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列傳》札記之五

2021-02-13 夏立宇

五、孫子吳起


1


孫武的最大成就是流傳於世的兵法十三篇,憑此一本《孫子兵法》,孫子被尊為百世兵家之師。

至於他作為將軍參與吳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的戰事,一者未為定論,一者其事功也不見得突出,至少其作用較伍子胥猶有不足,因此太史公只是一筆帶過,並無更多筆墨,只是不忘加上一句「顯名諸侯」的結論。

太史公寫孫武仍然用「論其軼事」的寫法,著重寫了孫武應吳王闔閭的要求以十三篇試婦人的軼事,至於十三篇講的啥,借闔閭之口「吾盡觀之矣」,不消在此細說了。寫大人物偏用小材料,將嚴肅的歷史寫得如此活潑離奇,太史公可謂深諳文章之法,更有難得的膽識。

此段軼事讓我們見識了嚴肅認真,三令五申又不依不饒的孫武,「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等等便是大將精神;見識了草率玩笑,尷尬不已的吳王,「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碰到這樣的將軍,吳王真是窩了一肚子的火。闔閭畢竟是一個有氣量有雄心的諸侯,知道孰輕孰重。雖然痛失愛姬,但由此知道孫子能用兵,還是請孫武做了大將,與伍子胥一道幫他成就了一番霸業。

見微知著,孫武可以為將,闔閭可以稱霸。近乎離奇的舊聞往事,也可以成為歷史的教訓,便是太史公的功力。

2


「孫子臏足,《兵法》修列」,太史公在《報任安書》裡將孫臏列為「倜儻非常之人」,在艱難困苦之際,雖不可用於當時,卻能夠「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也是太史公的榜樣之一。

龐涓知孫臏之能,「以刑法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妒能忌賢如此,可見龐涓器量之窄,格局之小。與鮑叔牙對管仲乃天壤之別,稍好過李斯置對手於死地的狠毒。臨死前那一句「遂成豎子之名」,總是無奈,本想埋沒了孫臏,今日卻以自己的兵敗身亡,成就了他的名聲。

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誤了自己的性命。

「齊使者以為奇,竊載與之齊。」一個無名無姓的使者,見到一個殘疾人,聽了他的一席話,就認定孫臏不同凡響,這真是一個慧眼識英才的伯樂,為國薦才的忠臣。《史記》裡有許多這樣無名無姓的小人物,卻能發出熠熠的光芒,成就了他人,也照亮了歷史。

孫臏是了不起的。一是在軍事上的才能,圍魏救趙與圍魏救韓,一反「用兵不復」的原則,同一個對手敢用同一個策略,真是同曲同工之妙,直讓對手輸得心服口服。抗戰時期,劉伯承在山西平定七亙村先後兩次伏擊日軍,也是反「用兵不復」原則而為之,取得奇效。至于田忌賽馬、減灶行軍,埋伏馬陵道等,設計之巧妙簡直如同藝術家創造出來的完美作品。二是對龐涓,一擒一放一圍,最後逼他拔劍自刎,也算仁至義盡,不是睚眥必報的人,也報得了深仇大恨。三是齊威王以孫臏為師,他沒有謙讓,欲以他為將,卻辭了,自認為:「刑餘之人不可」,為國家大事計,甘居幕後,不特自知自明那樣簡單。

太史公嘆孫臏「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早求患於被刑」,實在沒有道理。雖說,兵者,詭道也,兩軍對壘,不管對手如何狡猾,畢竟有對手在,有敵人在。日常相處,君子與小人表面上歷來看不出端倪,只是小人處心積慮,君子坦坦蕩蕩,小人心裡滿是敵人,君子眼裡全是朋友。

3


吳起這一輩子真是一言難盡。一生遭人忌恨排擠,幾起幾落,疲於奔命,永不放棄,最後卻不能善終。

他是一個有才的人。文的方面能勸魏武侯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武的方面「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業績方面,在魏國「將三軍」、「治百官」、「守西河」功勳卓絕;到楚國當令尹使「諸侯患楚之強」。

他是一個努力奮鬥,盡心盡力的人。「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行,親裹嬴糧,與士卒分勞苦」。更有甚者:「卒有病疽,起為之吮。」吮完父,又吮子,何等勤勉,愛兵如子。

