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喝美沙酮的戒毒者
戒毒者隔著鐵欄籤字後便可交錢取藥
一名戒毒男子正在門診部內喝藥
在鄭州,有這麼一小群人,每天晨起晚睡,忙忙碌碌,和普通人沒有區別,但是每天他們需要前往一個固定的地方,只為喝一口藥水,這個藥水就是美沙酮。
鄭州市區有3家美沙酮門診,每天接待360~450人服用美沙酮。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我們走近了這個群體。
■調查
每天到固定診所飲用一杯美沙酮
昨日10時50分,紅旗路經三路口西邊的省疾控中心藥物維持治療中心門診,一名戴著墨鏡的男子進來後報了串數字,然後隔著鐵柵欄放進去10元錢。
工作人員竇志堅接過錢,在電腦鍵盤上「梆梆」敲了一串字,隨後從一個形如純淨水桶,但只有一半大小的儀器中倒出一杯微紅色液體遞給男子。液體用一次性杯子盛著,大概有半杯,男子接過液體後一飲而盡,沒有說一句話。
隨後,男子拿著杯子在飲水機上接了杯水,再次一飲而盡,扔掉杯子後,朝竇志堅張開了嘴巴,示意液體已被吞下。
竇志堅微點了一下頭,男子徑直離去,全程不過5分鐘。
鄭州市區每天有360~450人喝美沙酮
這種微紅色液體就是美沙酮。
美沙酮,藥效與嗎啡類似,具有鎮痛作用,並可產生呼吸抑制、縮瞳、鎮靜等作用。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發現此藥具有治療海洛因依賴脫毒和替代維持治療的藥效作用。
「像那名男子一樣,每天來服用美沙酮的有130例左右,加上另外兩家,鄭州市區每天有360~450人在喝美沙酮。」 省疾控中心藥物維持治療中心門診主任崔兆麟說,這種方法叫維持治療,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戒毒」,也不是「小毒代大毒」,而是一種對吸毒成癮者的新型療法。「美沙酮維持療法,是在戒毒者進行脫毒治療、消除戒斷症狀後,定期給戒毒者以限量的美沙酮進行維持,同時配合心理治療、行為幹預等綜合措施,防止和減輕戒毒者產生的對毒品的強烈需求。美沙酮維持療法的優點是戒毒者的戒斷症狀平緩,不痛苦,副作用小。」
市區3家門診累計治療2279人
2008年,河南省首家美沙酮門診在三門峽市開診。
2009年,3家美沙酮門診分別在鄭州、開封、許昌同日開張,成為我省第二批試點門診。
目前,鄭州共有4家美沙酮門診,市區有3家,分別為省疾控中心藥物維持治療中心、大石橋美沙酮門診和中原區美沙酮門診,鞏義市有一家。
截至今年5月底,鄭州市區的3家門診累計治療2279人,正在治療1526人,已累計減少新發HIV感染114人(未含二代性傳播),減少海洛因消耗約0.8噸,減少毒資交易約3.3億元。
喝完美沙酮後,必須再喝杯水並張嘴說話
在門診室大門的鐵欄上貼著兩張署名不同的道歉信。
兩封信的內容大同小異,「因為我的錯誤,耽誤了美沙酮門診的工作,罵了工作人員,還把藥吐了一地,我真誠道歉」。
「這是前幾天剛發生的事,他在拿到美沙酮之後沒有服用,拿著杯子起身要走。被制止後,開始辱罵工作人員。」門診室大夫說,有一些患者,把美沙酮含在嘴裡,出門後吐在事先準備好的杯子裡,「所以患者服用後,我們要求他再喝一杯水,讓他們張嘴說話,以保證藥液全部咽在肚子裡。」
為什麼要搗鬼拒服美沙酮?「有些人會把美沙酮收集起來轉賣給別人,而這個是我們堅決要杜絕的,所以一旦發現,就會提出警告,並採取相關措施。」門診大夫說。
劉同西 35歲 「想要一個健康的孩子」
今年35歲的劉同西,在省疾控中心藥物維持治療中心治療已有2年。將近1.80米的個頭,體重80多公斤,看著氣色不錯。
劉同西每天早上6點起床,然後散步,做一些簡單的鍛鍊,和普通人無異。只是很少外出旅遊,因為「每次旅遊,都要提前轉診,尋找有可服用美沙酮的地方」。
