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女兒之後,渾身母性的激素讓我變得既多愁善感又「玻璃心」,對於寶寶,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時時刻刻都黏在孩子身邊。當孩子漸漸長大,她開始對外界好奇,不再貪戀媽媽的懷抱,心底微微失落之餘,我也在想:作為母親,我應該在孩子生命中扮演什麼角色?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是因為前段時候聽樊登老師的講書,他提到,他希望成為兒子在這人世間的導遊。是的,我們應該是孩子的引導者,引導她認識、探索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心與思考力,當他們長大成人離開我們,也能樂觀獨立地生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作為父母,如何培養孩子這種能力呢?財商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之一。《富足感:給孩子受用一生的金錢觀》一書認為:
當孩子展翅飛翔的那一刻,最好的成年禮物,不是物質財富,不是不舍和掛念,應該是受用一生的金錢觀、理財腦,是他們在與金錢打交道的過程中獲得的掌控力與富足感。
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和理財技能,是孩子獨立生活的基礎,而要獲得更高的幸福感,則需要孩子內心富足、自信樂觀。這一切,都決定於童年階段的金錢教育。
對幼兒進行金錢教育時,千萬不要講深奧的理財道理,如在銀行儲蓄利息有多少,太複雜的話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糊塗,甚至對金錢有關的知識失去興趣。這一階段,重要的是,讓孩子對金錢有一個簡單的認識,並在生活體驗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即可。
幼兒階段的財商教育,更多是一種品德教育,一種成長教育。父母要留心平時親子互動的細節,很多場景都是財商教育很好的切入點,那麼具體需要怎麼做呢?
現在的小孩都是家裡最大的寶貝,基本都是要什麼有什麼,像我家女兒1歲不到,就已經有了強烈的對新鮮東西的渴求,一定要拿到手裡才罷休。
等長大一些,在外面也這樣的話,很怕成為別人眼裡的「熊孩子」。所以,有時買菜帶著她,會有意識地告訴她「寶寶,我們現在在菜市場,這是什麼菜,但是我們不能隨便拿,要等媽媽付錢之後,才能給你玩」,教她認識蔬菜水果的同時,也把「買東西要付錢」的意識傳遞給她。
當然,現在孩子可能並不懂,但是多說、多演示,也許不知道什麼時候她就懂了,孩子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聰明。等孩子長大一些,我們可以在孩子面前付車費、飯費、買衣服的費用等,讓他們知道:買東西,享受服務,是要付錢的。
讓孩子知道買東西要付錢是第一步,第二步就該讓孩子學會比價格,認識金錢。
閨蜜家孩子3歲了,我們聊起來孩子出門要買這買那怎麼辦,她介紹了她的辦法,我覺得她無意識的做法真是一個超棒的教育。
她介紹到,帶孩子去商場前,首先會和孩子講好,今天要不要買東西,買的話可以買多少,讓孩子先心裡有「數」。當孩子要的東西超過規定,而又特別想要時,她會在網上查找這個東西的價格,如低於商場的話,她會告訴孩子,「這個東西,網上買是多少錢,商場是多少錢,網上的要便宜,我們在網上買,剩下的錢以後攢下來還可以買別的」。
通過這樣的方法,既讓孩子了解了價格,又潛移默化地讓孩子養成了等待的習慣。
其實,教育還可以繼續,可以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同一個東西在不同的地方賣價格不一樣?通過這樣的思考遊戲,可以更好地啟發孩子的思維,認識這個世界。
除了通過日常的生活細節給孩子傳遞財商教育,通過故事或者繪本,教給孩子簡單的金錢概念也是不錯的方法。比如,用小熊或者小兔子故事告訴孩子要節約,要存錢。這樣的故事對於3~4歲的小朋友,還是比較合適的。
《窮養富養,不如愛養》一書以故事類比,將銀行儲蓄與螞蟻儲蓄過冬食物聯繫在一起,增加孩子的興趣,使他們明白「積穀防饑」的道理。
爸爸:「兒子,爸爸幫你開了一個銀行戶口,給你一張存款卡,我們可以把利是錢放在銀行裡。」
兒子:「為什麼要把錢放銀行呢?」
爸爸:「把錢存在銀行,這跟螞蟻在寒冬前儲食物過冬一樣。冬天寒冷,螞蟻不能外出尋找食物,所以要趁夏秋時,多找食物儲在洞裡。到冬天時,不外出也有糧食,不致餓死。我們可以把錢放在銀行,一點點積累。銀行可以替我們保管,待有需要時,比如你想買玩具時,便有一筆可用的錢了。」
那麼,這些都是關於財商教育的方法,可是有一個問題困擾了很多寶爸寶媽,那就是:對於寶寶,是窮養還是富養?
有些父母會刻意「裝窮」,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有些父母則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致使孩子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
其實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好,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以「不浪費」為原則教導孩子,並且客觀地告訴孩子窮和富的區別,以及相應的好處和壞處,便足夠了。
例如,在乘公交車或者計程車時,不要以價格高低區分交通工具,而是從使用性出發。父母更不要和孩子說「計程車是給有錢人坐的,公交車是給窮人坐的」,而可以說「公交車是給有充裕時間的人坐的,計程車則是給趕時間的人坐的」。
我們不要奢望孩子一下子就對金錢有全面的認識,如懂得消費與儲蓄的關係,懂得未雨綢繆,懂得等待……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需要長時間,我們父母要以身作則,越早開始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