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孫子吳起
1
孫武的最大成就是流傳於世的兵法十三篇,憑此一本《孫子兵法》,孫子被尊為百世兵家之師。
至於他作為將軍參與吳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的戰事,一者未為定論,一者其事功也不見得突出,至少其作用較伍子胥猶有不足,因此太史公只是一筆帶過,並無更多筆墨,只是不忘加上一句「顯名諸侯」的結論。
太史公寫孫武仍然用「論其軼事」的寫法,著重寫了孫武應吳王闔閭的要求以十三篇試婦人的軼事,至於十三篇講的啥,借闔閭之口「吾盡觀之矣」,不消在此細說了。寫大人物偏用小材料,將嚴肅的歷史寫得如此活潑離奇,太史公可謂深諳文章之法,更有難得的膽識。
此段軼事讓我們見識了嚴肅認真,三令五申又不依不饒的孫武,「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等等便是大將精神;見識了草率玩笑,尷尬不已的吳王,「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碰到這樣的將軍,吳王真是窩了一肚子的火。闔閭畢竟是一個有氣量有雄心的諸侯,知道孰輕孰重。雖然痛失愛姬,但由此知道孫子能用兵,還是請孫武做了大將,與伍子胥一道幫他成就了一番霸業。
見微知著,孫武可以為將,闔閭可以稱霸。近乎離奇的舊聞往事,也可以成為歷史的教訓,便是太史公的功力。
2
「孫子臏足,《兵法》修列」,太史公在《報任安書》裡將孫臏列為「倜儻非常之人」,在艱難困苦之際,雖不可用於當時,卻能夠「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也是太史公的榜樣之一。
龐涓知孫臏之能,「以刑法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妒能忌賢如此,可見龐涓器量之窄,格局之小。與鮑叔牙對管仲乃天壤之別,稍好過李斯置對手於死地的狠毒。臨死前那一句「遂成豎子之名」,總是無奈,本想埋沒了孫臏,今日卻以自己的兵敗身亡,成就了他的名聲。
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誤了自己的性命。
「齊使者以為奇,竊載與之齊。」一個無名無姓的使者,見到一個殘疾人,聽了他的一席話,就認定孫臏不同凡響,這真是一個慧眼識英才的伯樂,為國薦才的忠臣。《史記》裡有許多這樣無名無姓的小人物,卻能發出熠熠的光芒,成就了他人,也照亮了歷史。
孫臏是了不起的。一是在軍事上的才能,圍魏救趙與圍魏救韓,一反「用兵不復」的原則,同一個對手敢用同一個策略,真是同曲同工之妙,直讓對手輸得心服口服。抗戰時期,劉伯承在山西平定七亙村先後兩次伏擊日軍,也是反「用兵不復」原則而為之,取得奇效。至于田忌賽馬、減灶行軍,埋伏馬陵道等,設計之巧妙簡直如同藝術家創造出來的完美作品。二是對龐涓,一擒一放一圍,最後逼他拔劍自刎,也算仁至義盡,不是睚眥必報的人,也報得了深仇大恨。三是齊威王以孫臏為師,他沒有謙讓,欲以他為將,卻辭了,自認為:「刑餘之人不可」,為國家大事計,甘居幕後,不特自知自明那樣簡單。
太史公嘆孫臏「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早求患於被刑」,實在沒有道理。雖說,兵者,詭道也,兩軍對壘,不管對手如何狡猾,畢竟有對手在,有敵人在。日常相處,君子與小人表面上歷來看不出端倪,只是小人處心積慮,君子坦坦蕩蕩,小人心裡滿是敵人,君子眼裡全是朋友。
3
吳起這一輩子真是一言難盡。一生遭人忌恨排擠,幾起幾落,疲於奔命,永不放棄,最後卻不能善終。
他是一個有才的人。文的方面能勸魏武侯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武的方面「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業績方面,在魏國「將三軍」、「治百官」、「守西河」功勳卓絕;到楚國當令尹使「諸侯患楚之強」。
他是一個努力奮鬥,盡心盡力的人。「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行,親裹嬴糧,與士卒分勞苦」。更有甚者:「卒有病疽,起為之吮。」吮完父,又吮子,何等勤勉,愛兵如子。
吳起之病,病在功名之心太重,病在刻暴寡恩。「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何等毅然決然;母死不歸,殺妻求將何等絕情絕義;「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何等雷厲風行,急功近利,憑區區一己之力用霹靂手段剝奪楚國宗室貴族幾百年來形成的既得利益。
吳起與田文論功,可知功臣與社稷之臣的區別。吳起作為功臣可以將三軍,使將士賣命,敵國不敢謀,也能「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還能禦敵於國門之外。而田文作為社稷之臣要做的是給人信心,使天下歸心。
太史公嘆息:「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是講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任政於楚,卻不知道修德義,行德政。道理雖明白,自己卻做不到,是世人的通病。
還是王陽明講「知行合一」講得明白:是真知,才能真行,不行乃是假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