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則同衾,死則同穴:合葬之爭,清官難斷家務事!

2020-12-20 龍慕秀

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曾寫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自古以來,如果說「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最浪漫的事兒,那麼「生則同衾,死則同穴」便是一份真愛的完美收官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這一輩子,能遇上一個真愛的另一半已是難能可貴,更何況長相廝守白頭到老了。因此,半路夫妻與重組家庭亦是屢見不鮮。也因此,就出現了不少清官亦難斷的家務事兒。

而回顧歷史,在各類古籍中亦記載了不少相關的奇聞軼事,如今就摘錄一二,聊做分享!

更多古今異聞,盡在《山海異語》!

《閱微草堂筆記下·卷二十二》:縱觀九州寰宇之大,作奸為盜之事,時時刻刻都有發生,每域每方都能見到,因此才有了法律法規來進行約束懲戒,這也算不上什麼異事。

然而,總有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說是為盜犯科卻又有所差異,似乎也可以說是情有可原,亦可網開一面。而其他人知道了以後,意見亦是兩極分化,眾說紛紜。

紀曉嵐的舅舅安五章曾經就講過這麼一件事情:曾經有位不幸中年喪偶的富戶某甲,他與髮妻育有一子。後來,某甲又下聘禮迎娶了一位離異的婦人某乙,一家人在一起過日子,也算得上融洽。

然而沒過多久,某甲得了急病死去,平日裡所攢下的積蓄,都被二婚的妻子某乙給拿走了。等某甲兒子替父親辦理好後事之後,從親戚朋友嘴裡聽到了一些口風,便前來詢問後母某乙。

但是這事兒又沒有直接證據,後母某乙當面否認了此事,某甲兒子無奈,只得怏怏而去。

後來,某甲兒子從貼身丫鬟那裡知道了後母某乙藏錢財的地方,又知道後母某乙肯定不會承認,便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找了個漆黑的深夜砸開牆面破入房中,準備將錢財取走。

誰知道動靜大了點,將後母某乙給驚醒了,她自然大喊有賊,屋外的家人們聞聲都抄起傢伙什兒,一起突入房中來抓賊。某甲兒子見勢不妙,轉身倉皇而逃,卻正好被眾位家人給抓了個結實。

眾人又在附近搜查了一下,打算看看是否有同黨,竟然在後母某乙的床下聽到了動靜,打開再一看,卻是個陌生的中年男子~後來才知道是後母某乙的前夫。

等這事兒鬧上了縣衙之後,某甲兒子與後母某乙是各執一詞,互相說對方的不是。某甲兒子自稱道:子取父財,不為盜。

至於後母某乙,則辯稱道:妻歸前夫,不為奸。某甲兒子卻諷刺道:前夫可以破鏡重圓,卻不能這樣私自相會,哪裡算不得姦情了?

後母某乙亦是針鋒相對道:父親留下的財產可以索取,但是這樣半夜裡跑來豪奪,哪裡又算不得為盜了?

兩邊是各執一詞,都認為對方有問題,一時間,縣太爺也覺得頭大,畢竟都是違法違規卻又情有可原之事。

這時候,某甲的族人們也覺得鬧起來不過是兩敗俱傷,徒然讓外人看笑話~所謂「鼓鍾於宮,聲聞於外」,便出來一同調停此事。

經過一番庭外調解,雙方達成了共識~某甲留下的財產判給某甲兒子;至於後母某乙,也聽從她的意願,任憑改嫁,讓她與前夫破鏡重圓。

嘆曰:所謂「盜而人許遂其盜,奸而人許遂其奸」,斯更異矣。何況法律法規在前,一切當自有公論!

