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人語
信息化「催熟」大學新生
浙江在線10月09日訊 今年夏天,全國各大高校的論壇上,一則《大學新生寶典》廣為流傳,一些新生入學前就早有耳聞;「初來乍到需結交的三類人」、「心態決定戀愛的機會成本」等觀點更是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
在高速信息化的今天,大學新生需要的不再是一張介紹學校方圓大小、教職員人數、歷史沿革的傳統「新生寶典」,他們傾向於獲取更實際的信息:「哪個教室自習不用佔座」、「哪個食堂菜最好」等等,甚至「團委和學生會哪個比較有前途」、「哪個老師對獎學金的決定權更大」……
國慶長假,剛入學半個月的孩子回到父母身邊時,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己的孩子,怎麼一下子變「熟」了?
我們試圖從發生在90後大學新生身上的幾個現象:新生寶典的走紅、教室裡操盤手的出現、學生社團的變化,以及臥談會的沒落等,尋找網絡信息對這一代人的影響。
新生寶典,娛樂並實用著
國慶長假,剛上了半個月大學的女兒楊騁回到金華老家,沒怎麼說學習上的事,而是一系列她「縱橫捭闔」的故事。
通過學校論壇,找到了當院學生會幹部的老鄉學姐,很談得來。
學姐力推她直接競選院學生會的幹部,而不是從「幹事」做起。
開學的第一個星期,學姐帶著她和幾個男生,跟著輔導員「打雜」,還陪院團委的老師及其男友一起逛了街,「其他同學喊她『老師』,我們幾個喊她『姐』。」
老楊覺得,半月不見,女兒成熟不少,「走在別人前面了」。
女兒說,這有什麼,網上《新生寶典》裡就這麼寫的,很多人想做,只不過,沒遇上領路人,只好「摸著石頭過河」,做不到、做不好。
「新生寶典」走紅網絡
《大學新生入學寶典》全長1500多字,今年七八月,各大高校新生入學前,它被各大高校論壇、教育資訊網、個人博客廣為轉載。
作者以一個大學過來人的身份,向「沉浸在剛剛金榜題名的喜悅,又難掩入學焦慮的大一菜鳥」們提了生活、學習和為人處世三方面的建議。
對於室友,要「以和為貴」,不可挑撥離間。
對同學,充分準備交流話題,為「人緣」加分。
在學習方面,「知識第一性,讀書是王道」。
大學社團要參加,成功接任社團領導人地位的等式為:「50%勤奮+20%人緣+29.5%團長青睞+0.5%機遇=下一屆團長人選。」
《在「如何進行未來的職業規劃》一帖中建議,儘早給自己定位:走仕途、學術、從商或者出國,若想走「仕途(公務員)」,「一是參加學生會——社會官場預備班;二是成為黨員;三是大學裡面積累公務員的人際關係網絡,如有前途的學長學姐、老師等等。」
一些寶典還請學長「現身說法」,教新生「公關」。帖子中的一名學長稱:「如果你想在學校可以順利一些,那麼新生接待的時候,你就要把這看做一個了解師兄師姐的機會,一個打進學生會社團高層關係圈的機會。對於所有幫助過你的師兄師姐,一律給予衷心的感謝。我以前的行為就是一律請吃飯……這是我在學校可以做得很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寶典」價值觀迎合了誰?
在採訪中,許多大一同學都表示,網絡已成為他們認識大學的主要途徑,不少人都看過各種各樣的「新生寶典」。
江南是杭州某大學商學院的大一新生,在競選中當上班長。今年入學前,她已經在各大論壇上看了不少經驗帖,並結合自身情況,得出自己一套大學裡的「生存規則」。
「現在網絡發達,幾百萬大學生待業,社會競爭已經蔓延到了校園;沒有過硬家庭背景的學生,如果不在大學時就早做打算,以後畢業了如何面對競爭?」江南說。
當然也有人依然我行我素,大一男生胡塞經常組織同學登山搞戶外運動,但他強調的是,大家玩得開心、盡興,那些所謂的「寶典」,積極的內容可以作為參考,但「潛規則」教育純當消遣看。「每個人對人生的理解不同,對成功的評價標準不同,價值觀不同,『寶典』灌輸的東西很實用主義,或許迎合了一部分人,但不代表迎合所有人。」
【點評】
「新生寶典」,一種參考資訊
王林祥在浙江大學擔任輔導員,作為學校最年輕的輔導員之一,很受新生歡迎。
王林祥認為,90後出生在一個網絡發達、信息資源相對透明、充沛的時代,也身處比以往更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中,這也迫使他們要儘快地成熟起來,「例如,一名大一同學曾告訴我,說高考後父母想把她送出國留學,而她認為現在出國的孩子大多在『混日子』,在國外也未必混得好,最後還是要回來找工作,不如利用家裡的人脈,留在國內找份好工作。」
「現在的大一大二新生興趣廣泛,重視個人情感,同時很敏感。」他總結說,「各種各樣新生寶典的出現,既是網絡資訊發達的必然結果,也是大學新生迫切希望整合利用社會資源、促進自身發展的表現。」
「當然,有些『總結』還是表面了一些,稚嫩了一些。」王老師說,「新生寶典」帖對於很多新生來說,充其量只是一種參考資訊帖,甚至是娛樂帖。
浙江大學社會學教授馮鋼的看法還要直接一些:學生需要從學校之外獲得信息,才能保證將來進入社會時不會驚慌失措,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大學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都亟待改變。「現在的信息化與以前的信息化不同,以前的信息化是可以被人為控制的,傳達國家的教育理念,而現在的信息化是沒法控制的,一些學校教他們的,他們不感興趣,轉而從網絡獲取。這就是為什麼,以前的大學生畢業時走上社會時,發現非常陌生,很多東西沒接觸過,需要重新適應,而學校教的反而都沒有用武之地。」
「我們說國外大學『無圍牆』」,而它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的信息源,學生們人人都能從這個平臺獲得多於外界的信息,所以如比爾·蓋茨之流,在學校獲取了足夠多的信息後,休學去創業,投入社會實踐。而國內大學則是相反。」
【70後看】
很多人都說念大學無用,但我認為,這個學習的過程能鍛鍊人,培養人的品質,這是毋庸置疑的。如今社會發展很快,大學生也開始炒股做生意,和人打起交道非常圓滑,一些表面的東西可以從網上獲取,但是修養、氣度、眼光這些東西,不可能通過簡單的信息就能培養,鍛鍊一個人的內心,還是需要時間和挫折的。
——金鑫,1972年出生,事業單位幹部
【80後說】
一些新生寶典教你如何逃課不被發現,如何討好部分老師拿獎學金,如何跟本地人打好關係方便留在當地工作,如何如何,表面看是提供意見,實則是向你灌輸一種「價值觀」。
我認為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價值觀很難被強迫,大學四年重要的是「盡興」。回想自己在大學經歷的幾年,最大的收穫是沒有盲從所謂「寶典」的價值觀,而是「活得盡興」,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身邊大部分同學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敢於表達,儘管我們能夠通過網絡廣泛獲得各種信息,但不會一概接受,大部分同學都有自己的原則,有人認為這樣做值得,他就會做;大部分人對「潛規則」不屑一顧,他就不會做,完全取決於自己。
——朱頤,1988年出生,大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