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分享人:kk 大灣匯價投俱樂部
一、宏觀層面:
(1)空調和房地產的相關度在減弱:
從曲線上看,2016年之後全國空調銷量數據已經越來越偏離地產竣工面積,對地產行業的依賴度已經大幅下降,更多受到存量更新需求的影響。
過去幾年都是地產交付的低迷期,但是空調行業依然保持了比較好的發展,說明存量更新的影響力逐步增加,已經成為主流。空調的安全使用壽命一般為8-10年,目前恰好處於上輪家電下鄉產品更新換代時期。
(全國地產竣工面積和空調銷量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官網)
(2)2020年房地產竣工回暖,相對過去三年是個增量,那麼整個行業的表現會更好一些。2019年7月開始竣工單月同比回正,前面2-3年均處於負增長區間。
二、行業層面
1、空調是家電裡面最好的賽道:
(1)近二十年的家電產量情況:空調一直處於上升階段,增長性強於其他品類,天花板高。
(2)空調技術更新緩慢,龍頭更容易維持領先地位。
(3)空調應用範圍廣,不僅家用,還有商場用、工業用途等。
如光伏系統、晶圓工廠恆溫恆溼無塵的空調、軌道交通空調、核電空調、信息港、冷鏈物流空調。制暖:煤改電。不僅人需要空調,養豬也要用空調。
(4)競爭格局清晰,寡頭壟斷。格力、美的市佔率合計70%左右,行業格局清晰時龍頭可以獲得比較好的利潤率。
2、行業天花板高,滲透率還有提升空間:
目前中國空調百戶保有量,相當於日本八九十年代水平(百戶保有量對比:中國城鎮128,農村53,日本280左右),國內行業天花板遠沒有到,仍有增長空間。
3、新能效等級標準實施推動產品升級,空調龍頭份額提升: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公示,GB21455-2019《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以下簡稱空調新能效標準)已獲得批准,並將於2020年7月1日正式實施。此次空調新能效標準有兩大重要調整:一是能效的準入門檻大幅提升,新標準下的一級能效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高於日本「領跑者」能效要求,節能環保效果顯著;二是統一了定頻/變頻的考核標準,屆時現有的低能效、高耗電的定頻空調和變頻三級空調都將被列為非節能產品,面臨淘汰。該標準也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空調產品能效標準提高,將淘汰部分不合格的廠商,有助於行業整合,市場集中度或將進一步提升。
2019年格力舉報奧克斯事件,也促使行業更加重視質量問題,類似奧克斯這樣的廠家,不敢像過去那樣以次充好,用低成本不合格產品搶佔市場。市場的規範行為利好龍頭企業,格力、美的將搶佔更多市場份額。
三、企業層面
1、商業模式和護城河非常強,自由現金流強勁,貨幣資金1000多億佔總資產比例高。
2、企業家:董明珠有能力、有魄力、有野心,是爭議很大的人物。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有較強的企業家精神,也有經營能力,過去格力的業績是其能力的體現。
3、產品、品牌、渠道:產品、品牌在空調領域是無可爭議的第一。傳統渠道也是第一,但正是由於線下渠道的強大,使得格力在線上渠道的拓展走得比較慢。2019年底格力線上出現新的舉措,我們也期待格力混改完成後,具有網際網路基因的高瓴資本,能幫助格力在線上渠道取得更大的進展。
4、技術實力:(1)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第一:2016年、2017年、2018年格力電器連續三年進入全國前十,穩居家電行業第一;根據中國專利保護協會 2019年4月26日發布的《2018年智慧財產權領域最具影響力創新主體》,格力電器位居第二(較上年度上升3位),穩居家電行業第一。(2)技術方面,據2018年報,格力已掌握了除空調晶片以外製造空調所需的全部核心技術,不再受制於人。晶片業務也在逐步推進,預計不遠的將來會自主可控。
5、財務指標:ROE/毛利率/淨利率/現金流等指標都十分優異,資產負債表十分健康。與固有印象不同,格力其實是輕資產公司。其固定資產佔總資產比例低於製造企業:格力7.31%、美的8.5%、海爾10.4%,低於部分消費品企業相近(茅臺9.5%、片仔癀3.7%、恆瑞醫藥10.4%)
6、格力是空調行業的世界龍頭:格力電器的全球市場佔有率20%左右,位列家用空調領域榜首,自2005年起連續14年領跑全球。不懼怕全球競爭。
四、混改塵埃落地
格力混改已經塵埃落地。混改的完成使得格力從國企背景變成無實際控制人的企業,治理結構的改變會進一步煥發公司的市場化經營活力,如員工工資、股權激勵等方面。短期混改所解決的問題:上市公司與集團的內部矛盾、董事長年齡限制、激勵機制。期待具有網際網路基因的高瓴資本,與具有強大製造基因的格力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會讓格力如虎添翼。另外,這有可能改變格力以往的低估值局面。
五、新業務延展
格力電器的業務已重構為消費領域和工業領域兩大板塊,突出智能家居和高端裝備的地位。消費領域涵蓋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和通訊產品、智能樓宇等;工業領域涵蓋高端裝備、精密模具、冷凍冷藏設備、電機、壓縮機等高端裝備。
高端製造是國家的戰略方向,也是工業網際網路的基礎,格力在這方面進行布局,是有長遠戰略眼光的。
格力現在這樣劃分業務結構,說明這塊逐步成熟。從一些蛛絲馬跡可以感受到,這塊業務在慢慢發芽,我們目前還看不清這塊未來到底能發展到什麼樣的一個程度,但未來值得期待。
格力的營收和利潤,目前絕大部分還是由傳統的以空調為核心的業務板塊帶來的,新的業務板塊目前營收佔比很小,也完全沒有在估值中體現出來。
六、估值
格力目前PE-TTM在14左右,處於歷史估值區間中偏高位置。
2018Q4格力的業績基數比較低,所以2019Q4同比應該是有明顯增加,所以等年報出來當前價格對應的PE是應該低於14的。
當前北上資金購買金額排第一的就是格力,在外資持續流入的基礎上,格力的估值中樞會有所改變,趨向與國際接軌,可以對標的國際空調品牌大金等企業,PE常年在20以上。歷史估值低的原因:1)國企背景壓制估值;2)以往認為空調業績與房地產相關度高,周期性壓制估值。我的思考是未來格力周期性減弱,提高估值水平。
格力集團轉讓上市公司15%股份的轉讓價格是46.17元。按照目前63塊錢的價格,向下的空間不足30%,就相當於我們認為46.17元應該是一個比較大的底部。格力喊出2023年達到六千億的營收目標。我認為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大的。所以未來向上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七、Q&A
Q1:工業製造這一領域有哪些業務培育得比較成熟了,未來有沒有可能分拆上市的機會?
