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 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終年59歲。3月19日,孫中山靈柩移中山公園。4月2日出殯,靈柩暫放西山碧雲寺石塔中。
孫中山逝世後,國內政局更加惡化,這就如一間房屋的支柱塌了,整個房子都搖搖欲墜,,當時的中國就是這樣,因為孫中山就是那根柱子。孫中山代表的是革命派,另外還有一派是保守派,孫中山的逝世一方面使國民黨內矛盾叢生,另一方面也使保守派感覺有機可乘。比如段祺瑞就撕毀與孫中山達成的協議,沒有按照孫中山遺囑召開國民會議,實施民主政治,而是加強集權統治,奉系張作霖更是自行其是。
當時的大形勢是革命,全國人民在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遺囑號召下,進一步掀起革命高潮,這自然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恐懼,於是他們竭力貶低孫中山先的偉大形象,他們揚言要炸毀孫中山的靈柩,以毀掉革命的根基。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正在北京的國民二軍獨立混成旅旅長高桂滋命令將下轄的補充營改為特務營,命令該營立即進駐北京西山碧雲寺靜宜園,以保衛孫中山靈柩。這個營後來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杜聿明,說起這個營的歷史還比較特殊。
在陝西米脂縣西川有一個叫吳寶山的大地主,他感到自己不夠財大氣粗,於是想過過官癮,他自己出錢出糧招兵買馬,成立了一支軍隊,又花錢從國民二軍高桂滋那裡買了一個補充營的編制,他自然就是營長了,但是他不懂軍事,而杜聿明也是米脂人,此時他黃埔軍校畢業後正在家裡賦閒,於是吳寶山便花重金聘請杜聿明為該營副營長兼第一連連長。
這個補充營的官兵基本上都是地痞流氓,當兵就是為了混口飯吃,這個營的風氣可想而知,根本沒有革命的理想信念,其戰鬥力更是低下,根本打不了什麼仗,所以高桂滋就把這個營改成特務營,因為特務營主要是負責警衛工作的,雖然由補充營改成特務營,名字雖然高大上了,其實換湯不換藥。
這個營在看守孫中山靈柩時,原營長吳寶山一看部隊不好玩,便解甲歸田了,等於花大錢當了一把營長的癮,繼任營長高耆卿是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也懶得管理這個烏煙瘴氣的部隊,經常不住在營裡,所以杜聿明事實上成了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官。
因為看守靈柩也沒什麼事,而北京在當時是繁華的大都市,所以這個營的幹部有點錢都去尋歡作樂了,杜聿明所在的一連有三個排,三個排長都嗜好嫖妓賭博,其中有兩個排長抽大煙,這些排長極力拉杜聿明下水。
一是那兩名抽大煙的排長不斷慫恿杜聿明抽大煙,但是杜聿明拒絕了。因為杜聿明年幼在家時,曾看見他的大姑抽大煙,弄得骨瘦如柴,不成人樣,屢屢遭到他父親的責罵,所以杜聿明心有餘悸,堅決地抵制了。
二是三名排長慫恿他嫖妓賭博。杜聿明也想抵制,但終究是年輕人,經不起女色誘惑,漸漸地隨同排長及其他紈絝的軍官涉足花叢。杜有一次偶然與一妓女談及身世,那個妓女對他講,他家原在河南,因世亂年荒,父母債臺高築,債主迫還甚急,父母萬般無奈,只得賣女還債,她從此淪入娼門。在當時的亂世社會,這種情況比比皆是,然而杜卻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感受社會的黑暗。
杜聿明聽了以後深受震動,他認為自己喪失了革命軍人品質,尤其是自己身負守護總理靈柩的重任,處於服喪之期,卻做出這等荒唐事來,他深深自責,於是走出娼門,從此再也沒有涉足這類場所。
