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整合資源,推動「一帶一路」項目早落地、接地氣、有底氣,筆者利用微信公眾號成立了「一帶一路百人論壇」。最近,為設計百人論壇的LOGO,突然發現「一帶一路」的英文翻譯混亂,特別是到目前都沒有一個精準的英文縮寫。
首先「一帶一路」的英文翻譯不應和「戰略」掛鉤(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而應強調「倡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性質。這主要是向國際社會表明,「一帶一路」不是服務於中國一國外交政策的工具,不是進行地緣戰略博弈的籌碼,而是中國推動的公共產品,對沿線以及國際社會均有利。
那麼,問題來了,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縮寫是「BARI」,這個詞容易讓人產生歧義,因為它已經有特定的指代,即義大利東南部的港口城市「巴裡」。如果把Initiative去掉,縮寫變為「BAR」,又容易讓人聯想到「酒吧」。有專家建議把The也加進去,即「TBAR」,但這個縮寫在電腦編程系統中代表「內置工具欄」,不僅生僻,而且發音晦澀。
看來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雖然表述準確,但縮寫困難。筆者最終回到起點,開始琢磨One Belt One Road如何。有些人不喜歡用這個英文翻譯,原因很多,如「一帶一路」所指的絲綢之路不止兩條,除了陸絲、海絲之外,還有一條經內蒙古到蒙古和俄羅斯遠東的「草原絲綢之路」,因此認為「兩個一」不準確,且縮寫「OBOR」會讓人產生誤解。我上網一查,OBOR也是地名,如俄羅斯、蘇丹的「奧博爾」;同時也是巨蜥的一種,如Varanus Obor。
有圈內朋友提醒我,在美國人看來這個縮寫會讓人想到指環王裡的某種妖魔鬼怪。為此,我專門諮詢了一位長期在美國工作的高級譯員,她說:「OBOR是日本動漫或是小說中的一個惡魔,但在美國沒有這樣的說法。在美國,更多人對One Belt One Road的使用是習以為常的,還有一種說法是New Silk Road Initiative,但這同美國的『新絲路戰略』很類似,而且極易讓人類比成中國的中亞戰略或霸權計劃。」
最終,筆者還是選擇了OBOR,第一因為這樣書寫比較美觀,另外「兩個O」是圓形飽滿的,表示「一帶一路」是政治中立的,強調要匯聚智慧;政府可以用「倡議」,智庫或學者不妨就談OBOR,表明「一帶一路」是開放性的知識平臺。
總之,建議「一帶一路」的英文翻譯需盡早統一,英文縮寫需盡早確立。在國際關系舞臺,很多全球詞匯被人們熟知,往往不是其全稱,而是其縮寫,如WTO、FIFA等。在全球化時代,「一帶一路」有了大名,也要有英文名和小名。「一帶一路」才剛剛上路,要做的事情遠比我們想像得要繁雜、要細致。▲(作者是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