A1:哪些能分拆上市就很難講,目前模具,機器人都發展的不錯,但成熟程度不好說,大多還是霧裡看花階段。
Q2:董總有退休及接班計劃嗎?
A2:董總目前幹勁十足,至少短期不會退休,接班人有在物色。這次綁定的股權激勵短期內也不會結束。
Q3:目前家用和商用空調比例,未來商用空調的市場空間如何,格力的競爭力如何?
A3:目前家用空調佔比較大,商用空調佔比稍微小一些。光伏空調是格力獨家的,在國外有一些地方已經打開了市場。懸浮空調和軌道交通空調都在逐步佔領市場,這塊兒還是比較樂觀的。
Q4:2023年達到6000億,是不是太樂觀了?
A4:6000億的目標能否一定實現不好說,但可以期待。格力的工業板塊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雖然目前還沒顯現出來。另外董總在多個場合重複這一目標,應該也不是毫無把握。這個目標背後也有ZF的背景,從提出時點看,目標提出是在珠海市委書記拜訪格力後提出的,不一定是企業層面自己提出的。
Q5:固定資產佔比非常低,主要的資產都是啥?
A5:格力每年大概增加300億的現金,三季報是1300多億,到年底估計接近1500億。
Q6:手機製造這一塊的負面情況在財報上有表現嗎?
A6:手機的負面影響基本沒有體現。只是內部建了一條生產線,投入成本也不高,可忽略不計。董明珠喊的響,但她是非常謹慎的人。手機根本沒有大規模的去生產,所以也不用擔心帶來負面影響。
Q7:格力估值如果長期能夠維持在更高的水平上,如20倍以上,在什麼情況下會實現?
A7:估值20倍以上只是一個期望吧,短期內不可能很快實現。可以關注最近北上資金一直在買格力。外資認為格力的估值最終會接近成熟國家,現在格力估值偏低,他們就拼命買。
Q8:美的質量和市場佔有率好像不斷在提高,未來的競爭格局是否會對格力造成更多衝擊?
A8:這兩年美的線上走得比較快的,在線上搶佔了一些市場份額,但是格力在去年年底打出一套組合拳來表明線上業務也有考慮的。今年可以重點關注一下線上業務。
兩個巨頭互相競爭,衝擊是必然存在的。他們的實力比較相當,更會擠壓更多的中小品牌市場份額。
Q9:小米會不會起來?能讓家電保持這麼高的淨利率?
A9:小米自身沒有製造能力,長虹代工。從去年雙11促銷戰來看,新品牌很難通過低價來搶奪空調市場的份額,因為沒有成本優勢,格力美的完全可以賣的比小米還便宜。
Q10:渠道這塊,特別是線上有什麼動作?
A1:去年底,格力搞了幾次大的促銷,都是基於網上的,目前是基於董明珠的店。
Q11:空調庫存情況?未來業務展望?潛在風險在哪裡?
A2:線上最難的是和線下的整合,只做網際網路銷售其實很容易,但要能和線下整合好,其實挺難的。去年年底做的大促銷,其實也是在去庫存,通過幾個型號來拉動整體銷售。今年新能效等級實施後,就可以輕裝上陣。未來業務現在還很難講,我自己也是模模糊糊。潛在風險無非就是新業務業績起不來,但目前估值也沒包含新業務這塊。但萬一起來,是很有想像力的。從趨勢的角度來說,高端製造是符合國家戰略方向的.
Q12:對格力的冰箱洗衣機業務怎麼看?有沒有短期爆發的可能
A4:不敢太樂觀,不過按目前冰箱的促銷打法,性價比很高,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從去年年底,感覺格力打法犀利了很多,這個組合拳非常精彩。2020年應該有更多驚喜,但口碑也是要一定時間才能起來
作者:大灣匯價投俱樂部連結:https://xueqiu.com/2860692072/143209593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