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水族館目前有兩萬餘件海洋生物標本,館藏數量居全國同類科普場館之首。館中長年展示著2000餘件珍稀海洋生物標本,其中超過半數的標本皆出自標本製作部主任蘇新剛之手。
一雙滿是傷口的斑駁巧手,堅持近40年。他把每一次修復都當作是和生命在對話。重塑動物最美的瞬間,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也是他畢生追求。近日,觀海新聞記者探訪青島水族館標本製作部,見證了這位海洋世界的「魔法師」「復活」海洋生物的技藝。
最長可保存五六十年
「這個骨頭縫裡的脂肪一定要剝脫乾淨,不能留一丁點兒。」觀海新聞記者在位於嶗山枯桃的青島水族館標本部,看到主任蘇新剛正在反覆叮囑身旁處理白鯨骨骼的徒弟。「在標本製作過程中,剝脫脂肪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比如說這隻白鯨的骨骼,我們要用酒精和藥物反覆處理兩到三遍才算完成。如果脂肪剝脫不到位,標本沒過幾年就壞了。」蘇新剛向記者介紹說,製作動物標本是一件極為精細、繁瑣的工作。
標本製作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剝皮。蘇新剛邊演示邊說道,剝離動物皮張看似簡單,其實下刀十分難,而且魚類與獸類的剝皮有著巨大的差異。一般來說,魚類比獸類的剝皮難度更大,獸類的皮張身上有一層薄膜,皮下組織分層明顯,剝脫起來更容易。而魚類沒有,肉和皮張是長在一起的,需要拿著小刀小心翼翼地剝皮,一點點地剝脫至真皮組織,太薄不利於保存,太厚又不利於後續的整形。剝皮過後,要對動物的皮張進行鞣製,保持皮張的柔軟。緊接著,用酒精和藥物對動物的皮張做脫脂處理,脫脂到位有利於動物標本的保存,一具處理得當的動物標本最長可保存50至60 年,相當於把它們的生命用另一種方式加以延續。
歷經近20道製作工序
「標本需要修飾和美化,但要有科學依據。我們一般不會誇張,基本按照1:1的比例製作假體,確保真實還原動物的體態。」蘇新剛告訴記者,假體製作完成後,將動物皮張與制好的假體進行粘合,一件動物標本就初具雛形了,在乾燥處理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整形,然後認真仔細地修補和著色,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經過近20道製作工序,一隻動物便獲得「新生」。
標本製作師的工作又髒又累,不僅考驗耐力,還得是懂各門知識的「雜家」,在技藝上考驗悟性。記者看到,牆壁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工具。標本製作需要攝子、手術刀、鉗子、錘子、改錐、鐵絲、根雕、鋸子、化學試劑等五花八門的工具。「很多人覺得標本製作和動物解剖一樣有點血腥,但我從沒這樣認為過。當一個個死去的動物經過自己的雙手改造後,又活靈活現地『站立』起來,那種感覺很奇妙。」蘇新剛表示。
「龐然大物」成鎮館之寶
蘇新剛自從1981年接替父親,成為青島水族館的一名標本製作師,從業近40年來,參與製作了許多具有紀念意義的珍稀海洋生物標本,其中包括青島水族館的海洋生物館鎮館之寶——國內最早展示的抹香鯨標本。這頭雄性抹香鯨體長13.95米,重達22噸,1978年4月8日在唐島灣擱淺。蘇新剛等人將這頭抹香鯨的屍體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作為骨骼標本展出,另一部分把空心木頭填充進鯨魚皮內,重現抹香鯨原貌。這件「龐然大物」標本於上世紀80年代一經展出,便受到了市民和遊客的喜愛。
蘇新剛自豪地表示,由於處理得當、製作精良,這件抹香鯨標本已展示了近40年,如今仍陳列在館中的醒目位置。
國內首件企鵝標本也出自蘇新剛之手。1985年,南極科考隊從南極帶回了企鵝屍體,當時製作企鵝標本在國內尚屬首次。蘇新剛在製作過程中發現,還原企鵝的原貌成為一大難題。在反覆試驗中,蘇新剛把羽毛用水粘合,再用鑷子把每根羽毛杵到原本的位置,這樣做出來的企鵝標本羽毛順滑,顏色均勻。如今,蘇新剛已經嫻熟地掌握了企鵝標本製作技藝,國內很多企鵝標本製作仍在沿用他的方法。
精雕細琢40年不改初心
觀海新聞記者了解到,青島水族館超過半數的海洋生物標本都是蘇新剛製作的,但是他的手並不「美」。由於長期使用各種藥品,蘇新剛的雙手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薄繭和傷口。「幹我們這行,受傷是家常便飯。」蘇新剛表示,動物標本製作師是一個冷門職業,早年跟蘇新剛一起當學徒,現在仍幹這行的寥寥無幾。就連他的徒弟,能堅持下來的也很少。目前,蘇新剛的團隊共有6人,是全國專業博物館標本製作團隊中最成熟、也是人數最多的團隊。「我們團隊製作的黑斑條尾魟和海豹母子兩部作品,獲得了2018年第四屆『中國動物標本大賽』的一等獎。」蘇新剛說。
從小生長在海邊的蘇新剛,對海洋生物有著痴迷的熱愛,這也是支撐他四十年如一日從事標本製作的重要原因。「我剛開始學的時候,需要跑到別的博物館去學習,一些關鍵技藝,師傅都不外傳,只能自己偷偷看,然後回去慢慢領悟鑽研。」蘇新剛告訴記者。為了更加真實地還原動物原貌,他自學了解剖學,經常跑到大自然中觀察、拍攝、記錄。通過多年的觀察,使自己的思緒能夠完全融入到動物的形態之中。
「每一次修復都是和生命在對話,每一件標本都是獨一無二的。對待動物要有敬畏之心,你尊重它,它才能在你的手中獲得重生。」蘇新剛感慨道,標本製作學會容易、做好了難,他會用心把動物的角度、形態甚至是眼角的開口都努力還原。重塑動物最美的瞬間,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也是畢生追求。(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張譯心 實習生 劉宇欣 攝影 徐常青)
記者手記
心懷敬畏,精益求精
標本製作師,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份神秘而枯燥的職業,經年累月的重複和高強度製作,讓這一行很難長久「留住人」。但總有人不忘初心,懷著對動物的熱愛,堅持了一年又一年,直到從年輕步入退休年紀。每一次有「送上門來」的逝去的動物,像蘇新剛一樣心懷敬畏的標本製作師,都會珍惜這次「初見」,精益求精地把它們修復成栩栩如生的標本。有些動物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是它們在標本製作師的手中被賦予「新生」,也豐富了市民和遊客對海洋動物的直觀認識。(譯心)
【來源:青島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