吳起之病,病在功名之心太重,病在刻暴寡恩。「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何等毅然決然;母死不歸,殺妻求將何等絕情絕義;「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何等雷厲風行,急功近利,憑區區一己之力用霹靂手段剝奪楚國宗室貴族幾百年來形成的既得利益。

吳起與田文論功,可知功臣與社稷之臣的區別。吳起作為功臣可以將三軍,使將士賣命,敵國不敢謀,也能「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還能禦敵於國門之外。而田文作為社稷之臣要做的是給人信心,使天下歸心。

太史公嘆息:「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是講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任政於楚,卻不知道修德義,行德政。道理雖明白,自己卻做不到,是世人的通病。

還是王陽明講「知行合一」講得明白:是真知,才能真行,不行乃是假知。

 

相關焦點

  • 商人的絕唱——讀《史記·貨殖列傳》札記
    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在其《史記·貨殖列傳》中首次為商人立傳,一些純粹性的商人因其產業與事跡,而被太史公錄入史書,從而留下了商人群體的第一筆,也是最後一筆絕唱,這也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一次,此後官修史書中再無這些純粹性的商人,而那些所謂的「社稷君臣」們佔據了史書。
  • 張中行講《史記*貨殖列傳》
  • 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但是他在序中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云云,又大談孔子作《春秋》之意,可知《史記》紹敘《春秋》之意甚明,而史遷隱隱間也是以孔子的繼續者自居的,因此要想知史遷作《史記》之本意,此節不能不明。
  • 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
    在《管晏列傳》的第一部分,司馬遷向我們介紹了管仲的出身,並著重寫了他因鮑叔牙的推薦而任齊桓公之相的事,為後文管仲詳談他同鮑叔的關係作好了鋪墊。而對於管仲的煌煌相業,太史公則以「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幾句帶論斷性的、概括性極強的話了之,可見其頭緒之集中,筆力之勁健。
  • 司馬遷把這個故事排在《史記》列傳之首
    司馬遷把這個故事排在《史記》列傳之首 2020-09-04 08: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活動報名 | 《史記》線上讀書會:刺客列傳
    《史記•刺客列傳》主講人:姚侃華
  • 每天讀《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07)
    而項羽又彊,立我,我欲之楚。」【集解】:張晏曰:「羽既彊盛,又為所立,是以狐疑莫知所往也。」甘公曰:【集解】:文穎曰:「善說星者甘氏也。」【索隱】:天官書雲齊甘公,藝文志雲楚有甘公,齊楚不同。劉歆七略雲「字逢,甘德」。志林雲「甘公一名德」。「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雖彊,後必屬漢。」故耳走漢。
  • 史記|《卷九十四·田儋列傳》
    《田儋列傳》是秦末和楚漢相爭之際的齊國的田氏家族的合傳,以記述田儋在反秦戰爭中的事跡為主,故以「田儋列傳」為卷名。相較於《史記》中的其它卷,《田儋列傳》篇幅較短,容量較大,記載了當時的田氏家族的十幾個人物,描繪了當時的齊魯大地上的多起重大事件。由於本卷所記載的人物多、事件多,倘若沒有一條主線的話,很容易讓人覺得枝葉繁生、不著邊際。
  • 每天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09)
    異物來集兮,私怪其故,發書佔之兮,筴言其度。【索隱】:漢書作「讖」。案:說文雲「讖,驗言也」。今此「筴」蓋雜筴辭云然。【正義】:發策數之書,佔其度驗。曰「野鳥入處兮,主人將去」。請問於服兮:【索隱】:於,於也。漢書本有作「子服」者,小顏雲「子,加美辭也」。「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兇言其菑。【正義】:音災。
  • 新書推介 | 蘇芃:向宗魯《史記講誼》的發現與整理
    判定國圖藏《史記校注》作者為向宗魯先生,主要證據有以下四點:第一,《史記校注》由大量札記組成,許多札記下都有「承周案」字樣的案語,與向先生名諱吻合,且《司馬穰苴列傳》「晏嬰乃薦田穰苴」條「承周案」旁批「向先生之名」。按核《說苑校證》、《淮南鴻烈簡端記》二書,其間亦多有「承周案」,可證當出自一人之手。
  • 每天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08)