儘管如此,杜聿明還是經常出沒於賭博場所,結果弄得賭債纍纍,把連裡的軍餉都挪用,這激起了官兵的憤怒,使杜的形象一落千丈,這件事給他很大的刺激。
三是三名排長慫恿他休掉在老家的老婆,在北京娶一個漂亮的女大學生。要知道在亂世,有槍桿子就有錢,就有地位,而北京的大學又多,杜聿明生得高高大大,長得非常魁梧英俊,又有黃埔軍校畢業生的光環,找個漂亮的女大學生易如反掌。
因為杜聿明這個營守衛的是總理靈柩,經常有單位和女大學生來慰問,其中有很多漂亮的女大學生,都對高大魁梧的杜聿明頗有好感,美女的誘惑是無窮的,杜聿明也曾長時間徘徊和猶豫不絕,但是想到遠方家鄉的妻子代已為父母盡孝,實在沒有休妻的理由,猶豫再三後拒絕了。
守靈的時間越長,他越來越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慚愧,他堅信自己如果在軍閥部隊中長期以往地混下去,等待自己的必然是毀滅,加上其他因素,他毅然地離開了國民二軍,這是杜聿明的偉大之處,硬是靠自己的歷史自覺走出了大糞坑。
事實證明杜聿明是對的,他的元配夫人確實是他值得守候的人。
杜聿明的元配夫人叫曹秀清,在杜聿明19歲那年,家裡瞞著他給他偷偷訂了親,對方是鄰村大他兩歲的姑娘曹秀清,當年兩人便結婚。曹秀清生於1902年,曹秀清的父親曹萬滋是米脂縣城頗有聲望的商人,聰明俊秀,曹萬滋對她關愛有加,讓她幼年時就識字看書,後來學習詩文繪畫。
這雖然是父母包辦下的婚姻,但是雙方都非常滿意,按照舊俗,如果新娘過門,通常要在婆家伺候公公婆婆,但是杜聿明是個思想開明的新青年,婚後他支持妻子繼續讀書,在他的鼓勵下,曹秀清還考取了榆林女子師範學校。說來也是命運的捉弄,曹秀清在讀書期間受到新思想的薰陶,加入了共產黨,而遠在廣州黃埔軍校學習的杜聿明則加入了國民黨。之後為了杜聿明的前途,曹秀清退黨了。
杜聿明離開國民二軍後便南下到達南京,在張治中的提攜下逐步得到提升,也漸漸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更是成為蔣介石的得力幹將,杜聿明的強項是練兵,在打仗方面,他缺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勇氣,但這卻更加深得蔣介石的信任,因此他也隨著國民黨這條破船走向沉淪,而為了自己的丈夫,曹秀清更是竭盡全力,甚至大鬧總統府,因為在1948年,蔣介石硬逼著在病塌上的杜聿明走進了即將毀滅的淮海戰場。
1949年1月初,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知道國民黨大勢已去,他心底呈現出從未有過的死的寂寞。解放軍的高級將領陳毅的勸降信就擺在他的眼前,杜聿明斟句酌字,不覺心裡一動。「保證全體官兵的生命安全」,事到如今,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呢?雖然條件是「全軍放下武器」。
這個條件雖然令他很心動,然而他卻有一種深深的憂慮,因為他的母親、夫人和孩子還在國統區,換句話說,除了他自己,他家的所有人都在蔣介石手上,蔣介石的為人杜聿明是非常清楚的,蔣介石對黃埔生的要求是「不成功,便成仁」。如果自己投降了,家裡人怎麼辦?這是杜聿明當時最大的憂慮。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杜聿明無法找他的上司商量,因為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一直在南京,他必須找的人卻是他的部下,那個他走到哪裡跟到哪裡的邱清泉。邱清泉沒有抬頭,接過信,看了一半,一句話未說,便將信撕掉然後燒了。