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麼人,並且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
胡適
胡適認為,「屈原是一種複合物,是一種『箭垛式』的人物」,是後人根據需要而塑造出的「傳說」式的人物。
他甚至推論:屈原及《楚辭》的始作俑者,是「漢朝的老學究」,他們把當時盛行的「『君臣大義』讀到《楚辭》裡去,就把屈原用作忠臣的代表……」。屈原故事是「宣帝時人」補《史記》,「七拼八湊」「塞進《史記》」的。
陝西司馬遷祠石碑
胡適的觀點發表以後,響應的學者不少,但更多的學者並不贊同。事實上,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
(司馬遷)在《屈原傳》之外的《史記自述》裡面,他曾說『屈原放逐,賦離騷』。在《報任少卿書》裡面,他也執拗地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這封信是被班固收在《漢書·司馬遷傳》裡面的。《漢書•賈誼傳》載: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可證實司馬遷、賈誼、班固都認定《離騷》乃屈原所作。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開會,確立了所謂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馬蒂。
不過,這一評選的結果雖然在中國流傳甚廣,影響頗大,但學術價值有限。
進入20世紀下半期,在學術上堅持屈原否定論的主要是日本的一些學者。如三澤鈴爾在《屈原問題考辯》(發表於1981年)一文中的觀點就頗有代表性。他說:「在秦代以前諸著作中找不到言及屈原的記載……屈原,完全應該視之為傳說性的人物。」「很可能《離騷》不是一篇由屈原這個特定人物為表達個人心情而創作的作品,倒不如說是經過古代多數詩人之手,一點一點加工而流傳下來的一種民族歌謠。」
自然,中國的許多學者對此作出了有力駁斥。不過,這一學術論戰至今餘波未息,新版初中歷史教材移除屈原的有關記載,也可看作是這一學術爭論的一個反應。
其實,人們耳熟能詳的文學巨匠,其存在竟遭致研究者否定的,屈原並非唯一。
希臘出土古碑,或為記載荷馬史詩的最早遺蹟
古希臘盲詩人荷馬,載於其名下的兩部偉大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一如屈原《離騷》在中國的影響,深深影響著此後西方社會的方方面面。然而,最近兩百年,西方史學界出現了一個「荷馬問題」:究竟歷史上有無荷馬其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否屬於同一位詩人的原創作品?這一爭議迄無定論。
著名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另外,世界最偉大的劇作家、文藝復興時期享譽英倫的莎士比亞,真的存在這麼個人嗎?或者他只是某人的化名?這一有趣的話題,人們已經談論了數百年,今天依然沒有可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