    見細德之險兮,搖增翮【集解】:徐廣曰:「一雲『遙增擊』也。」逝而去之。【正義】:搖,動也。增,加也。言見細德之人,又有險難微起,則合加動羽翮,遠逝而去之。彼尋常之汙瀆兮,【集解】:應劭曰:「八尺曰尋,倍尋曰常。」【索隱】:音烏獨二音。汙,潢汙;瀆,小渠也。豈能容吞舟之魚!
  • 朱清榮●我當歸去——夜讀《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傳》為荊軻亂言
    作者:朱清榮 我當歸去 ——夜讀《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傳》為荊軻亂言畔邊飛舞之柳絮,水上無根之浮萍,皆輕浮之徒,不入吾意。軻本布衣,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蒙太子不棄,以為明珠……吾擾久矣,何言?爾來三載矣,殿下予軻出有車,食有魚,上馬金,下馬銀……軻有何能,以至如此!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心有何難,對吾明言,雖肝腦塗地,不足以報萬一…… 吾知矣!明矣!殿下所憂為燕之太平,國之安危。吾,匹夫也,有何德,具何能?
  • 《史記 刺客列傳》群文閱讀寫作精選
    《史記·刺客列傳》讀書筆記——高二(1)班 梁根銘在《史記·刺客列傳》中,我最喜歡聶政。聶政因殺人躲避仇家,和母親姐姐逃往齊國避禍,以屠為業。韓大夫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廷爭結仇,獻巨金為聶政母親慶壽,求其為己報仇。
  • 讀《史記·魏公子列傳》
    原來以為一篇列傳會很長,畢竟要記一個人的生平大事,但花了一個半小時讀了一篇《魏公子列傳》,感覺並不長,內容也並不瑣碎。在這麼多篇列傳裡,大多數都是以《(人名)列傳》來命名的,而戰國四君子分別為《孟嘗君列傳》、《平原君虞卿列傳》、《春申君列傳》,唯有信陵君魏無忌的傳記題為《魏公子列傳》。
  • 每天讀《史記》:蘇秦列傳第九(03)【音頻朗讀】
    且夫秦之攻燕也,逾雲中、九原,過代、上谷,彌地數千裡,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趙之攻燕也,發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索隱】:地理志高帝改曰真定也。【正義】:趙之東邑,在恆州真定縣南八裡,故常山城是也。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戰於千裡之外;趙之攻燕也,戰於百裡之內。
  • 創意課件:《李將軍列傳》(鹽城中學聞雯)
    翻轉一下:《李將軍列傳》備課札記【不服來戰】課文謎語:《六國論》謎語九則(來試試,全對有獎)【
  • 孫利政丨《史記》三家注音注校議
    歷代對於《史記》及三家注文字的考訂論著汗牛充棟,對後世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集大成著作當屬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和日人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三書對《史記》及三家注進行全面而細緻地校訂,其中就涉及不少三家注的音注問題。另外,還有大量的學術專著、筆記、書信、序跋等材料中也有對三家注音注的考訂,相對來說比較零碎,數量比較有限。
  • 任剛:《魏公子列傳》的取材及撰寫
    《魏公子列傳》的取材及撰寫 任剛 此文發表於《安康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提要:把《史記·魏公子列傳》和《魏策四·信陵君殺晉鄙》《荀子·臣道》有關材料進行對照,可知:以「竊符救趙」為中心的有關故事當出於有關文字記載。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〇:高山仰止,仲尼弟子列傳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之後本應是伍子胥列傳第六,因為在前面《吳太伯世家》中已經詳細講述了伍子胥的事跡,所以此處從略,想了解伍子胥事跡的話請參看前文。本文為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世傳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 願有後生,值得你託付 | 閱讀《史記》
    他們中有人站在蜀地考察司馬遷的西南之行,有人來到北京房山追尋張子房的足跡,有人在山東轅固村通過《史記》喚醒村民的文化記憶。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一位來自湖北的讀者的投稿。在文章中,他寫道:「太史公如此才學、抱負之人,受如此之極刑,仍能堅定信念,繼往開來,振奮後學,讓人唏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