杜聿明退出裡屋,嘆了口氣,對送信來的那個13兵團軍官說: 「你走吧,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望著那個軍官的背影,杜聿明的眼中充滿了淚水,一種無奈的淚水,他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或許就是生命的最後盡頭了,人在最後盡頭想到的肯定是自己最親的人,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妻子曹秀清,想到了自己的兒女,尤其是自己的大女兒杜致禮。
1946年杜致禮考上了北平教會大學輔仁大學中文系,然後準備去美國留學,而此時的杜聿明有嚴重的胃病,經常臥床不起,所以在1947年底,杜致禮決定陪同終日臥床的父親杜聿明赴美就醫,然後辦理大學入學手續,不料在上海臨行前,蔣介石突然變卦,要求杜聿明去東北,杜聿明無可奈何,只好拖著病重的身體為去東北,年僅18歲的杜致禮只好單身前往美國求學。
當時的杜聿明心灰意冷,他問自己:還能見到自己年邁的母親麼?能見到自己妻子麼?能見到自己的兒子麼?就在杜聿明走投無路的時候,他的妻子曹秀清也為杜聿明深深的擔心,為此還大鬧了總統府,這事還得從杜聿明母親的壽辰說起。
1949年初的上海十分的寒冷,在冷清的閘北路口,昏黃夜色下的杜家公館,竟點燃祝壽的紅燭。因為這天是杜聿明母親的70歲大壽,曹秀清還是按往年的規矩,一家人慶賀一下,吃頓飯,然而她很快就發現不對勁,因為不斷有南京的要員打電話來賀壽,也有的直接到杜府賀壽,特別是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風塵僕僕地從南京趕到了上海的杜府,他問曹秀清「總統的禮物送到沒有?」
曹秀清隨口道:「沒有。」翌日清晨,蔣經國派人送來現金3000美元。曹秀清接過沉甸甸的鈔票,渾身禁不住發麻發軟。
曹秀清非常敏感,他立即意識到肯定是杜聿明出了問題,不然南京政府不會這麼重視杜母的生日。很快她的想法就得到了驗證,因為大街小巷都傳言,參加徐蚌會戰的國民黨軍已被重重圍困,杜聿明危在旦夕。她一下子明白了,上海的排場完全是擺給丈夫看的,一切為了激勵正在前方的戰場最高指揮官,讓他死心塌地為搖搖欲墜的蔣家王朝賣命。
果不其然。10天以後,淮海戰役結束,國民黨戰場最高指揮官杜聿明被俘。消息傳來的當日,曹秀清即從上海趕到南京,要求面見蔣介石。當然,她帶去了那3000美元,她要把鈔票還給蔣介石,讓蔣介石還她丈夫。「請總統答話,請總統答話!」
曹秀清隻身闖入總統府,一路高呼猛進。總統府大堂兩側瞬時湧出文武百官,像一堵牆,擋住她的去路:「總統今日不辦公!」曹秀清「呸」地一聲,倒地而泣: 「總統自己不辦公,為啥要讓我丈夫去打仗?我丈夫已經病得要死,你們還要他去賣命,嗚,嗚……現在害得他要死不得死,害得我要活不得活……」
曹秀清欲見蔣介石而不得,日落黃昏,眾人散去,她也只好從地上爬起來,買了當夜車票,披頭散髮地回到上海。在上海的寓所,上有老母,下有兒女。兒女六人,三女三男,大女兒已到美國留學,不去管她,小兒子卻行走不得,嗷嗷待哺。她想把全家帶回陝北,但陝北早已是共產黨的天下,不知能否看在她早前參加過共產黨的份上,給她一塊容身之地?他又想把全家帶去香港,靠丈夫當官積累的錢財,想必也能支撐一段時日。
正在這時,國民黨散布謠言說杜聿明作為43名頭號戰犯之一,已被共產黨處決,於是她決定把全家帶到臺灣,丈夫是「黨國忠烈」,她的全家不會得不到「黨國」的恩典。
從曹秀清大鬧總統府這件事來看,他完全是站在杜聿明的角度著想,甚至冒著得罪蔣介石的危險,這在國民黨高官的夫人中非常罕見的,為丈夫大鬧總統府也僅此一例。
曹秀清帶著杜母和子女們到臺灣後,日子過得非常艱辛,因為男人是家裡的頂梁柱,頂梁柱倒了,整個屋子就是塌了,然而曹秀清硬著憑著他柔弱的肩膀將整個家支撐起來。
