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理解研學旅行活動,一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2020-12-22 美業學苑

大多數人,並不了解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當然這不怪大家,因為它誕生才不過6年,是個10後。

經過了將近20年的教育改革,中國初等教育從一開始的唯分數論,發展到現在素質教育百花齊放,學生個個隨手一揮就能拿出嚇死你的技術技能來。

有人對這樣的教育保持審視的態度,但當我們把眼光放長,把視線放到這些孩子長大了之後的社會時,我們會發現,90後走入社會後,他們的大膽,創新的態度,無疑為現代中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他們,正是2000年新課改的第一代。

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新載體,大家一定充滿了疑惑,快6年過去了,沒有經歷過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大人們,都不大明白——這個課程到底是什麼?為各位家長透徹的講下!

研學旅行是一種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的實踐活動,同時,它也是具有針對性的主題式學習。因此,在進行研學課程設計時,要兼顧這兩個特點,讓學生在不斷生成的開放式體驗中進行主題式學習。

研學課程必須有明確的主題,讓學生在進行探究式有明確的對象。同時,旅行路線的選擇、方案的制定、組織實施、總結評估等等方面上依據主題來制定計劃並加以實施。只有這樣,才能讓研學旅行真正成為有效的學習活動,避免陷入「只遊不學」的誤區。

確定研學課程目標以後,首先需要對研學地點的特色資源進行分析,並對其進行整合,確定研學所需要的課程資源。此外,還要認真地研究這些資源該如何利用,用邏輯化的方式組織學習過程。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對課程的設計中,有效的學習方式要貫穿在整個旅行過程中,讓孩子持續地形成新的學習經驗,真正實現「一路行程,一路學程」。

落實到具體的學習方式,觀察訪問與探究體驗都是有效地開展探究體驗式學習的方式。

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性地觀察,學生在體驗中發現一定的疑問,並帶著問題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形成自己切身性的認知;而訪問則是以聽取、交談、對話等方式展開調查,收集所需資料和信息。

在研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考察社會,可以讓學生對觀察或考察的對象有鮮明、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積累下豐富的感性經驗。另一方面,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這也可以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

研學中的探究是一種真實情境下思考與探索的學習活動。與發生在課堂裡的探究活動不一樣,它不局限於以體系化的學科知識,而更能接觸到接地氣的感性知識始終欠缺,從而對破解知識生活化的命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研學旅行將學生帶入到與學校教育不同的場景之中,面對現實的世界和真實的問題展開探究性學習,能很好地彌補理性知識與感性知識之間的縫隙。

研學旅行是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為了完成研學的任務,就需要在研學課程設計上下功夫,選取適合於學生探究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探究體驗式學習,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君和永信教育快樂引領,專注校外教育,中小學生體驗式教育產品研發和接待服務;讓學生在旅行中探索知識為品牌價值,秉著教育活動化,活動教育化,把教育元素鑲嵌在旅行的每個環節為產品設計理念。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匯集了國內外諸多體驗式教育專家、戶外教育專家、營地教育專家、心理學等專家。所有活動課程均為自主研發,幫助中小學生進一步開闊視野、增進友誼、增長知識,體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提高學習興趣,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君和永信教育是目前國內專業、科學且具有系列課程體系的體驗式教育遊學&研學服務機構,深受教育部門、家長、中小學生的青睞!