相關焦點

  • 夫妻講究生同衾死同穴,為何蔣介石卻不將父母合葬一處?
    因為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夫妻生同衾,死同穴。這既體現了夫妻生死恩愛,也表明後人對父母的孝敬。 蔣介石向來以孝子自居,對於這個問題他自己也從來不迴避。他在日記中說出了母親沒有與父親同葬的原因,原來在王採玉去世之前留下了遺囑,再三叮囑她不與丈夫合葬。王採玉給出的理由是「卑不動尊」,表示自己不願打擾已經去世多年的丈夫,讓兒子給她另擇墓穴。
  • 清官難斷家務事
    之所以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觀念,其背後是因為人們缺乏法律觀念。所謂"家務事",一般指"家庭內部事務",比如夫妻打架,父母打孩子,子女虐待老人等.因為發生在家庭內部,親人之間,"家務事"往往比較隱蔽,證據不好掌握,外人不好介入,即使介入,解決起來也會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無從下手.
  • 穿越千年的狗糧,古人通過「過仙洞」實現「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我們經常羨慕古人的愛情,以前車馬慢,一生只愛一個人,當死亡來臨之際,古人是否能實現「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美好期盼呢?在古代的時候,不管夫妻兩人生前多麼的恩愛,死後也不會葬在同一個墓穴之中,即使在同一個墓穴之中,那麼也會分開墓室,也就是所謂的「同塋異穴」。那麼問題就來了,古人對愛情那麼的嚮往,他們是怎麼去表達死後的愛情的呢?隔著厚厚的墓室,又是怎麼去說情話呢?
  • 生同衾死不能同穴,一生若不只一個配偶,跟誰合葬竟成活人爭端
    活著的二奶奶非逼著二爺爺立下遺囑,去世後只跟她同穴,不能瞎溜達。家族的老人們,都不同意,說這樣是壞了規矩,他們給的解決辦法是,百年之後三人合葬。但是二奶奶無法接受。其實二奶奶的心情可以理解,自己跟丈夫風風雨雨一生,也恩恩愛愛了一生,生兒育女白頭偕老,原本兩夫妻的家庭,怎麼能忍受再多上一個人呢?
  • 生同衾死同穴:與蘇軾合葬的,是陪伴他25年,看似不起的眼王閏之
    王閏之不像堂姐王弗一樣是識文斷字的才女,對於她的印象蘇軾曾寫到「嗣執罍(léi)篚(fěi)」,是一位擅長炊茶採桑、地地道道的村姑。很多人會發現,雖然王閏之陪伴蘇軾的時間最長,可以說和蘇軾一起走過了人生中的大風大雨,但似乎並沒有留下關於她的詩詞和文章。
  • 那些關於「生同衾死同穴」的愛情故事,自詩經開始為你講述
    榖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這首詩的作者是位女詩人,她的戀人是位大夫,可能由於某些原因他們暫時無法走到一起,女詩人為了表明決心,甚至願意與男子私奔。更令人心顫的是,為了讓男子能夠明白她的心意,她發下誓言「榖則異室,死則同穴。」
  • 生同衾,死同穴!從北宋古墓發現的「過仙橋」閒說古代喪葬形式!
    其實中國古代「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愛情以及喪葬觀念由來已久,據考古資料,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磁山文化(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距今約10300年)、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裴李崗文化,位於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距今8500年 ~ 7000年)時期就有少數合葬現象。
  • 張學良原配于鳳至:錯愛一生,苦等50載,生難同衾死難同穴
    我負了伊人,伊人卻至死願為我的妻。奈何我與伊人,生難同衾,死難同穴。于鳳至(1897年6月7日-1990年3月20日),字翔舟,富商於文鬥之女,生於1897年,少帥張學良的原配妻子。在張學良的坎坷人生之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于鳳至雖然不同於那個時代的舊式女子,她有思想有文化有美貌,但是,她還是沒能逃脫包辦的命運,並且一路栽下去。
  • 《詩經》《大車》,「生不同室,死願同穴」 的毒誓
    「生不同室,死願同穴」,指為了忠貞的愛情,如果生不能在一起同居一室,那麼希望死能在一起葬在一穴。這個關於愛情的毒誓出自《詩經》的《大車》。-2-《西廂記》的夢想元朝王實甫的戲劇《西廂記》中也有類似的誓言:「生當同衾(qin),死亦同穴,一生一世一對人」。意思是指希望生前同床、死後同墓,形容夫妻恩愛、生死不離。
  • 末代皇帝溥儀晚年的感情生活:妻子提出離婚,生不同衾,死不同穴
    他的政治經歷固然坎坷,可他的感情生活同樣不易,尤其是在晚年,成為公民後的溥儀遭到了妻子的離婚,苦苦相求才得以勉強保留住婚姻,可他的妻子仍舊堅持不與他合葬。 而結婚時溥儀並沒有說明自己不育的病史,而是將自己的身體問題隱瞞了起來,可事實到底是事實,李淑賢最終還是發現了溥儀的謊言,她指責溥儀並提出離婚,而沒有皇帝身份的溥儀只是一個平民,面對著輿論各方面的壓力,溥儀一度跪下相求,甚至以死相逼,這才讓李淑賢勉強同意不再離婚,維持表面的婚姻關係。