國民黨敗退臺灣時,臺灣的經濟非常落後,而且又失去美國的支持,大量的國民黨殘兵敗將逃到臺灣使得僧多粥少的矛盾更加突出,而失去杜聿明支撐的曹秀清一家日子過得非常艱難,蔣介石雖然給一點補助,然而對於失去利用價值的杜家,蔣介石政府給的補助簡直就是杯水車薪,每到兒女開學,曹秀清就得為高昂的學費發愁,她一方面求杜聿明當年的老部下幫忙,一方面也做點小生意補貼家用,被人冷眼相看是常有的事。
好在杜聿明還有一些老部下和朋友還算仁義,在他們的幫助下,曹秀清才勉強將子女安置進學校讀書。杜聿明被俘後家道中落,他們的子女更感到反差的巨大。儘管曹秀清努力非常,錢還是遠遠不夠用,這直接導致了杜聿明長子的自殺。
1947年,由於杜聿明位高權重,杜致禮前往美國留學,進入宋美齡為她安排的美國著名女子學院「衛斯裡學院」攻讀英國文學。可是不久她父親杜聿明在淮海戰役中被俘,由於家道中落,為了節省開支,杜致禮轉到紐約聖文森學院,1949年聖誕節,杜致禮在普林斯頓中餐館「茶園餐廳」邂逅了5年沒見的楊振寧。1950年8月26日,28歲楊振寧和23歲杜致禮在普林斯頓舉行了婚禮。
受姐姐的影響,長子杜致仁也非常努力,並於1956年考上了美國哈佛大學,但是他的家庭已經無力提供讀書費用,他不得不貸款於臺灣銀行。三年以後,他已負債七千餘美元。眼見得還有一年即可畢業,臺灣銀行突然中斷信貸,其時正是暑假,大學三年級的杜致仁正好食宿在其姐姐杜致禮處。
得到臺灣銀行突然中斷信貸的消息後,杜致仁一下子慌了手腳。他立即寄函給其在臺灣的母親說:還需三千元即可領取畢業文憑,只要能夠順利畢業,所借款項,將逐年還清,不在話下。接到信函的曹秀清別無他法,當夜給就給蔣介石寫了一個申請貸款三千元的報告。然後就是苦苦的等待,終於在半個月之後,蔣介石批示下達:準借一千元,分兩年支付。於是,曹秀清只好將拿到手的五百元支票迅速寄出。
杜致仁接到支票後,大失所望,焦急之中,淚流滿面,他只好央求其姐杜致禮和姐夫楊振寧儘快替他找點活幹,自籌學費。杜致禮和楊振寧好言勸慰,答應為其設法,杜致仁始得平靜下來。殊不料晚飯之後,杜致仁回到臥室,緊扣房門,再也不曾出來。
翌日中午,杜致禮在餐桌上沒有見杜致仁,她急急忙趕去臥室,然而臥室的門被反鎖了。她感到事情不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破門而入。她發現剛滿22歲的弟弟已經死在床上。床下有一個空藥瓶,裡面的安眠藥一粒沒有剩,杜致仁服下大量的安眠藥自殺身亡了。
雖然杜致仁的死有其自身的原因,就好比一朵溫室裡的花朵,到室外就會枯萎一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與杜聿明的被俘有直接的關係,因為杜聿明不能對長子言傳身教,僅靠母親的教導是遠遠不夠的,而且經濟原因就導致仁致仁自殺的重要原因。
在這樣的打擊下,曹秀清沒有被打倒,繼續撫養著另外四個子女。並設法打聽杜聿明的下落。因為國民黨當局的消息封鎖與謠言,都說杜聿明被處決了,但是杜聿明的一個老部下偷偷告訴曹秀清,杜聿明還活著,這使得曹秀清非常興奮,他經過仔細考慮,終於想到了辦法。
曹秀清決定先設法離開臺灣,先到美國找杜致禮,然後再想法打聽杜聿明的下落,因為杜致禮的丈夫楊振寧已經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曹秀清估計蔣介石不會阻攔她去美國,曹秀清向臺灣當局申請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蔣介石與宋美齡夫婦竟然要接見她,原來蔣介石夫婦要曹秀清到美國後,要其說服楊振寧為國民黨效力,曹秀清當然虛與委蛇,曹秀清回憶:蔣離開會客廳後,宋美齡請我吸菸,還給我點火,非常熱情。
當時雖然是冷戰時期,但是美國的信息還是非常靈通的,很快曹秀清就得知了杜聿明被特赦釋放的消息,而杜聿明也在中共的幫助下,給曹秀清寫了一封信,曹秀清接到信後一方面喜出望外,一方面心急如焚,她立即辦理回到新中國的手續。
