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徵人怨》柳中庸

2021-02-19 古詩詞文賞析

  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於單于都護府的徵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於「徵人」的形象,都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意思是:年復一年,馳騁於邊塞關城之間;日復一日,橫刀躍馬,徵戰殺伐。這兩句「歲歲」和「朝朝」相對,強調了戰爭的頻繁和生活的枯燥。又加以「復」和「與」字,把四個邊塞特有的事物聯繫起來,使 人感覺這種單調的生活無盡無窮,其中自然透出了怨情。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好像徵人的怨氣已經發洩盡,其實,徵人的怨何止這些呢?他不僅從年年歲歲的漫長時間中感受到枯燥苦悶,而且面對眼前看了千萬次的景象,他也感到怨恨無處不在,所以有了三、四兩句的描寫。

  「青冢」是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冢。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 「春色未曾看」,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蕭殺如此,令人悽絕。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騰向前。黃河和黑山相隔甚遠,這裡不可坐實理解。上句說青冢,這裡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並用一個「繞」字牽合,寄寓綿綿怨情。這兩句寫景,似與詩題無關,其實都是徵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從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裡,讀者不僅看到徵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徵人轉戰跋涉的苦辛。詩雖不直接發為怨語,而蘊蓄於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迴腸盪氣。

  這首七絕,通篇沒有寫一個「怨」字,也沒有直接發出怨語,詩人緊緊圍繞產生怨情的原因,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著墨,用極為凝練的語言,通過對繁忙枯燥的徵戰生活和邊塞荒涼 環境的描寫,來表現徵人的怨,字裡行間都蘊含著怨情,讓人讀來迴腸盪氣。

  在語言運用方面,這首詩的謹嚴工整也歷來為人稱道。全詩不僅每句自對(如首句中的「金河」 對「玉關」),又兩聯各自成對。後一聯的對仗尤其講究:數字對(「三」「萬」)與顏色對(「白」「青」「黃」「黑」)同時出現在一聯之中;顏色對中,四種色彩交相輝映,使詩歌形象富於色澤之美;動詞「歸」「繞」對舉,略帶擬人色彩,顯得別具情韻。這樣精工的絕句,的確是不多見的。