  • 明英宗與錢皇后的愛情簡介 生要同衾 死要同槨
    此後他還覺得不夠放心,怕兒子最終會偏向生母,臨死之際還拉著大學士、顧命大臣李賢的手,反覆叮嚀:「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如此拳拳深情讓李賢感動不已,看到這位君王用盡最後力氣為寡妻撐起一把保護傘,李賢流著眼淚將這句話添在了遺詔冊上。  最後,明英宗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在他死後,周貴妃費盡心思想要廢掉錢皇后,但在輔臣們的一致反對下未能得逞。
  • 墓誌拓片故事:鴛鴦志:生同衾,死同槨
    《閻逵墓誌》拓片局部  上文提到,洛陽碑誌拓片博物館所藏《閻逵墓誌》拓片和《趙氏墓誌》拓片的墓主是一對兒夫婦,該墓屬於夫妻合葬墓。  值得一提的是,閻逵年長夫人趙氏13歲,且閻是出家還俗之人,可見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社會風氣十分開放。  從鴛鴦志拓片中,可以看出閻逵與趙氏的愛情確實與眾不同。《閻逵墓誌》拓片中有這樣的描述:「夫人天水趙氏,懿範柔姿,賢和淑順……秉班家規閫(kǔn)之風。」意思是說,趙氏道德高尚,人品很好,在閻逵去世之後,能夠秉持班昭《女誡》的規範來持家。
  • 民國版「梁祝化蝶」:生不同衾死後同穴,情深緣淺最終只能錯過
    民國版「梁祝化蝶」:生不同衾死後同穴,情深緣淺最終只能錯過梁祝的故事相信各位讀者都耳熟能詳,尤其《梁祝》這首曲目,用各種樂器演繹出來別有一番風味。梁祝的悽美愛情代代相傳,除了在戲曲舞臺上大放異彩,如今被改編後更是搬上了熒幕。
  • 德音莫違: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相擁五千年的誓言,你都忘了嗎?
    嚴:飛蛾撲火的愛情還記得那天,我對你說「生則同衾,死則同穴」。你反問我:「你知道那個擁抱了五千年的情侶嗎?」於是,我們就抱在了一起。那一刻,我真的相信了這美麗的誓言。
  • 影評:《泰克尼克號》生,我們便神仙眷侶;死,我們便同衾同穴
    在生與死的面前,人性暴露無疑。有人急躁暴怒,有人平靜安詳。老夫妻相擁而眠,母親用美好的故事哄睡孩子,見慣大場面的銀行大亨就這麼看著那些逃命的人們,我由衷的佩服導演的功力,一部影片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深意。看完後,一時覺得如鯁在喉,難以平復自己的心情。
  • 清官難斷家務事《暴走皇帝》神仙不善哄老婆
    古語有云:清官難斷家務事,可見這內院起火,比那斷案還麻煩,那麼神仙在處理家務事的時候又會是怎樣呢?就讓我們一起穿越到首款「QTE仙俠戰鬥手遊」《暴走皇帝》世界,桃花源張仙人家裡去看看吧。
  • 「清官難斷家務事」,關係再鐵,也莫牽扯這3種事,出力不討好
    明代馮夢龍在《喻世明言》第十卷中提到:「清官難斷家務事」清官即是指公正嚴明,能夠秉公執法的官員,他們能夠破千種離奇的案子,卻難以判斷家務事中的誰是誰非。所以說清官難斷家務事,當我們身邊的朋友遇到家務事的糾紛時,我們就不要再摻合了,就算你做對了,也未必討好。我們這裡來聽一個故事,保準你聽後啼笑皆非: 在明朝年間,有一位王姓縣官辦案頗為公正,一日他接到一個棘手的案子,不知道該如何處置。
  • 北大博士後「清官難斷家務事」,有這樣的版本嗎?
    半個多月前,這位研究生從蘇州大學畢業,隨後在中國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隨後成為北京大學博士後的王永強,因為他出國後沒有與家人聯繫,又因為母親想在他死前看到這個小兒子,託管人在美國找到他,卻只得到了輿論廣泛關注的「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判決。全國上下,一片譁然。
  • 生當同衾 死亦同穴
    本報訊(記者 李彪 強軍)生活在250多年前的清乾隆時期的一位進士與妻子死後合葬一起,昨日他們的合葬墓在西安太華路一處基建工地上被發現。  這兩座小型的長方形墓葬緊緊挨在一起,墓室周圍包裹著厚達二十多釐米的石塊。據主持發掘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何歲利介紹,該墓葬是夫妻合葬墓,槨室是石質的,裡面加蓋木棺。
  • 一代才女石評梅與革命者高君宇,生難同衾,死亦同穴。
    戰火與浪漫並起,硝煙與溫柔同存,驚鴻一瞥,淺淺情深,才子佳人,痴纏一生。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慧星之迅忽。在這墓碑的後面,刻著她對她最深情的誓言: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這個女子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石評梅,而此地長眠的是她此生最愛的人高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