相關焦點

  • 家長們對研學旅行有哪些誤解?
    現在研學旅行走進了中小學,成為素質教育的新風尚,家長們也很支持孩子們參加這樣的活動。不過由於對這一形式的了解不深,很多家長在引導孩子中出現一些誤解,在很多的家長眼中,研學旅行就是一個花錢費時的兒童遊玩,其實這是很多家長對研學旅行的誤解。家長們對研學旅行有哪些誤解呢?
  • 孩子為什麼要參加研學旅行?如何選擇研學旅行機構和產品?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究竟研學旅行與親子旅遊有啥區別孩子為什麼要參加研學旅行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研學旅行……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研學旅行由古代遊學、近代修學旅行逐步發展而來。2013年,國務院正式提出研學旅行的概念。2017年5月1日施行的國家旅遊局《研學旅行服務規範》中對研學旅行的定義如下:研學旅行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託旅遊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遊活動。
  • 如何破解研學旅行中的安全問題?看這一篇就夠啦!
    怎樣將課程和旅行結合起來,如何設計活動和保障學生安全?這將是我們在研學旅行道路上長期探索的永久話題。近日在濟源研學論壇上王備戰就研學旅行中的安全防範問題做了重要又精彩的分享,獲得與會同行一致認可和讚揚。
  • 研學旅行課程如何深度融合學科課程?
    目前,研學旅行已經納入到中小學生的課程體系中以來,各色研學產品如雨後春筍般蓬勃湧出,但如何真正達到研學旅行的目的,不是旅而不研,行而不學,仍需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認真思考,不斷探索。研學旅行的課程開發,應該是提升研學旅行品質的重要途徑。就學科而言,可以與研學旅行進行深度融合的課程開發。
  • 研學旅行:千億市場今朝起 如何分得一杯羹,青蔥匯來告訴你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11家部委發布促進「研學旅行進入中小學的意見」,這是國家層面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支持研學旅行,文件中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 研學旅行如何讓學生收穫更大,家長更滿意?
    近年來,以「教育+旅遊」融合的研學旅行活動正在全國蓬勃發展。當前研學旅行市場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紅色旅遊系列、農耕文化體驗系列、科普和工匠精神系列等的核心均離不開一個「悟」字。參與的學生通過研學旅行來感悟知識、鍛鍊能力、達致專注、獲得智慧、形成正確價值觀。
  • 韶關研學旅行為什麼受到家長的肯定?
    去年上半年以來,「研學旅行」這個詞漸漸熱起來。春節期間和一位朋友聊天,他告訴我,他的孩子在韶關市區讀小學,2018年暑假他小孩參加了至叻星的8天的至叻星北京研學旅行。在他記憶中,孩子已經讀了6年書,孩子集體去外省旅行、學習的活動。他感嘆:這樣的活動比起一般的旅行來更有意義!這位家長的感受沒有錯!去年年初開始,越來越多的孩子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參加研學旅行。
  • 你錯怪研學旅行了嗎?
    經常有這樣的場景,孩子研學旅行後,總是無精打採的。探知原因,原來研學旅行的課程比課堂教學還繁重,並且大多數是灌輸式教學。其實,研學旅行是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的&34;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對提升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大有益處。其實質應該是體驗式和探索式的學習。下面,勇先創景幫您詮釋真正的體驗式研學。
  • 參考過研學旅行的同學,在高考中有哪些優勢?
    研學旅行與高考提到「研學旅行」,中小學學校、老師、學生和學生家長,都不再陌生,但說到研學旅行與高考有什麼關係,可能很多人有疑問了?首先,研學旅行已經納入「中小學生綜合實踐評價」中,簡單來說,也是有學分的,不參加就沒有學分。
  • 「研學復盤」研學旅行實踐過程中如何指導學生達到研學目標
    、雲成長研學的李俊臣老師分享了「研學旅行過程中如何指導學生達到研學目標」的話題。研學旅行作為教育改革的新課標,使其健康發展必須要選準突破口,從本質上來分析,研學旅行是學校組織的一項教育活動,但其涉及層次多、範圍廣,需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實效。因此,要以創新發展為理念,從創建研學旅行組織結構新模式入手。
  • 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研學旅行推進模式
    部分地區,雖已開發利用了一定的社會資源,形成了較好的工作機制,並得到了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廣泛認可。      但實踐過程中仍然有許多問題:一是「研學旅行」觀念還沒有得到普遍理解,部分家長及一些旅遊機構對研學的理解還停留在「旅遊」或「遊學」上。二是研學旅行推進工作參差不齊,各地都缺乏可借鑑的模式。三是研學旅行方案設計不夠精準,出行安全問題也給大家帶來諸多困惑。
  • 研學旅行變成了春遊升級版?真正意義的研學旅行應該做到這幾點!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 研學旅行不得不告訴你這些訊息
    大學的錄取和你在高中階段所選的科目是有直接聯繫的,比如你高中沒有選物理,一些好大學的工科專業院校就不讓你報名了,你如果生物化學沒有選,醫學類、食品類專業也就不可以學習了,和原來文理科報名專業有些類似,有些文科生不能報理科類專業,所以提前做好規劃對於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
  • 研學旅行手冊應該如何設計?
    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它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來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之一。研學旅行其核心是研學,手段是旅行,它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教學形式,為達成研學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的一系列旅行活動。
  • 研學旅行:讓孩子成長於天地間
    據了解,往年除家長自主選擇外,我市大多中小學校也會設計一些以校本課程為主的校外實踐研學活動,市內的研學活動主要以增強孩子團隊合作及自理能力為主,省外的研學活動則是以參觀各地紅色教育基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主。各種形式的研學活動,讓學校把課堂延伸到了校外,孩子們到戶外鍛鍊身體、磨礪意志,發現自我、不斷成長。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市各中小學校暫停開展研學活動。
  • 研學旅行的組織與實施
    研學旅行對於學校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如何設計和有效組織實施研學旅行。在實際操作中,也出現了一些有悖研學旅行初衷的現象。比如有的學校打出了「帶著課本去旅行」的旗號,以「第二課堂」的名義把研學旅行做成了「課堂搬家」或補習夏令營、冬令營;有的學校擔心出事,便直接把學校「平移」到了實踐活動基地,把研學旅行做成了另一種封閉式活動;有的學校把研學旅行做成了面向少數學生的「精英活動」……總之,研學旅行在具體實施階段仍存在著諸多「亂象」。
  • 研學復盤|研學旅行運用PBL項目式教學的設計
    張靜老師首先分析了什麼是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怎樣做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活動為載體,不能沒有活動,但有了活動未必能夠成為課程。構成課程的必要條件是在活動中融入課程要素,要素的缺失一定會削弱課程效果。
  • 2016高考英語書面表達預測 研學旅行活動
    2016高考英語書面表達預測 研學旅行活動 2016-04-19 15:54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中歐研學」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關於研學旅行五大問題
    」的具體時間、學分如何安排?《意見》提出,各中小學可以根據教育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時間,一般安排在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儘量錯開旅遊高峰期。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至於具體學分如何安排,課程如何設置,孩子參與情況如何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這些都將涉及到學分的計算,具體的細則還要等待進一步討論。
  • 項目式教學法正在改變研學旅行活動的教學方式
    項目式教學法正在改變研學旅行活動的教學方式當今世界充滿了易變性、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浪潮奔騰而至,如果我們不應變、不求變,將錯失發展機遇項目化學習要求教師對本身能力進行提升,首先是提問能力,教師本身就應該是一個愛提問、會提問的人,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已經退出了現代教育的舞臺;二是教學要求正在發生改變,教師不能只看到眼前每節課的知識點,卻未注意如何培養人;三是整合學科教學的能力,教師未來可能不是只能教一門學科的老師