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剛剛結束,一名山東的理科學生對照答案後,感到心裡「涼涼的」:數學是優勢學科,結果考出了高中三年的歷史新低,選擇題錯3個,考不到140分了;語文作文好像有一點偏題;物理髮揮嚴重失常,最後兩道題計算不準確,「炸了」。
這名同學的三次模擬考試的成績都有670分,基本可以考進985,可現在估分在600左右,恐怕連211都「夠嗆」。現在想復讀,明年再努力一次,做到不留遺憾。
今年山東高考實行賦分制。賦分的成績與估分之間的關聯性很低,成績的高低取消於考試名次,並不是真實原卷面成績。
2020高考的理科題難,對真正學習出色的學生和平時成績偏下的學生有利,反而對成績中上遊的考生,反而是「利空」。
高考,是對考生知識掌握能力和現場心態的綜合考查。所謂的現場失誤,恰恰就是真實水平的反映。
賦分制下,成績出色的學生,只要正常發揮,名次排在前列,賦分成績依舊是高分;成績差的學生,本來實際分數不高,賦分後可能會比真實得分高一些。而一些成績中遊的學生,賦分後,成績可能會低於實際得分。
模擬考試的心態和真正高考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對大多數人來說,高考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失誤的。一些本來成績不錯的學生,心理壓力大,難免影響到現場發揮。
場外對照答案,完全是在放鬆的狀態下重新審視試卷,與場內的緊張程度不同,考後做出的答案與高考當時的答案,可能會有不同。所以估分有很大的主觀性,不能把估分當成賦分後的成績。
考生普遍反映山東省今年的物理題難,本來考理綜就指望物理拉開差距,結果「拔火罐拔得頭疼,滑雪滑的頭暈」,哪怕是把「拔火罐類型都弄清楚了」,物理題還是做不出來。
也有不少山東考生被政治試題「多角度思考和綜合論證聚合經濟」搞懵。政治試題的綜合性較強,今年的高考沒有一味追求地攤經濟、民法典等「熱點」,而是體現出「新」、「巧」和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區分度非常明顯。
如果平時學習政治課時不主動思考,只是背書背習題,把精力押在「時事政治」,沒有從課本裡總結,在新的角度挖掘本質,很難取得高分。
復讀因人而異。如果沒有吸取今年高考數學、語文、物理和政治失誤的原因,只是感覺「沒有考出平時的水平」就去復讀,這種行為是盲目的。沒有剖析自己的不足,明年遇到什麼意想不到的試題,即使復讀,提分的潛力也不大。
全國多省地已經發布高考成績公示時間,基本都集中在七月末。建議還是等成績和排名公布後再決定是否要復讀。
一個好學歷真的挺重要的。可是,想復讀還是得了解自己有沒有提分的潛力,有沒有吃苦的精神,有沒有自控力。成績不錯就是暫時現場發揮差了,復讀還是很有希望的,破釜沉舟還能從二本跨到211,中下985跨中上985。
想提升分數,首先必須加倍付出。如果復讀能吃得下苦,提升30、40分不是問題。如果不能吃苦,又沒有「學習潛力」,估計提升10分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