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王府井狗不理包子翻車之後,這兩天,又有一家「老字號招牌」翻車,有微博大V用餐後稱「體驗非常糟糕」,因而上了熱搜。28日,歷家菜一名厲姓工作人員回應稱,「他們吃的是最低的標準。他要覺得不值,我們也沒有辦法,我只要做好我們自己就行。」
被吐槽體驗「非常糟糕」引發網友共鳴
24日,一群粉絲百萬的微博大v去吃在北京赫赫有名的厲家菜,這家菜號稱「宮廷風味菜」,它要求選料精,做工細,不許點菜,主人做什麼你就吃什麼,還被評為米其林一星, 結果一群大v吃完後在微博上瘋狂吐槽
↓↓↓
▲最強大腦一戰成名的「水哥」,曬圖直言:非常糟糕
一桌3000塊錢,就這??
從上述博主發出的配圖看,蝦、排骨、魚以及涼菜等十數道菜品,在賣相上並不顯得高級,甚至有些暗淡。這也引發了網友們的評論:「傳說中慈禧吃的就這?」「看著就沒食慾」「3000塊一桌,讓人想起『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的智商稅」。
相關話題竄上熱搜後,迅速引發網友討論。
@纖細的靈魂:哈哈終於有人說實話了……某有錢人請客去蹭過一次,菜上來之前一桌人都是滿面春風每個人臉上都掛著我是個我有身份的人來吃有身份的菜的面相,菜上來後面相越來越頹,請客的滿臉尷尬,被請的不知道怎麼誇才好,吃了一頓氣氛詭異的糟心飯……真的,超級失望@圖一樂觀測員:說句難聽的,深圳這種美食荒漠都不好意思拿這種菜來上墳燒報紙
@麥英俊_:被這條po喚起了記憶。在我印象裡,北京菜總是帶著一種"你愛吃不吃"的氣質。
@南山種豆:去北京玩,餓了,去一家路邊店吃飯,在很餓的情況下也覺得難吃,可那老闆也是一樣的高人一等一副你愛吃不吃的樣子!真是醉了,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
@Chuck Gao:是「您愛吃不吃」的氣質
商家回應:他要覺得不值,我們也沒有辦法
9月28日,據西安商報報導,對於此事,厲家菜一名厲姓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吃的是最低的標準。他要覺得不值我們也沒有辦法,我只要做好我們自己就行。
該工作人員表示,歷家菜自開張以來都是以套餐的形式售賣,「從1985年開張到現在,我們就是做套餐,我們這最低消費是每一位298元,還有2000多元的,每個標準不一樣,還有10%的服務費。」
同時,該工作人員還稱,店裡的菜價已經10年沒有漲過錢了,「菜品有調整,但是298元的基本沒動過。」
這家傳說中的厲家菜什麼來頭?
厲家菜是號稱宮廷風味的北京菜。在2019年底發布的《北京米其林指南》中,位於西城的厲家菜獲得一星。
北京西城區的厲家菜就在後海附近的羊房胡同,一個除了門牌號外(羊房11號)無任何標誌的小院裡。1985年,厲善麟創辦了厲家菜,他的祖父厲子嘉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內務府大臣。
從誕生之日起,厲家菜的口碑傳播就離不開各種名人的背書。「厲家菜」的招牌掛在牆上,題字者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傑。這家餐廳的菜品還有仿製慈禧日常食用的「燕翅席」。在種種神秘的江湖傳聞中,從前的厲家菜每天只做一桌菜,限量供應,美國前財政部長魯賓、英國前首相梅傑、比爾·蓋茨、金庸、梅葆玖、成龍等名人也曾是厲家菜的座上賓。美食家、專欄作者蔡瀾還專門寫文章稱讚過厲家菜。
厲家菜的經營者已經是第四代傳人,即厲善麟的兒子和女兒。它的首家海外分店開在1990年的澳大利亞墨爾本,第二家海外分店於2003年開設在日本東京,在米其林東京指南中評為米其林二星餐廳,從六本木搬到銀座後,獲得米其林一星。
其實厲家菜並非老字號,也不是規模化經營。如今厲家菜只有4家餐廳,北京2家,臺北一家,東京1家。大眾點評顯示,上海店在2019年10月底關閉。
和許多高級餐廳的經營策略一樣,厲家菜不能單點,只能點套餐,價格在每位298到2868元不等,並且額外收取10%的服務費。
俠客島評論:怪不得皇上要下江南
繼王府井狗不理包子翻車之後,又一家「老字號招牌」被送上熱搜!這家號稱「宮廷風味菜」的厲家菜,要求不許點菜,主人做什麼你就吃什麼。可一群粉絲百萬的大V去吃過後表示極其不滿,網友也瘋狂吐槽:這麼貴就吃這些?
試問,現在大家為什麼不愛、甚至開始嫌棄老字號了?一些老字號甚至上了當地人的避坑名單?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難吃還貴、服務也不行。在不少人眼裡,「老」不再意味著傳統風韻、手藝精到,而是「倚老賣老」、質劣價高。
現在的美食豐富多彩,想吃什麼都有,每天吃一家可能一個月都吃不完。時代雖在變化,但用心雕琢的菜品、誠意奉上的服務,不論何時都動人。老字號賣的不該是清朝流傳下來的宮廷故事,而是傳承幾代的手藝,把講故事的精神用在踏實做飯上會更好。
不過,據店家的最新回應:「他們吃的是最低標準,他們覺得不值,我們也沒有辦法。」
美食博主:打著高端的旗號,用食堂菜去欺負消費者,最終只能砸自己招牌
厲家菜如今在普通消費者心中的評價,與其誕生之初名人中的口碑相比,可謂天壤之別。而其口碑崩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其差異化的產品策略和喪失初心導致,難以跟上消費者的需求。
「厲家菜與其說是老北京御膳,還不如說是九十年代以來改良版的官府菜,主打的是高湯燕鮑翅,用上乘的材料和精良的製作,每天只做一桌菜,打下了自己的招牌。當時很多食客、商人、政要乃至外國元首都來這裡用餐,厲家菜的名頭也是這麼打下來的。」微博博主@謝田謝摘星表示,他本人以品嘗各國米其林餐廳而知名。
在他看來,當時名人吃的和大V們人均300吃的有相當大的差異,「當年的厲家菜,雖然有自吹自擂的成分,但至少每天一桌是認認真真去做的……然而現在的厲家菜,不再是真心想做菜了,他們的目標是賺錢。那首先考慮的就是市場而不是食物。價格要親民,所以材料要便宜,要翻臺率,所以上菜要快,火候不需要足。 」
「真正的高端美食,就是小眾的。真的做高端,就要高價,好食材,只招待少量客人。像厲家菜那樣,一邊打著高端美食的旗號,一邊用食堂菜去欺負一群群慕名而來的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或許能掙一些錢,但最終的結果只能砸自己招牌。」謝田補充道。
而這也是這類主打高端、以米其林為招牌餐廳的問題所在。社交網絡時代,品牌的成長與崩塌的路徑都變得複雜而快速,消費者有多種渠道可以觸達品牌,餐飲競爭也更加激烈。不同餐廳定位不同,但是否用心、認真製作美食,消費者是可以感覺到的。
來源:錢江晚報、俠客島、新浪微博、西安商報等
出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內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