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招生政策有差異,如湖南省依然保留三本批次招生,其中大部分都是獨立學院或民辦院校,如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之前,小西和朋友聊起湖南省的高校,他們同樣覺得不可思議,居然還未合併二三本批次招生,如山東、廣東已整體合併為一本批次招生。
研究生入學考試和高考不同,僅英語、政治、選考數學或醫學專碩的考核屬於國內統考,其餘專業學科都是各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命題,不同院校間試題考核內容和難度無法統一。只能說常見情況下,難度排序是:985高校>211院校>雙非院校,但是也不絕對,如部分考生就反應2019年部分北京、上海的高校存在專業課"壓分"現象。相反,也有考生告知小西,985高校中的武漢大學等自主命題科目給分較高,便於未進入學校複試的同學在調劑中有優勢。
三本院校中主體-獨立學院的學生考研,小西建議將報考院校放在省會城市雙非院校或中西部211院校。對於三本院校的考生來說,一志願填報院校非常重要,否則進入調劑環節後沒有任何優勢。畢竟相比本科院校較好的考生,三本院校的平臺不高,想要獲得國家/省級創新課題或參與部分導師的課題,有些科研經歷或小成果都比較難。
也許會有考生質疑:
三本考生,大一進入高校後就提前備考,3年備考選擇一所頂尖985高校,若是初試排名第一,也會被淘汰嗎?
基於這個推測,小西不信的是既然有這麼大恆心,為什麼高一不開始努力,考入一所雙一流院校呢。因此,能堅持3年的考生比例真的很低,能做到的考生僅有那麼幾個,而且成為每年的典型,被廣為流傳。考生若是將1年有效時間用來沉心複習就算是其中不錯的。同時,初試排名前列的考生被淘汰的也不是個別,2019年部分400分+的考生被淘汰同樣不少。不是不建議報考知名985高校,而是你得足夠自律且具有恆心。往年,雙非院校不少考生2年、3年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不少呢!
在2019年考研調劑中,初試成績總分或某個單科成績是篩選調劑複試考生的關鍵指標,不過經過2:1以上(部分學科甚至大於10)的復錄比放大後,進入複試的考生人數不再是少數,且考生間分差不算大。因此,複試三個環節中專業綜合面試成績就較為關鍵(容易有分差),而考官主觀上更願意選擇本科層次較好的考生且給予高分。
其實,有人問過小西,雙非院校的碩士值得讀嗎?我的答案是值得,三年讀研後帶來不小的改變,大部分人都會比同期工作三年更有收穫。而且,省會城市雙非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整體不錯,或者升入同城較好的985/211高校深造讀博也具有優勢。往往這些院校的學科考研報名情況不算理想,具有較大缺額且注重保護一志願考生。"保護一志願考生"就是關鍵,畢竟這些院校的複試線就是所在學科的國家線,報考後錄取難度不大。另外,小西推薦的就是中西部211院校,在後期調劑進入中西部211院校難度比較大,但是相對報考難度要低不少,而且有211的名頭非常有利於後期國內讀博深造。
最後,小西建議報考省會城市雙非院校或中西部211院校。在選擇時你還得看下幾個備選院校該專業情況,而且切記切記一定得提前溝通導師。不是導師可以保你進入複試就能錄取,而是可以給你足夠信心和安排師兄、師姐給你一些備考細節或技巧。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