就這樣,曹秀清從美國飛到瑞士日內瓦,然後在日內瓦住了十天,並辦理了回國護照,然後經由日內瓦經莫斯科直飛北京
1963年6月3日,杜聿明興高採烈,穿著節日的服裝,一清早即由家動身到北京機場等候,兩人在機場見面後都流出了眼淚,幾個小時後,杜聿明與曹秀清就如熱戀中的男女一樣,手挽著手喜笑顏開地回到家裡,大家圍著他倆齊聲道賀,他倆回答道:「是啊!分手快十五年了,真沒想到還有今天!這時,王耀武的女兒王魯雲也由香港回國,參加了宴會,他非常感觸,杜聿明與曹秀清的感情是實實在在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體現了幸福與美滿。
據鄭洞國回憶,曹秀清回國後,夫婦倆重新家庭生活,曹頗善於料理家務,對杜聿明的飲食起居安排得很周到,老倆口很少出外串門,杜聿明由政協下班後,不是在院子裡侍弄花卉果木,就是夫妻在燈下玩橋牌或收看電視,日子過得十分幸福美滿。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患腎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在遺囑中,杜仍不忘統一大業,囑其妻率其子女為祖國現代化繼續作出貢獻,「盼在臺灣之同學、親友、同胞們以民族大義為重,早日促成和平統一。」而曹秀清也遵從了杜聿明的遺囑。1983年,曹秀清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她已年逾八旬,但仍積極參加有關活動,為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貢獻光和熱。1984年5月病逝於香港。
與蔣介石、陳誠、張靈甫等國民黨將領,稍微有點成績就喜新厭舊相比,杜聿明夫婦是夫妻關係的典範,雖然杜聿明後來成為蔣介石的寵臣,官至陸軍中將,但面對各種誘惑,仍然不為所動,這是非常難得的。
如果說張自忠是中國傳統武將的代表,胡璉是中國儒將的代表,邱清泉是中國少壯派猛將的代表,那麼杜將軍則可算是中國少有的西方化將領的代表。這是人們對杜聿明普遍的評價。但事實杜聿明的西方化傾向更多是體現在軍事訓練上,但是其文化的薰陶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起作用,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糟糠之妻不可休,其意思是人在發跡之後不可拋棄糟糠妻子。
杜聿明19歲時娶大2歲農村姑娘,當連長時手下三個排長勸他休妻娶女大學生被拒絕,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杜聿明的偉大之處。
因為糟糠之妻不可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男人有權有錢就變壞,這也見證了多少男人變心的過程。生活中,男人和女人相愛了,大多數是兩個人白手起家,或者小本經營,慢慢把家庭過下去,把事業撐起了。但是,一個男人,因為金錢的增多,或者地位的提高,心便飄飄然,產生了攀比、浮躁、不安分等心理。就這樣,感情一點點淡了,外面找新歡的心一點點增加了。久而久之,離婚也就在所難免了。陳誠、張靈甫等都是這樣情況。而杜聿明能夠做到始終如一,這不得不令佩服。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曾在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歷史和哲學頗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