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是在21世紀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方式的創新。在研學旅行中,學生的學習以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方式為主,將所學的語言、文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等知識運用在綜合實踐活動中。
研學旅行旨在促進中學生全面而具有個性的發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經歷知識記憶、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過程。
為保持學生較高的學習主動性和研學活動的有效性,指導教師應採取合適的引導方式促進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的自主學習。
一、自主學習的特徵
在提倡全人發展的教育背景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得到重視。自主學習是一種現代化的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減少外界對 於學生學習的影響,從而使得學生習得知識的過程得到優化。
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體現在課前、課中、 課後與課外四個方面。
課前的自主學習行為主要是學生對於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預熱的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在課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體現在對於課堂所學知識的內化、升華。在課後,學生需要進行自主複習和查漏補缺的鞏固活動。
但是,校園內的自主學習活動卻局限於已有的書本知識,學生缺乏獲得第一手知識的途徑,缺失了自主發現新知識、探索世界的過程。因此,學生也需要在課外進行挖掘知識的活動和自主學習的體驗。
研究性旅行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不再以教授知識為主,而是引導學生融合跨學科知識,展開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知識習得過程,從而增加自主學習體驗,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
研學旅行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應該佔有主要地位,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
指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把研學旅行的過程作為教學計劃的一部分,將研學旅行與綜合實踐活動類課程相結合,促進研學旅行和社會人文、科學技術等課程的有機融合。
在錦城一中的研學旅行活動中,教師不再局限於本學科的學習課程體系,廈門組的指導老師根據研學旅行的目的地廈門市區及鼓浪嶼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在研學途中,廈門組教師強調引導學生對廈門市的地理、人文、社會等各個方面進行探索, 並且尋找小組興趣點,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主獲取更多資料,為研學課題研究做準備。
整個研學旅行中,教師在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同時,指導學生明確研究目標,確立具體的研究內容,從而開展針對性強、有效性高的研學旅行活動。
研學旅行中的指導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 進行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
(一)注重提高自主體驗的含量
在21世紀學生綜合發展理念的引領下, 教師在研學旅行中要在小組合作探究、實地體驗、調查研究和綜合實踐四個方面幫助學生,而順利完成這四項訓練的前提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這是研學旅行途中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
研學旅行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學習方式、更直接的知識來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提高自主體驗、自主學習的含量。從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到解決問題,學生應是各個環節的主體。
在提出研究問題的環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發表看法,激發學 生的自主思考行為。 教師可設立小組討論的機制,比如要求小組中的每位同學提出一個問題,並對組員提出的問題至少發表兩次看法。
研究性問題的提出不是簡單的口頭敘述,而是要求學生進行詳細的闡釋。錦城一中的研學旅行在問題提出環節採用的是開題報告的方式,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確立一個研究課題, 然後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設計報告,並從選題的依據及意義、研究目標和主要內容、 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進行開題報告的撰寫。
整個開題報告準備過程由學生主導,教師只需在必要時提供指導, 確保開題準備工作順利進行,學生自主學習的含量在研學旅行的背景下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在平時學校學科學習中,由於學科內容多的原因,學生學習的時間多是碎片化的,而碎片化的自主學習時間並不能給到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而研學旅行的過程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思考時間與空間,教師的角色即是輔助學生合理利用時間與空間,提高自主學習的有效性。