「我現在喝一次,最多可撐到明天晚上。」他說。
劉同西老婆每個月有1萬多元工資,他則開了個小店,收入不錯。閒暇時,劉同西會在家裡做一些家務,「前幾年交錯朋友了」。
劉同西沒有孩子,看著同齡人都有了孩子,他也開始著急起來。去年,他和老婆到幾家醫院檢查,至今還沒有醫院給他滿意的答覆。
李瑩瑩 35歲 「想到省歌舞團當一名舞蹈演員」
李瑩瑩,今年35歲,高挑的個子,長長的臉蛋,漂亮,開朗。18年前,誤入歧途,吸毒後一發不可收。
「當時我父母做生意,家庭條件很好,認為吸毒是高消費,是一種時尚。」她說,當時,她正在做舞蹈演員,吸毒讓她的舞蹈夢徹底破滅了。
10年前,她戒毒時認識了現任的老公,兩人最終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兩個人因為毒品走在了一起,有共同語言。」李瑩瑩說,她曾跟老公約定,兩人都不能復吸,如發現復吸說「byebye」。
兩人結婚後,育有一個孩子,現已3歲。談起孩子的情況,她非常開心。「我現在就是一個軀殼,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長大了幹什麼都行,不求有多大出息,只想他健健康康的,起碼不要受毒品的毒害。」
回憶起往事,她掩面而泣。李瑩瑩說,毒癮上來時,渾身出虛汗,跟貓抓了似的,坐立不安,就想吸兩口。她的大家庭裡,上輩、同輩人中,有好幾個人吸毒。目前,兩個已去世。
吸毒的幾年時間裡,她的花費也讓人觸目驚心——四五百萬元。而現在,她在一家公司打工,每個月3000多元工資,省吃儉用。
李瑩瑩說,她從不提及自己的吸毒經歷,每天閒暇之時,她就會來到省藥物維持治療中心喝美沙酮,「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我以前吸過毒,除非經常接觸吸毒的人」。
問及她的心願時,李瑩瑩笑了:「到省歌舞團當一名舞蹈演員。」
康曉玲 37歲 「兒女雙全,毒癮也得到控制,對生活充滿信心」
「吸毒的人也有三六九等。」今年37歲的康曉玲說,她家裡的條件相當好,在小區裡是數著的。
以前,她喜歡人多熱鬧的場面,出入迪廳、娛樂場所是常事,三五成群扎堆聚會是她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現在,迪廳、KTV這些時尚場所,對她再也沒有了吸引力。家裡的生意交給了親戚打理,她平時深居簡出,很少聚會。而她最常去的地方是家門口的一個舊書攤,小說、雜誌都有,一本三五元錢,買回來後,她兩天就能看完三本。
這一段,她老公住院,她天天忙著家裡、醫院兩頭跑,還得抽空來喝美沙酮。
「我現在兒女雙全,毒癮也得到了控制,對生活充滿信心。」
江夏敏 38歲 「孩子長大了一定不要走這條不歸路」
之前,江夏敏有一個完美的家庭。
10年前,江夏敏老公吸毒,看到老公毒癮發作的樣子,江夏敏說,心都碎了。
「我就不信你戒不掉,我也試一試。」沒想到,準備現身說法的她,一下子跌入了萬丈深淵。
由於兩人一起吸毒,家裡的生意幾經荒廢,加上吸毒開銷巨大,家庭經濟每況愈下。
現在,她在家裡帶孩子,老公開三輪車掙錢,生活過得緊巴巴。
她和老公經常一起開著三輪車來喝美沙酮,周末時他們會帶著兒子一起過來。兒子5歲了,已上幼兒園,每次來到門診,兒子都會主動報上爸爸媽媽的編號。
「未來,我們不能讓孩子再走上這條不歸路。」她說。
■採訪手記
在門診採訪時,不少患者都戴著太陽鏡,不願以真面目示人。
有一名叼著菸捲的男子進入省疾控中心治療中心後,看到記者拿著本子記錄時,扭頭出門騎上電動車迅速離去。
另一名患者進來後,對他說明採訪意圖,並說是匿名採訪後,他依然拒絕了:「我馬上要去接孩子。」當記者告訴他採訪只需要10分鐘,他依然匆匆離去。
「害怕別人知道,害怕別人看不起」,仍是他們心中最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