相關焦點

  • 《徵人怨》《三閭廟》
    尊敬的讀者:我們將會用150天更新《唐詩三百首》所有必背古詩,每天兩首。傳承經典,我們責無旁貸。 唐詩三百首·143
  •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柳中庸詩作欣賞
    今天推薦柳中庸的兩首詩,一首是有名的《徵人怨》,一首是寫音樂感受的《聽箏》。「不著一字,盡顯風流。」詩人柳中庸,是柳宗元的叔伯,大曆年間的進士。徵人怨也許是消極太久感受太深,他將怨寫到了極致,於是留下了廣為傳誦的《徵人怨》。年復一年,徵人東西奔波,往來於金河玉關之間;日復一日,戰士縱馬橫刀,與蠻夷連年作戰。
  • 觀唐絕句38 柳中庸此詩意境 和張若虛柳永詩詞竟然如此相似
    前言:老街寫觀唐絕句系列時,就對柳中庸影響頗深,這個人一共只有寥寥幾首絕句(另有幾首五律和七律)傳世,卻有兩首七四句皆對。《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裡黃河繞黑山。一、柳中庸的朋友與親戚都很牛柳中庸是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其郡望是河東解縣(今山西永濟) ,河東柳氏是山西的望族。其中最有名的人就是柳宗元,柳中庸是柳宗元的族叔。柳中庸的哥哥叫柳並,曾經是河東府掌書記,遷殿中侍御史,受業於盛唐名士蕭穎士。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送崔九》裴迪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全唐詩》此詩題下註:一作「留別王維」。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勸友人隱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漁人。歸隱山林無論到深處或淺處,都應該欣賞丘壑的美景。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暫時遊了遊就匆匆出山。
  • 《唐詩三百首》中7首七言絕句,經典走心,讓人深深陶醉!
    《唐詩三百首》中7首七言絕句,經典走心,讓人深深陶醉。1、《春怨》劉方平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2、《徵人怨》柳中庸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裡黃河繞黑山。此詩寫徵人之怨,主題是反戰。將士們歲歲朝朝,過的都是刀頭舔血的生活,但有什麼意義呢?人歸青冢,河山依舊。
  • 唐詩經典之《王維·送別》賞析
    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送別(又名《山中送別》或《送友》)朝代:唐代作者:王維原文: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 一作:年年)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
  • 數學賞析與唐詩格律
    我大學第一學期選了一門課叫《數學賞析與唐詩格律》。我選它是被這課程名吸引了。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春夜喜雨》杜甫
    賞析本詩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為什麼好呢,因為它「知時節」。這裡就是把雨擬人化,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頷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
  • 唐詩三百首29首五絕作品賞析之二,篇篇膾炙人口,值得你收藏轉發
    這篇文章作為一個匯總,將整體展現唐詩三百首中的經典五絕詩作,且按照作家作品進行排列。在《唐詩三百首29首五絕作品賞析之二,篇篇膾炙人口,值得你收藏轉發》當中,我們賞析了王維、孟浩然、王之渙、元稹、王建等人的10篇詩詞,今天我們要繼續賞析杜甫、賈島、柳宗元、白居易、李白、劉長卿和裴迪的10首詩詞。請大家持續關注。
  • 如何賞析韋莊的《臺城》?抓住「柳」字是關鍵
    陵谷變遷之感,人自多情,故覺柳無情耳。《歷代詩發》對於韋莊的《臺城》,我們在賞析的時候一定要抓住一個字——「柳」。在《臺城》一詩中,柳是無情的,但是詩人卻是有情的。」因而,在賞析此詩之句之前我們要先來聊一聊詩人韋莊。韋莊,字端己,是長安之人,他是詩人韋應物的後代。雖說年幼之時,家族便已衰落,但是,幼時的韋莊還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因而胸懷大志,滿懷抱負。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玉臺體》權德輿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人在寂寞鬱悶之時,常常喜歡左顧右盼,尋求解脫苦惱的徵兆。特別當春閨獨守,愁情難耐之時更易表現出這種情緒和心理。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竹裡館》王維
    至於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複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簷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裡,像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麼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 唐詩經典之《李商隱·賈生》賞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具」和「邀」說明此飯局主人早有準備,說明了故友的熱情和兩人之間的真摯的情感。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村裡,作者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  這首詩沒有渲染雕琢的痕跡,自然的風光,普通的農院,醇厚的友誼,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場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
  • 寶寶起名: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女孩名字
    唐詩作為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其所承載的詩意和內涵都是無可比擬的,女孩起名從唐詩中選字既可以讓名字充滿詩意,又可以顯得清新文雅。下面子墨老師分享給大家一些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女孩名字洛妍出自:&34;——《姑蘇雜詠 太湖石》賞析:寓意女子大方得體,大氣之美。
  • 唐詩經典之《韋應物·秋夜寄邱員外》賞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
  • 2017高考詩歌複習:唐詩中「怨」字探究(二)
    答:-------------------------------------------(2)詩題為「徵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答:--------------------------------------------答案:①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了徵人的戍邊生活。
  • 杜甫詩歌之《杜甫·絕句》賞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表示,有關「中庸」的負面印跡,跟《中庸》的某些方面可能有些瓜葛,有某種牽連,但把《中庸》如此凌辱化甚至是妖魔化,把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的偉大精神進行貶低,並沒有任何太多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所以,此次講《中庸》和中庸之道,實際上有矯正之意,要把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觀念重新梳理。」
  • 《中庸》中著名的10句話,感悟頗深,足以受用一生
    賞析:這句話出自《禮記·中庸》。自我完善,便是人。完善事物,便是智慧。3.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賞析:這句話出自《中庸》。中庸之道,是不能夠離開我們自己身體的,如果離開了我們自己,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