(二)注重引導學生提高自主整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首先是歷史文化方面的知識,指導教師引導學生首先閱覽此次研學旅行的目的地材料,旨在縮小學生資料查閱的範圍, 減輕學生海量閱讀資料的壓力,提高資料篩選的效率。
確定學生仔細閱讀了目的地信息後,指導教師開始引導學生對目的地的地理人文、 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進行廣泛的涉獵,目的是讓學生充分了解廈門研學旅行的基本情況與目的地有關信息,擴大知識面,同時也為接下來 學生對具體課題的選擇與分析奠定基礎;同時讓學生廣泛查找與閱讀資料後,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擅長選擇合適的研究課題。
最終,學生確定的主題是關於廈門鼓浪嶼鋼琴文化的研究、永定土樓的建築歷史研究、閩南特色食物及烹飪方式研究以及閩南方言的初探四個方面。
接下來,指導教師要求組內學生自行進行任務分工,大致分為資料採集、現場採訪、全程記錄、整理統籌四個方面,並根據研學旅行的日程安排將分工細化到每一天、每一個時段、每 一個人。
學生經過文獻閱讀和媒體資料閱覽後,將研究面不斷縮小、具體化,最終確立研究主題。例如,閩南語初探的小組的研究緊扣在對方言的傳承與保護方面。
小組的同學們整合了語文、政治、地理、歷史等不同學科的知識,淺嘗了方言學的研究過程。錦城一中廈門組的教師在研學旅行中非常注重引導學生將校園裡學到的知識用起來,將知識活化,為實踐活動打好理論基礎。 教師還關注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起來,有條理地整合學科知識,為同一個研究課題服務。
在團隊到達廈門的第一刻,同學們自主的實踐探究活動便開始了。研究閩南語的小分隊行前在心理老師的指導下自行準備好了問卷,到達後便開始四處尋覓可以調查的對象;而研究閩南美食的小組,也準備好了攝影攝像 設備準備進行調查與記錄;另外兩組則在搜集地圖資料、旅遊宣傳冊等本地材料,為接下來兩天的實地考察做準備。
在每一天的實踐結束後,指導教師會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資料的歸類整理、研學日誌的編寫以及對當天研學的總結與反思。每天的總結形式分小組進行,由學生相互分享心得體會。
(三)注重創新組織學習的方式
研學旅行不僅旨在提高學生的資源整合力、自主學習力,還注重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課堂中單一的教師教授知識給學生到研學旅行中的生生互動,學生之間自主學習知識,相互引導學習。
例如,當廈門團隊到達著名的承啟樓之前,指導教師在前一天便對本小組學生進行了更為細緻的分組,並且為每一位同學安排了具體的任務,分別去查閱資料,為第二天的行程做準備。次日,團隊到達目的地之後, 學生兩兩分散到土樓各個位置去進行考察,最後將同伴的信息匯總,完成自己的研學報告。
這樣的分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將課堂中的任務型學習搬到了實踐活動 中。 學生在任務的驅使下積極進行資料的搜集,並及時向指導教師反饋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後繼續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變成環環相扣的活動,生生互動頻繁、高效,從抽象概念到文字閱覽最後到實地接觸,這樣的學習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的能力。
除了引導學生研究課題、分享知識以外,錦城一中的指導教師也注重引導學生協調組內關係。研學旅行途中,做好小組建設也是指導教師在研學旅 行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首先,研學旅行的群體是由學生、教師、領隊及當地導遊組成的一個小型團隊, 學生來自不同的班級,如果組織協調不到位,很多活動都難以順利開展,所以,建立團隊中相互幫助、 互相監督的機制較為重要。這樣的幫助與監督不應僅僅來源於教師和領隊,更重要的是應來自學生內部的自我約束與管理。
因此,指導教師應當引導學 生在內部主動建立管理制度,通過設立小組長、小 團長、記分員、攝影師等職位來組建一個小型團體。這種組織管理方式的創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為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創造了條件。
結語
研學旅行中的指導教師肩負著推動課程改革的任務與使命,教師應該在旅行途中指導學生開展一系列拓展視野、豐富自然社會人文知識的嘗試。
因為研學旅行彌補了課堂教學的薄弱環節,因為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引導多停留在書本知識,理論層面,缺乏實際操作的訓練指導,因此,倡導優質的研學旅行也是課程改革的主攻方向,教師在研學旅行中指導學生自主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讓知識結構更加緊湊,讓知識習得更加自然、高效。
與普通旅遊不同的是,研學旅行注重自主性的研究學習,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與思維的培養,同時也為學生的心智發展提供了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
為保障研學旅行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的有效性,指導教師首先需要關注學生自主學習量的保障;其次,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運用跨學科的知識進行課題研究;再次,教師應注重創新學生學習方式,提倡生生互動、相互引導。
指導教師應該努力成為研學旅行的探索者, 優化學習路徑, 為學生尋求創新的學習方式與方法,積極推動研學旅行的高效落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